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上映之前,我就對

《我的姐姐》

充滿好奇——

卡司

,張子楓、肖央、朱媛媛……各個都是佳作頻出的好戲之人。

題材

,“國民妹妹”成了“姐姐”,成長過程中的曲折與艱辛也勢必引爆話題。

預告

,每個人的表演都散發著抓人的特質,尤其張子楓,幾個鏡頭就能看到明顯的演技躍升。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前兩天電影開啟首輪點映,口碑飆高,更吊起我心裡的期待。

終於,

關於“姐姐”的種種猜測,都在我們今天的觀影團現場得到了解答

觀影過程中,我們贈送的紙巾派上了用場,現場飲泣不斷。

映後交流時,現實中的“姐姐們”用自己的故事表達共鳴和讚賞。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我的姐姐》也許會是今年最具話題度的電影。

它的文字內涵相當豐富——

尖銳的社會議題、

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面臨

的社會處境,以及

女性覺醒和成長的心路歷程

一部難得一見的、純粹女性視角的現實主義題材。

而這些,都藉助4組人物對話完成。

姐姐和弟弟

上大學之後,

安然

(張子楓 飾)

的爸媽給自己生了一個弟弟。

於是自己本就不多的愛,被這個不速之客全部奪走了。

電影裡有個細節:

明明是一家四口,但是從房間到手機裡,到處是父母和兒子的合影,安然的缺席竟然成了預設的常態

《我的姐姐》最大的代入感,就來自於這:

我們心裡都清楚,像安然這樣的

原生家庭

絕不少見。

姐姐獨立而叛逆,弟弟備受全家人呵護,父母有

的盡力維持表面的平衡,有的則直接袒露自己的偏心。

姐姐和弟弟

這組

參照,鋒利無比地

撕開了

沉甸甸

社會議題

——

二胎矛盾

姐弟倆大可以活成兩條平行線,但他們的命運卻被一場意外強行相交。

開場暴擊——之於戲外的觀眾,更之於戲裡的安然。

她剛剛大學畢業,正是踏上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可是命運跟她開了個猝不及防的玩笑:

她的父母因車禍雙雙身亡。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留下少不經事的弟弟,全家所有人都指望她來照顧他。

然顯然不想接手這個“爛攤子”。

一是照顧弟弟,她認為

“這輩子

就完了

”。

二是

她跟弟弟真的不熟,兩個人從未一起相處過。

於是她一邊準備考研到北京,一邊給弟弟物色

領養

家庭。

面對並不熟悉的弟弟,她表現出了明顯的疏離和抗拒。

不讓這個拖油瓶,打擾自己一路前奔的人生步調,她的態度無比堅決。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天真的弟弟曾對姐姐說了一句無心之言,“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爸爸。

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安然。

自己從未獲得些什麼,到了付出的時候,怎麼就輪到了自己?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她不懂,為什麼只憑一個“長姐如母”,照顧弟弟就成了自己的責任。

她還不懂,為什麼弟弟的未來有人關心疼惜,而自己的未來卻依然要受人擺佈。

“你是姐姐,你怎麼能不照顧弟弟?!”

一直以來,安然心口繃著的那根弦,終於斷了。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姐和姑媽

對安然指責最嚴重的,是她的姑媽

(朱媛媛 飾)

一個只知無私奉獻、全情付出的傳統女性角色。

當我們因為心疼安然而不自覺將憤慨轉向姑媽時,卻赫然發現,她並不是所謂的“反派”。

相反,姑媽算是養育她和弟弟的恩人,在父母去世後給與姐弟倆最多照顧的人。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姑媽和安然一樣,是家裡的長姐。

打小她就聽媽媽的話,自覺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

從小到大,姐姐都活成了弟弟的附庸。

弟弟考上中專,她考上大學,卻要為了弟弟讓渡出唯一的上學名額。

準備去俄羅斯闖蕩,弟弟生孩子,一個電話就把她召回來了。

大半輩子過去,她已經習慣了犧牲,甚至將其視為人生準則。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所以在安然面前,她即使忍不住地心疼侄女,但同時幾乎是出自本能地說出那些話:

你是姐姐,首要任務就是照顧好弟弟。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姑侄兩代女性的談話,成為全片最大的淚點。

認命的姑媽對安然說: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她被困在女兒、姐姐、母親、

妻子的身份裡,無從逃避、動彈不得。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從姑媽身上,我們看到了社會對

女性的身份期待,所帶來的巨大壓抑和無奈。

這樣的姑媽,是安然的一面鏡子。

一開始,安然的角色不是“我”,而是“她”。

她是誰?

父母和親人眼裡的姐姐,男朋友眼中的女朋友,同事眼裡的小護士。

她該做什麼?

