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民族大義 功夫片

灣區電影演義之迷影片單

《龍虎鬥》(1970)

由動作巨星王羽自導自演,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龍虎鬥》是一部劇情單薄,拍攝粗糙的電影,但放在當年,它成功掀起了一場功夫電影熱。在片中,王羽開創性地安排了一場中國功夫大戰日本空手道,中日兩位高手在雪地中一決雌雄,其中蘊藏著強烈的愛國情緒。該片成為了第一部完全展示技藝的大製作,為之後李小龍的功夫熱潮,做了一次預熱。

《唐山大兄》(1971)

本片是李小龍赴好萊塢受挫後,返回香港和嘉禾合作的首部作品。上映不到三週,票房就已經達到350萬港元,打破了當時的香港電影票房紀錄。李小龍在電影中飾演一位遠赴曼谷討生活的移民鄭潮安,因為見到自己的工友同胞相繼失蹤,於是展開調查,並用自己的武功將惡人制服。鄭潮安儘管武功高強,但他一直壓抑著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濫用武力。一個武功高強卻堅守底線的英雄形象,鼓舞了全球華人。

《精武門》(1972)

李小龍在這部電影裡不是南下的底層,而是大俠霍元甲的五弟子陳真。他要為師父報仇,並渴望重振精武門雄風。電影中最經典的兩幕,其一是陳真一腳踢碎外灘公園門口前那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其二是他對著日本人講出那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對當時的華人來說,相當振奮人心。正是從李小龍開始,功夫片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為日後功夫電影的主題提供了一個方向。

《少林寺》(1982)

本片是改革開放早期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以當時1毛錢的票價,竟然在內地創造了1。6億元的票房紀錄。在香港上映後,1616萬港幣的票房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的歷史最高紀錄。本片故事改編自《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間傳說,電影沒有采用武打設計,導演一聲令下,全憑演員臨場發揮,所以《少林寺》的武打場景才如此逼真。此片的成功,讓少林寺的名號傳播了出去,是一次載入史冊的文化輸出。

《黃飛鴻》系列(1991-1997)

在徐克的塑造下,黃飛鴻成了一個民族符號,每一次行俠仗義都是中國人不願為奴的反抗。電影的時代背景處於香港被西方列強割佔,中國人飽受欺壓和凌辱的19世紀下半葉,而徐克拍攝的時候,正是香港迴歸前夕。某種意義上,《黃飛鴻》系列是香港電影人對殖民史的一次回顧評價。

《功夫》(2004)

這是周星馳自導自演最為成熟的作品,從頭至尾,都飽含著他個人對於李小龍以及功夫電影的愛。故事內容沒有脫離周星馳無厘頭風格,從《少林足球》開始,在特效技術的幫助下,周星馳完成了很多實景拍攝無法制作的效果,奇觀化的視覺呈現,讓《功夫》在全球收穫了1億多美元。如果說傳統功夫片是愛國主義,那周星馳野心則更大,他想要維護世界和平。這種不現實的夢想,正是周星馳電影童真的地方。

《葉問》系列(2008-2019)

作為老牌的功夫明星,甄子丹演過黃飛鴻,演過陳真,還有各色各樣人物,但對於觀眾來說,可能最為深刻的,還是葉問這個人物。毫無疑問,《葉問》系列是這10年最為成功的功夫系列,從打日本軍人,到打英國拳王,最後打美國大兵,隨著歷史的發展,葉問的對手一直在變化。表面上看,只是劇情需要,但換個角度,這其實也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隱喻。

《一代宗師》(2013)

與甄子丹版《葉問》不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多了些陰柔。兒女私情,在王家衛眼中不是缺點,而是性情中人的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代宗師》的格局小了,“拳有分南北,國無分南北”“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國破家亡之際,大家心繫的卻是天下,這才是“一代宗師”該有的格局。王家衛嘆息大師們的隕落,但也在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希望: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