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配樂開始有更多的可能性|《大宋宮詞》作曲家郭思達專訪

作者:謝維平

提起郭思達,大家可能沒聽過,但要說春晚舞劇《朱䴉》,還有《新版紅樓夢》、《妖貓傳》、《羅曼蒂克消亡史》等諸多知名影視劇,是的,它們背後的配樂,都是來自這位80後作曲家。

在汶川地震一週年紀念儀式上,一首飽含深情的旋律打動國人的小號《思念曲》,使郭思達走進大眾的視野。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獻花儀式創作《公祭獻曲》,每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都會在南京奏響。所做2019年國慶閱兵曲《東風浩蕩進行曲》、《雄鷹出擊進行曲》盡顯時代風姿和強國風範。他同時還擔任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群眾遊行音樂總監。

影視配樂開始有更多的可能性|《大宋宮詞》作曲家郭思達專訪

1980年出生于吉林長春的郭思達,自幼學習鋼琴,後進入吉林藝術學院學習作曲,6年的系統學習為他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8歲那年,郭思達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

成為一個職業作曲家,在專業創作領域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郭思達開始涉足影視、舞臺等廣泛領域。其參與創作的舞臺劇作品《朱䴉》《水月洛神》等多次獲得“荷花獎”“文華獎”等國家級獎項。

尤其是剛剛登上2021年春晚的《朱䴉》,這是郭思達2013年就開始接觸的一部舞劇。舞劇2014年首度登上舞臺後,至今在全世界的舞臺已經演出了近300場。

影視配樂開始有更多的可能性|《大宋宮詞》作曲家郭思達專訪

除了舞臺,郭思達也大量參與影視劇的配樂工作。而且型別跨度極大,從甜寵網劇《你好,舊時光》,到古裝劇《唐磚》;從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到《寶貝兒》的音樂創作,不一而足。近期剛剛收官的《暴風眼》,還有正在熱播的《大宋宮詞》,音樂部分也出自郭思達之手。

郭思達告訴Data ENT數娛,他其實很早就開始接觸影視作品配樂,早期的配樂工作更多的只是為了畫面服務,但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觀眾對於音樂和畫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音樂在影視劇工業體系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表現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郭思達也跟多位國內頂尖導演合作。比如跟李少紅導演合作《新版紅樓夢》。這是郭思達投入了巨大心血的一部作品。雖然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還是認為,從作品本身來講,這是一部有前瞻性的作品。”

之後他跟知名導演都有合作。郭思達至今還對與程耳導演的合作印象深刻,他回憶,自己接到這個專案的時候,距離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完成不到30天,最終作品的呈現也證明了雙方的默契,“我跟程耳導演,對於這部電影的理解是一致的,在音樂創作這個板塊,我們會相互給對方更新鮮的想法,讓音樂與這部電影合二為一,擁有更多地可能性。”

郭思達非常看好國內的配樂市場,他相信隨著行業的發展,優秀的作曲家會有更多的創作空間。

影視配樂開始有更多的可能性|《大宋宮詞》作曲家郭思達專訪

郭思達專訪實錄

Data ENT數娛 您參與了舞劇《朱䴉》的配樂?那是您很早的作品吧?

郭思達:應該在2013年就開始接觸,2014年首次登上舞臺。六七年前了。

Data ENT數娛 當時創作這部作品,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郭思達:這部作品反映的是環境汙染對朱䴉生存現狀的影響,因為朱䴉是需要在無汙染環境下生存的動物,所以作品的核心思想其實是呼籲觀眾關注自然環境保護。

Data ENT數娛 當時您在創作配樂時,有想過這部舞劇它最終能登上春晚嗎?

郭思達:沒有想過。《朱䴉》這部舞劇目前大概有將近300場的演出,在日本就演了100多場。《朱䴉》應該算是近些年裡商業操作上比較成功的一個舞劇案例。舞劇從舞臺置景再到舞蹈表演都非常唯美,題材也是當下社會一直受到關注的環保題材,從氣質到立意也適合春晚的舞臺,當時導演組找到我們,希望能把《朱䴉》的部分片段送上春晚舞臺。

Data ENT數娛 這一次登陸春晚,在作曲上有重新調整嗎?

郭思達:在保留大部分原舞劇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剪輯調整。因為舞劇共有兩個多小時,而春晚舞臺要在6分鐘時間內去展現,所以我們截取了其中最有旋律感、最美的一部分音樂,再進行了重新架構。

Data ENT數娛 作為一個非常專業的作曲家,實際上您也參與一些影視作品的配樂,包括這次的《暴風眼》,以及正在播出的《大宋宮詞》,您是怎麼理解影視作品配樂的?

