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超(孫希超)《小超訪談錄》:風靡校園的“汪國真詩集”

1956年6月22日是平凡的一天,也許在這一天,他的第一聲啼哭淹沒在了北京這樣一座繁華都市的喧囂裡,可沒有人能預料到在34年後,在1990年,他的名字和麥當勞、《渴望》、“紅太陽”歌曲等一起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詞,而且那一年出版界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一年——汪國真年。汪國真祖籍福建廈門,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1990年5月21日他的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出版,從此紅遍大江南北。接著他出版多部詩集,用他的筆觸和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的年輕人。從詩歌到書畫,從書畫到音樂,他用藝術串聯起整個人生,他告訴我們:

憂愁時,就寫一首詩

快樂時,就唱一支歌

無論天上掉下來的是什麼

生命總是美麗的

——《生命總是美麗的》

主持人小超(孫希超)《小超訪談錄》:風靡校園的“汪國真詩集”

主持人小超(孫希超)《小超訪談錄》:風靡校園的“汪國真詩集”

【節目開場語】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小超訪談錄》。

1997年,北京零點調查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廈門、重慶等城市18歲以上居民進行了“人們所欣賞的當代中國詩人”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詩人中,他的詩集發行量排名第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選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讀本第一冊;2005年開始,他的書法作品作為中央領導同志出訪的禮品贈送給外國政黨和國家領導人;2009年12月,他在北京音樂廳舉辦《唱響古詩詞·汪國真作品音樂會》。如此多的第一,如此多的榮譽集於一人之身,這不免會讓人產生疑惑,他究竟是憑藉什麼不斷的超越自我,成就未來?他的人生足跡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哲學呢?讓我們有請今天的嘉賓——著名詩人汪國真。

【第一首詩歌發表激發創作信心】

小超:汪老師,您看看在這張桌子上放了您的幾套詩集,都是汪國真經典詩文。我一直在想,人這輩子總該有幾本書,但是很多人都寫不出來,您卻寫了這麼多,難不難?

汪國真:寫詩對我來說並不是很難,但是把它寫好了,還是要有一個過程。現在回想起來,最開始寫的詩,最開始發表的詩,還是比較幼稚的。比如說,我第一次發表作品是在上大一的時候,那時候也不是很會寫詩。我曾經寫了一組反映校園生活的詩,這組詩的第一首叫《晨煉》,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天將曉,同學醒來早,打拳做操練長跑,鍛鍊身體好。這首詩最開始是發表在《中國青年報》,那也是我第一次發表作品。

小超:那您覺得這組詩為什麼能夠發表?

汪國真:現在看來,不一定是因為這組詩多有文采,而是因為它比較好的反映了當時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當然了,可能今天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跟我當年在很多地方也是一樣的。我回過頭來看當時這首詩,我覺得還是比較幼稚,它比較像順口溜。這組詩最開始也不是我投給《中國青年報》的,是《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到我的大學,就是暨南大學去採訪的時候,校方提供給了他們一些資料,這些資料裡面就包括了我們中文系編的一本詩歌刊物,叫《長歌詩刊》,《長歌詩刊》裡面就有我們中文系很多學生創作的作品。《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和編輯就從這個詩刊裡選了我的這組詩發表了。這組詩雖然比較幼稚,但是它對我從事詩歌創作,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使我有信心了。我當時就覺得,原來沒有投稿的詩,居然都能夠被報社看中,而且《中國青年報》它是一家大報。所以就鼓起了我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勇氣和信心。

小超:那您當時為什麼沒有選擇創作其它形式的文學作品,比如小說?

汪國真: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經常有詩的火花或者靈感,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年我寫字寫的非常差。當年我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電腦,都是靠用鋼筆把稿子抄寫一遍,抄完以後再投給報社。如果要寫小說,字數會很多,我的字跡又很差,寫的歪歪扭扭的,編輯看著會很不舒服,甚至可能沒看完就把這個稿子扔了。我覺得寫詩歌呢,因為它比較短小,特別是我的詩基本上都在二十行之內。如果詩的質量還可以,那麼編輯一看還不錯,雖然這筆字很差,但是因為短,編輯也看完了。那麼發表的機會就比較大,所以我選擇詩歌創作是這樣一個原因。

小超:當時能在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是不是感覺很自豪?

汪國真:當年我就有一種被承認的感覺。因為畢竟當時投稿的人還是非常多的,喜歡創作的很多。不像今天,因為現在商品經濟越來越成熟,很多人一是向錢看,另外生存壓力大,也沒有更多的閒情逸致去從事這方面的創作。特別現在的年輕人,要解決就業問題、住房問題、結婚問題,還要娶妻生子並不斷的提高自己生存質量,他們會感到生活比較有壓力。另外現在網路非常發達,資訊量也非常多,人們吸收的東西要比我們那時候豐富的多,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人們在創作領域的發展。在我們那時候,相對來講比較單純,所選擇的東西也很少,因而從事創作的人還很多,在當年發表作品還是比較有難度的。

主持人小超(孫希超)《小超訪談錄》:風靡校園的“汪國真詩集”

(節目講述)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裡

誰能說得清

什麼是甜什麼是苦

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返顧

要輸就輸給追求

要嫁就嫁給幸福

——《嫁給幸福》

熱愛詩歌、揮灑青春,汪國真註定是一位為詩歌而生的人。他揮舞筆端行走在字裡行間,放逐思潮馳騁在夢裡心坎。從詩歌《晨煉》的發表到作品登上各種期刊,汪國真的詩歌逐漸打動了讀者的心,在詩集還沒有正式出版時,手抄本的“汪國真詩集”已經開始風靡校園。

【汪國真的詩歌開始在青年人中流傳】

小超:1990年,您的第一本詩集出版之前,您的詩在青年學生中已經流傳很廣泛了吧?

