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草把龍

正是豐收的季節,稻田裡一片金黃。

在稻浪中央的舞臺上,一條以稻草編制的草把龍,在鼓點聲中昂頭遊走。在健碩的壯漢的配合下,龍身時而高聳似飛衝雲端,時而俯衝蜿蜒騰挪,神態活靈活現。

這是梁平慶豐收的標誌性民俗節目。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豐收節表演草把龍

掌控龍頭的舞師賀志燦,是這項市級非遺的傳人。每逢大型的表演,他都要親自登臺,以嫻熟的技術舞出龍頭的氣魄。

“龍頭一定要高高在上,決不能低下頭。”賀志燦說,把草把龍舞活要講究精氣神,“精力拿出來,氣魄舞出來,神態才能活起來!”

梁平擁有川東第一大壩子——梁平壩子,素有“巴蜀糧倉”的美譽。而草把龍的起源,正是千年農耕文化的產物。

草把龍習俗的起源地是在梁平禮讓,歷史上出現在當地民間乾旱時的祈雨儀式上。歷史上種植水稻是靠天吃飯,最企盼的還是風調雨順,若遇天旱必將舞龍祈雨。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在廣袤都梁大地上,草把龍舞了一年又一年,在上千年的長河中沉澱出獨特厚重的文化韻味。2009年,禮讓草把龍習俗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這項非遺的傳人賀志燦,10歲時就被舞龍游走的氣勢所震撼。長大後他又拜師學藝,不僅掌握了舞龍技術精髓,還學會了草把龍扎制技藝。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草把龍表演形式多樣,有順盤龍、反盤龍、龍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賀志燦說,舞動時龍頭必須保持高高在上,絕不能低頭,龍尾也要與龍頭交相輝映,始終搖頭擺尾。

舞時鑼鼓齊鳴,嗩吶高奏,鞭炮震耳,煙霧、水氣形成的夢幻情景,讓人流連忘返。龍到之處,圍觀者與之潑水,舞師一身透溼,暢快淋漓,趣味無窮。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舞師由控制龍頭、龍身、龍尾、龍珠共計11人組成,均是赤膊上陣。在舞龍的時候,因為靈活掌控頂著龍身的竹竿,因此對舞師臂膀的力量的要求比較高。

“嚴格訓練後才能表演得流暢自然。”賀志燦說。

草把龍的扎制頗有一些講究:整條龍全由稻草捆紮而成,由一根根稻草串聯,尤其是龍頭和龍尾,全用稻草做骨架方能栩栩如生。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扎制草把龍常見的有9節、11節、13節、15節不等,除龍頭龍尾外每一節的直徑都在30釐米至50釐米左右,長度在40釐米至60釐米左右,每一節用四根等距麻繩相連,每節之間的中心間距為六尺,龍頭和第二節中心間距為七尺。

“前年豐收節扎的龍最大,成功申報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說起這段故事,賀志燦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巨龍”蜿蜒在山丘上,與另一條龍傲立對望。整條草把龍共111節,實測總長為203。19米,龍頭高度為3。11米,龍身直徑為1。68米,由126名工人耗時58天製成。

今年52歲的賀志燦,仍保持著對草把龍的熱愛。為了讓草把龍習俗更好地傳承下去,賀志燦成立了草把龍傳承基地,為這項非遺培養接班人。

民俗慶豐收丨梁平草把龍:稻草軋成的“非遺”舞了上千年

“這對別人來說是非遺,可對我來說是生命的一部分。”賀志燦說,“我會一直守護著它。”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