照顧弟弟,嫁給男友過安穩日子,執行醫囑老實工作

……

沒有人真正在乎安然自己的想法,而是將需求強壓在她身上。

就像那被迫篡改的高考志願、被盲目貶低的職業身份,被家庭變故打亂的人生……

在某種意義上,她和當年的姑媽面臨著極其相似的困境,也是

現實生活中眾多女性共通的困境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姐姐

和舅舅

“姐姐”甘心奉獻自我,那麼“弟弟”在幹嘛?

將目光投向安然的舅舅

(肖央 飾)

——

出場時,靈堂前,姑媽在忙著招待親友,他則坐在一邊搓麻將。

接電話的語氣,尋常得像在說今天午飯吃了什麼。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單身離異,無業遊民,耽於享樂,唯一的女兒不肯拿正眼瞧他。

擅長演繹各種小人物的

肖央

,這次又挑到一個好劇本,甘為優秀小花當綠葉。

把這個慫慫的中年浪子,刻畫得十分有信服力,

同時還能把本不討喜的角色演到可愛。

一些生活化的小動作、方言裡夾雜點英文,

這個角色立馬

變得跳脫而鮮活

和姑媽一樣,舅舅也是有B面的。

他是家裡唯一會跟安然平等對話的人,

也是唯一理解她

對北京的嚮往的人

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骨子裡,他也曾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真假難辨的一句牛皮,透露了他曾經的北漂演員夢。

可落魄的現在時,也表明了這個夢碎得有多徹底。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他在安然身上,看到了曾經試圖逃離家鄉的自己。

正因如此,他才會站出來支援安然,讓她去北京重新開始新生活。

舅舅的

理解和愛

,是安然最想從父親身上得到的東西。

因此人人嫌棄的舅舅,卻是安然心理上最親近的人,甚至是父親的代替。

另一方面,舅舅的理想破碎,也給安然提供了一個參照。

在家鄉,有房子,有穩定的工作,還值得為理想闖蕩嗎?

還有她那生活優渥的男朋友,某種程度上和舅舅是相似的。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他們作為被偏愛的兒子,擁有了波伏娃曾經用來描述女性的不幸原因——她們不斷受到

“退路”

的誘惑。

於是稍微努力一下或者壓根不想努力,就決定一輩子待在舒適圈。

而越來越多像安然這樣的女兒們,早已經被現實經歷教育:

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姐姐和自我

看著安然的不幸,姑媽意識到了:

套娃不必全部套進同一個底座。

慶幸的是,安然拒絕成為下一個姑媽。

她沒有像姑媽一樣選擇順從甚至主動犧牲,而是一次次果敢回擊別人的道德捆綁和區別對待,從別人眼中的“她”蛻變成主宰命運的“我”。

大學起,安然就自己賺錢交學費,盡力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工作後,她努力打拼努力攢錢,遇到職場不公也敢大聲反擊。

回到家裡,面對潮水般襲來的指責和要求,她一直不盲從不歸順,而是堅定地表達去北京的意願。

她不是沒有在家庭和自我之間的掙扎,但她與姑媽的不同就在於,再多掙扎也無法磨滅她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動人的,不止安然堅硬的“殼”,還有她柔軟的內心。

因為身上烙有原生家庭的傷疤,她習慣了時刻揚起身上的刺,標榜著自己的抗爭。

她試圖向父母乃至全世界證明,弟弟可以做到的,她一樣可以,甚至做到更好。

用她自己的話說,“ 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被人欺負了,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

戰鬥,成為了安然證明和保護自己的方式。

但,她的敵人,並不是自己的親人。

這些親人,這個家庭,都在生動地詮釋著

中國式家庭親情的複雜與張力

它源自骨血、建立在相處之上,偶爾撕扯但始終難以割裂。

所以它才令安然難以逃離。

弟弟並不是一個討人厭的拖油瓶,更不是用來諷刺姐姐不受偏愛的存在。

他任性,卻也善良可愛;他天真,卻也細膩敏銳。

他的出現,不是來擊潰姐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將姐姐有了裂縫的心一點點彌合。

弟弟泡薑茶、學系鞋帶這些

笨拙又美好的時刻,才從真正意義上治癒了安然,讓她體會到親情的溫暖,也拓寬了對家庭角色的認知。

她開始敢於接納,敢於釋放愛意和信任——這是邁向成長的最有力的一步。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姑媽的困境,舅舅的失意,也讓她意識到了人生總會面臨的付出與取捨。

這種複雜與陣痛的感受,正是成長的核心。

電影走到尾聲,

留給觀眾一個

開放式結局

這對姐弟將會相依為命,還是相隔四方?

看完電影,我希望把她送上熱搜

沒有確切的答案。

對於這部

電影來說,

開放式結局無疑是最好的

處理方式

為親情暫時犧牲,還是堅定原本選擇,又或者說兩者之間會有更好的平衡。

觀眾的思考和答案,才是電影的真正結尾。

在好片稀缺的當下,有

好故事、好演技、好議題

的《我的姐姐》,是最難得的那類電影。

值得所有人走進電影院,認真傾聽“姐姐”們的心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