汪國真:北京有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那的編輯室主任叫沈慶均。他後來告訴我,其實他們出版社早在1989年就想給我出詩集了,可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想法呢?沈慶均就舉了一個例子。1989年的秋天,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一個“金秋書市”。他在他們出版社攤位值班的時候,老有年輕人來問,這兒有汪國真的書沒有?最開始他並沒太在意,因為一個人喜歡某一個人的書,這很正常,但是問的人多了就引起他的注意了。他開始思考,汪國真是誰?然後又有年輕人過來找書,他就問,您是不是找汪國真的書?那個年輕人就以為有,特別興奮。接著他又問了那個年輕人一句,汪國真是誰?

(節目講述)雖然在當時,汪國真這三個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有些許陌生,可在青年學生中,手抄本的詩集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最終,在廣大讀者的推動下,汪國真的第一本詩集出版了。

【第一本詩集出版的過程】

小超:您的第一本詩集是如何出版的?

汪國真:當時在北京一所學校,老師在講課,底下一些學生不認真聽講,拿著本子遞來遞去的,在那兒抄東西。那麼老師就不太高興,下去把本子全沒收了。回來一看,是汪國真詩集的手抄本,她無意中就跟他先生講了這事。正好她先生是北京學苑出版社的編輯室主任,他覺得這個現象有意思。

小超:她先生想,如果我出版了這個人的一本詩集,是不是市場會很大呢?

汪國真:對,他就有這種聯想。老師沒收了學生的本子只是暫時的,最後還是要還給學生的。當時這位老師就跟學生進行了一些交流,學生反饋給老師的意思是,不光我們喜歡,很多學校的學生都喜歡都在抄。當時在年輕人中,抄我的詩集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時尚了,所以這就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和重視。而且他們為了慎重又做了一些市場調查,市場調查的反饋是,在不少書店、書攤都有很多人在找這個叫汪國真的人他的書,但是沒有。這時候出版社就認定,這本書如果出版一定火,一定是暢銷書。所以他們就開始找作者了。

小超:這是哪一年的事?

汪國真:這是1990年的時候。我當時是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他們找到了我們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生,這為位博士生曾經主編過一本美術方面的詞典,是在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在我們研究院他們只認識這位博士生,然後出版社就給他打了電話,說明了想出一本汪國真詩集的事兒,而汪國真就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問他認不認識這個人。這位博士生雖然不認識我,但是他認識我們部門的一個人,叫李世耀,他就給李世耀打了電話,說有一家出版社,想給您們部門叫汪國真的同事出一本書。學苑出版社當時開出了三個條件,說如果汪國真願意把書交給他們出版,他們會給最高的報酬,會用最快的速度,會用最好的裝幀來出版,問問汪國真本人願意不願意。

小超:在那個年代要是出書的話,這也是大事,值得驕傲的事。

汪國真:不論當時還是現在,出詩集都是比較難的。更不可思議的是出版社主動給您出詩集,還給您付稿酬,這種事情基本上是沒有的,從九零年到現在一直是這樣。那麼當時有一個出版社提出如此優厚的條件來出版我的詩集,當時我就答應了。

小超:後來您的同事就把這個資訊反饋到了出版社?

汪國真:對,出版社說第二天請汪國真吃飯,簽出版協議。出版社動作非常快,生怕這其中有什麼變故。後來第二天就請我吃飯,當時我就問了一個問題,我說我們素不相識,您們怎麼會想起給我出詩集?學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叫孟光,他就把這個過程講了。後來簽完出版協議,我整理了一下稿件,便很快給了他們,我印象中是用了23天,這個詩集就出版了。出版了以後立刻就火了,火到什麼程度呢?頭一版印的幾萬冊,據說沒出北京就銷售一空了。

(節目講述)

讓我怎樣感謝你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

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感謝》

讀者的狂熱給予了汪國真巨大的勇氣與能量,第一本詩集《年輕的潮》1990年5月21日出版以來席捲了全國各地書市,連續五次印刷,印數達十五萬冊。緊接著,他的詩集《年輕的風》、《年輕的思緒》,《年輕的瀟灑》等又陸續出版。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現汪國真詩歌演講熱。時至今日,汪國真創作的詩歌已達一千餘首,並經久不衰,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與推崇。

小超:您詩集的購買主力主要是哪一類人呢?

汪國真:不斷的有年輕人構成購買詩集的主力。比如說1990年,購買詩集的是當時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我瞭解了一下,今天我詩集的購買主力,仍然是現在的年輕人。因為我的詩集有一個特點,就是我的很多詩句,實際上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比如說,我的詩句裡頭有,“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成功是出色的平凡”,“您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年輕人,這樣的詩句能夠與他們產生共鳴。實際上也能跟今天的年輕人產生共鳴,也就是說,人可以老去,但我們的詩歌卻永遠年輕。所以我覺得現在我的詩歌主體讀者,依然是當代的年輕人。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