郭思達:影視作品配樂我很早就開始接觸。影視配樂的創作這些年一直在不斷進化和進步。早期更多的影視音樂完全只為了畫面服務,悲喜都要與畫面共通。但是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近些年觀眾對於音樂和畫面的審美認知越來越深入,現在的影視音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一段極為暴力的畫面,配樂如果設定成一段悽美的音樂,這樣的聲畫組合會產生另一種意義上的暴力美學概念,我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就有這樣的嘗試。現在有許多導演開始漸漸和我一起做一些新的試驗,影視配樂有了越來越多的發揮空間。音樂是可以表達畫面以外的內容,延展畫面之外的藝術語言。

Data ENT數娛 您最早參與這個行業的作曲作品是哪部?是《新版紅樓夢》嗎?

郭思達:其實《新版紅樓夢》並不是我最早參與的專案。但《新版紅樓夢》是我認為參與作平中比較有標誌性的,同時也算是我的一部具有轉折點的作品。

Data ENT數娛 當時給大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郭思達:這部作品我投入了很多的心血,雖然有一些觀眾不能理解,甚至有網友評論說“像鬼片配樂”。但是我始終認為,從音樂作品本身來講它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現在回聽《紅樓夢》的音樂,依然覺得即使放在當下,它依然獨特的存在。

Data ENT數娛 像您當時在創作新《紅樓夢》配樂的時候,你那麼大膽的創新是怎麼樣的考量,您是怎麼想到要這麼去做的?

郭思達:這個還是主要取決於導演。因為李少紅導演對藝術要求非常高,而且她對於音樂,從來不是隻聽音樂外在表現的東西,更多的是深入骨髓裡去探尋音樂的表達核心。

所以那部作品確實是傾注了很多心血,我們光去尋找這種感受,大概就花了兩三年的時間不斷地去磨,當時我們為“十二釵”每一個人物寫了一首歌曲。我們甚至於可能寫了七八十首歌,不斷的去找人物感覺。

Data ENT數娛 像您這幾年參與的影視作品配樂,我看有古裝劇《唐磚》,還參與過一些青春劇,比如像《你好,舊時光》、《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當然也參與過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這都是一些什麼淵源呢?

郭思達:可能是隨著創作量的不斷積累,讓業內的人士漸漸地關注到我,覺得你的作品與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契合的,所以機緣還是在作品不斷的積累過程中產生的。

Data ENT數娛 您覺得相比於好萊塢,現在國內影視行業的配樂作曲家,職業有變得成熟嗎?

郭思達:我覺得是越來越成熟了。但相比於好萊塢,國內的音樂製作還沒有達到工業化。當然我們有我們的特點,好萊塢有好萊塢的特點,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狀態。

Data ENT數娛 您覺得我們這邊獨有的特點是什麼?

郭思達:我個人的感覺,每接到一個作品,導演都會有他自己非常篤定的想法。因為每位導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裡能有一些超常的音樂創作理念,而純粹的好萊塢大片,工業流程已經非常規範化,會有通用的模式。而我們的創作希望的是有更多的創作感。

Data ENT數娛 我理解您說的,可能國內的創作更多的是面對導演這種個性化的需求,每個人的這種差異性。作曲家跟他們合作碰撞出一個比較個性的東西。

郭思達:對,是的。

Data ENT數娛 我知道您跟曹保平也合作了(《涉過憤怒的海》配樂作曲),跟程耳導演等等知名導演都合作了,您自己有什麼樣的創作習慣嗎?或者說雙方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創作故事可以分享?

郭思達:首先我非常敬重這幾位導演,他們都是非常有思想有理念的導演。

我跟程耳導演的合作,是因為《羅曼蒂克消亡史》,當時時間太緊張了,只剩20多天了。當時我看完這部電影特別喜歡,就立刻決定參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我和程耳導演是在精神認知上非常契合,所以才能在20多天裡就把音樂做完,通常情況下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創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Data ENT數娛 曹保平導演這一部作品還沒有上映,你們作曲已經完成了嗎?

郭思達:基本上快完成了,現在還剩一小部分。曹導也屬於在藝術追求上對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他每次都會明確地告訴我他聽了音樂的感受。我透過捕捉他的感受來調整我的音樂語言。到目前為止,曹導這部片子的音樂已經定稿90%了。

Data ENT數娛 您是很專業的作曲家,做過很專業的作品,然後現在也開始嘗試做一些更大眾的影視配樂的工作,您是怎麼處理這種專業的音樂創作跟大眾的影視配樂之間的關係?

郭思達:我是從音樂學院學傳統音樂出身,在學校期間寫的作品都是比較偏實驗性的作品,包括我現在在一些舞劇裡,還經常會融入一些學院技法和理論。但是到了影視配樂這塊,因為面對的觀眾不同,視聽效果是第一位的,技法和理論更多的要輔佐聽覺上的感受。

我認為不論在傳統音樂還是大眾音樂上,我都能汲取到營養。雖然我個人的創作追求技術和理論上的高度,但同樣我認為能做到讓大眾喜歡並廣為流傳確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對於我個人的創作來講,我想涉及和嘗試所有新鮮的領域。因為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一旦固步自封,就勢必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會把現在大眾所喜愛的東西和我自己的理念去做融合,我認為這是一個成熟的創作者應該有的狀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