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大詩人李白的藝術水平幾乎無人能及,其繡口一開,便能夠述盡半個盛唐。人們都知道青蓮居士“筆落驚天地,詩成泣鬼神”,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詩仙這種高超的創作藝術在他罵人方面亦體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世間百態,眾生百相。論及罵人,自然也是各不相同的。粗鄙者汙言穢語攻擊對方,優雅者一笑而過不予理睬,而身負才華者則嬉笑怒罵卻不見髒字。因此,罵人也是個技術活兒,而且分境界。

民間傳言蘇軾曾與佛印在林間打坐,佛印心有所悟,即對東坡道看其坐姿酷似佛祖。誰料蘇軾卻嘲笑佛印,說他的坐姿“活像一堆牛糞”佛印聽後只是笑而不語。回家後經蘇小妹的解釋,蘇軾方才意識到在這場言語的較量中,自己輸了。因為心有所想,目有所見,所見即是自己。所以罵人絕對是一種技術活,或者說是藝術活兒。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李白生於盛唐時期。相較於前朝,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對外貿易、文化交流以及外交政策方面,唐朝都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儘管儒家思想依舊佔統治地位,唐王朝一直以儒家思想為先,但同時也允許佛道思想的發展。生於這樣的時代,李白自然也受到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薰陶。

雖然佛、道二家的思想不如儒家“入世”思想積極,但在另一方面,同樣也開拓了李白的眼界,讓他的性格更加豪放灑脫,超脫於一般的腐儒之士。然而,正因為其性格緣故,使他在山東遊學之時,吃了一個大虧。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眾所周知,山東是孔子之鄉,故而那一帶儒家風氣自然也是最重的。這本來不失為一件好事,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儒生一多,稀奇古怪的腐儒也就多了起來。這些腐儒性格古板怪異,自認為是正統而瞧不起其他行為。人們稱這部分儒生為“魯儒”。

有趣的是,之所以叫“魯儒”,是因為建國之初,漢高祖劉邦遣齊地的儒生叔孫通前往魯地招攬一些儒生共同商議朝廷禮儀之事。結果這些儒生卻對叔孫通言天下剛剛統一穩定下來,逝者還未安葬,傷者仍未痊癒,又想要大興禮樂之事,認為“公所為不合古”,不願同叔孫通前往。

而叔孫通也只能笑答“若真鄙儒也”,說他們不懂得應時而變。招魯儒之事只能不了了之,無奈之下叔孫通只得在齊地招攬儒生,完成禮儀制度的制定。魯儒和齊儒之分自此而來。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李白生性灑脫,又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性格豪放不羈。在山東遊學時,魯儒認為李白舉止“輕佻”,不夠莊重,不合古禮,便對其品頭論足。儘管李白已經聲名在外,但是這些儒生卻自詡正派代表,輕視李白,瞧不起其“輕佻”的行為舉止。是人都有三分脾氣,李白無故受氣,惱怒之下大筆一揮,寫下了《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這首詩大意是說:魯地老叟皓首窮經,但是問及他治國之策,他就如同在茫茫大霧中迷失了方向。腳上穿的是用來遠遊的鞋子,頭上戴著方形頭巾。沿著道路慢慢行走,還未曾抬起腳,便已經掀起了路邊的塵土。早在秦朝,丞相李斯就已經不對儒生委以重任,你也不是漢朝齊儒叔孫通,與我原本非一路人。連什麼適合當今時代都不清楚,還是回到汶水邊上耕種吧。

大師果然就是大師,全篇不提一個髒字,卻狠狠地打了魯儒的臉。前四句直接指出儒生死讀經書,對治國之策卻一竅不通,毫無用處。中間四句更是有趣,將魯儒裝腔作勢的行為刻畫得惟妙惟肖,顯得滑稽可笑。後六句李白毫不客氣地懟魯儒:像你們這樣什麼都不懂的人,還是別做學問了,直接回家種地吧。

李白被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千年來罵人絕唱

文人罵架,自然不同於潑婦罵街或市井市民鬥嘴。誠如余光中先生所言,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當然,大詩人繡口一吐也可以是找不到一個髒字卻罵人極爽的“金玉良言”,而這首詩也成為了千百年來文人罵架的經典之作。

參考資料: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嘲魯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