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雲頂滑雪公園賽道示意圖

如果兩個月後來雲頂滑雪公園觀看北京冬奧會的比賽,你一定對眼前的一切都很好奇——運動員在落差很大的賽道間如何轉移,箱式房裡為什麼溫暖如春,有7根雪道、3塊場地的大規模滑雪場又是如何保證供雪的?本報記者專訪雲頂滑雪公園設施副經理陳榮欽,請這位清華大學的建築專家來做解答。

打蠟房選址幾經討論

記者:平昌冬奧會滑雪賽場的臨時建築使用了篷房,雲頂的建築有什麼自己的特色?

陳榮欽:崇禮地區,每年12月和1月時風比較大,我們建房子的時候也考慮穩固性的問題。在強風的影響下,去年這裡的最低溫降到零下40℃,非常冷,所以我們要滿足保暖的需求。一般臨時建築的型別有篷房,集裝箱式房,像平昌冬奧會就採用了篷房,但我們主要使用箱式房。箱式房是模組搭建,運到場地後再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合成牆板裡填有保溫層,防風隔溫的效果很好。我們篷房的比例很小,是因為篷房在強風情況下保溫性差,穩定性也不如箱式房。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賽場邊的臨時箱式房記者金雷攝下同

記者:建房子時選址是如何考慮的?

陳榮欽:有一些建築我們建完要保留的,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它與場地的關係。比如運動員使用的打蠟房,在選址問題上經歷了很多輪的討論,一方面要滿足冬奧會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結合滑雪場公眾使用的雪道和後期需要的一些功能,按照這個標準去選擇最合適的地點。像打蠟房,冬奧會結束後,它不會成為滑雪場的一個障礙,反而會提供新的功能,甚至改造成青年旅社都是可行的。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移動中的臨時箱式房

記者:崇禮的存雪期有150天,下了雪降溫後都是凍土,對施工有影響嗎?

陳榮欽:場地每年的施工季主要是從5月至10月,再往後就太冷了,混凝土的工程就很難進行,同時因為室外低溫,工作效率也會下降,提高施工成本。這確實給場館建設帶來很大困難,尤其我們的場館臨建比較多。臨建的特點是直到賽前才會完工,為此我們主動調整建設週期,儘量往前趕,在進入冬季前把大部分的結構工作完成,這樣剩下來室內的裝修部分,可以在冬季進行。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移動中的臨時箱式房

記者:雲頂場地的高差很大,對舉辦冬殘奧會比賽是挑戰嗎?

陳榮欽:北京冬殘奧會,雲頂要舉行單板滑雪的坡面迴轉和障礙追逐兩個專案比賽。大家來了都能體會到,我們的場地高差比較大,A、B、C三個場地間最大超過50米,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要經歷很大的高差,這對舉辦無障礙比賽是很大的挑戰。最初的方案是建一個坡道,從底下一直延伸至最上面,但如果實際使用,讓運動員坐著輪椅去走幾公里的路,並不可行。現在我們在三個場地間設計了車行道,用接駁車幫助運動員在場地間轉移,避免他們長時間在坡道上行走。另外按照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要求,在賽場設定了無障礙移動的流線,包括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升降梯等必要的設施,方便運動員和觀眾去到賽場和看臺。

人工造雪保障冬奧會

記者:場地裡,造雪機“火力全開”,它們的工作是怎麼安排的?

陳榮欽:早期場地就使用義大利的天冰造雪系統,為舉辦北京冬奧會,我們在場地增加了造雪機的點位。造雪的工作也根據比賽來規劃。像這次進行的世界盃也是冬奧會的測試賽,我們就先造A場地的雪,這裡進行的是滑雪障礙追逐賽,等到A場地的賽道完成後,我們開始為舉辦障礙技巧和U型槽比賽的B場地造雪,最後再完成C場地的造雪。整個造雪過程都是用計算機程式來控制的,它會根據實際的氣候條件設計時間表,溫度高的時候停工,溫度適合的時候可以連夜或者連續幾天工作。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續的冬奧會賽場?聽雲頂專家來解密

記者:從7月,10月到11月,今年崇禮下了不少雪,場地的造雪工作會有什麼不同嗎?

陳榮欽:20世紀90年代開始,冬奧會賽場基本都需要人工造雪,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自然降雪量不足,而且自然降雪的雪質無法保證,而人工造雪的雪質要好很多。而且,為了確保冬奧會舉辦,場地必須要考慮到冬季沒有自然降雪的極端情況。自然降雪達到100釐米,壓完雪也就10釐米的厚度,這跟人工造雪不是一個量級。而且自然降雪無法集中,我們不可能把其他地方的雪收集起來再拿到賽道上用。而且每個賽道的長度、寬度都不一樣,雪的需求量也不一樣。像正在比賽的障礙追逐賽道,長度達到1。4公里,造雪量在整個場地裡是最大的。而空中技巧的賽道長120米,是所有賽道中最短的,造雪量也最小。所以我們把這個賽道的造雪工作安排在最後,比較容易保障。(特派記者金雷崇禮今日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