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第一爐香》被罵慘了。

罵聲最自從去年公佈選角開始,網友的吐槽便鋪天蓋地。

張愛玲筆下的葛薇龍,五官精緻小巧,卻顯出溫柔敦厚的古中國情調;電影裡的馬思純,少了些風情,多了些淳樸,寬大的骨架也與嬌小的葛薇龍相去甚遠。

男主角喬琪喬,面無血色,連嘴唇都是蒼白的,本該是一副頹廢萎靡的病態模樣;到了彭于晏身上,是擁有小麥色面板和壯碩肌肉的運動健將。

有人說,這不是《第一爐香》,而是《駱駝祥子》。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第一爐香》劇照

電影上映後,口碑更是分化兩極。

小說裡的女主角是個受過教育的新式女子,卻在半推半就中,淪為姑母獵獲男人、貪斂錢財的工具,與富家子弟的愛情,更是將她徹底拖入深淵。

這其中,有

愛情的虛偽、人性的貪婪、慾望的糾

,複雜且韻味深長。

但由於形式限制,電影只能刪繁就簡,簡化人物掙扎的過程,削弱人物本性的虛榮與無恥,著重突出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線。

對於這些修改,有的人表示可以理解,有的人則稱它毀了原作。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第一爐香》電影海報

這不是許鞍華第一次改編張愛玲的小說了。

在《傾城之戀》中,她忠實原著,大幅重現對話情節,卻將張愛玲所要表現“蒼涼的人生的情義”簡化成“纏綿的大悲劇”;到了《半生緣》和話劇《金鎖記》,她抓住小說精神核心,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如今又重蹈覆轍,想透過這部“純粹的愛情片”好好地“愛一次”,但顯然,不少觀眾依然不領情。

相比起李安的《色戒》和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許鞍華的作品似乎缺點火候。

可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上世紀七十年代,許鞍華第一次接觸到張愛玲的小說。

“當時對我最大的觸動是她的視角……她把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用同一個視點來寫,不會把外國人寫成外來者,覺得他們很怪。

張愛玲則把他們人性的方面都寫出來了,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她的目光比較平等

這幾乎預言了許鞍華的創作生涯。

香港電影最熱烈的歲月裡,吳宇森在《英雄本色》中追求感官刺激,刻畫兄弟情誼;徐克在《青蛇》裡呈現武俠美學,描繪東方色彩。

磅礴豪氣的俠肝義膽,酣暢淋漓的快意恩仇,構成了香港商業電影的「主旋律」。

但許鞍華卻與社會逐漸脫節,一頭扎進了現實。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許鞍華

和張愛玲一樣,她的目光總是聚焦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沒有高高在上的同情和蔑視,只是平等地敘寫那些普通瑣碎、卻又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比如《女人四十》,那是一箇中年女性苦苦支撐於家庭和工作、身處重壓之下依然勇敢前行的生活史詩;

比如《天水圍的日與夜》,走進發生過多起慘案的「悲情市鎮」,去凝視底層人物艱辛的日常和溫暖的情感;

比如《桃姐》,將鏡頭對準養老院,探討老無所依的困境……

在宏大的時代裡,這些普通人實在是微不足道,但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命運的抗爭與妥協,恰恰是你我具體而微的一地雞毛。

但許鞍華的目的,並非要毫不留情地撕開生活的口子,讓觀眾瞧瞧現實到底有多血淋淋,而是帶著一顆悲憫的心,去接近有些有肉的「人」。

所以,她的電影在展現殘酷之外,蒙上了一層溫情。

這恰恰是許鞍華與張愛玲最大的區別。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桃姐》劇照

在小說中,張愛玲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冷靜又剋制地敘述人物的遭遇,既有不得已的妥協和扭曲,更有皮囊之下的虛偽和醜陋。

她也是最公正的作者,不帶同情和褒貶地呈現故事本身,偶有諷刺,卻並不讓人覺得尖酸刻薄。

正因為深知人於時代下的「可為」和「不可為」,張愛玲最終選擇了冷眼旁觀,字裡行間,只有蒼涼。

但對於許鞍華來說,“所有的電影,其實都指向救贖。

比起沉溺在生活那隱秘的角落裡,她更願意去嘗試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超脫出來,活出另一種可能性。

於是,當《男人四十》裡張學友扮演的林耀國遭遇中年婚姻危機時,許鞍華把狗血的生活引向了詩和遠方——林耀國與妻子誦讀《赤壁賦》,約定在三峽淹沒前去看看那的風光,危機宣告終結。

許鞍華的「救贖」,註定與張愛玲的「蒼涼」分道而行。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許鞍華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1947年,許鞍華出生在遼寧鞍山。

時代把漂泊寫進了她的宿命,而家人把故鄉寫進了她的名字。

兩個月後,父母帶著襁褓中的女兒移居澳門,與祖父母團聚;長至5歲,許鞍華前往香港定居,在那唸完中學和大學,碩士畢業後,又趕赴英國攻讀電影專業。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許鞍華

這些經歷,又與張愛玲何其相似。更因為上海對香港的影響,許鞍華自小便接觸過上海的人和文化,“我太瞭解上海,沒一點陌生感覺。”

時空的錯位,反而讓她與張愛玲「一見如故」。

然而,她們始終不同。

對於張愛玲而言,香港是異鄉,上海才是故土。筆鋒落到紙上,她可以連綿不斷勾勒出上海的種種細節,甚至偏愛地將大篇幅文字留給它。

張愛玲屬於上海,但許鞍華屬於香港。

“香港經常是我電影的主題——一切有關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交流、喜悅和痛苦。”

她在《投奔怒海》和《胡越的故事》裡,回顧那些越南難民逃亡至香港的往事;在《千言萬語》裡,還原社會活動中香港本土知識分子的理想與現實;在《明月幾時有》裡,找尋香港東江縱隊的抗戰記憶……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明月幾時有》劇照

透過這些“被社會遺棄、生活在苦悶和憂鬱之中”的個體,許鞍華重新書寫了她所認知的香港。

而東北、澳門、香港、英國的複雜經歷,還帶給了許鞍華另一個不同於張愛玲的創作命題——身份歸屬。

處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許鞍華說,在某種程度上,

電影補償了她的自卑感

“這種自卑感其實是源自我們是殖民地裡的人。

你不認識祖國的東西,你也覺得抱歉;可是你不快點學習這個殖民地社會的文化,你就追不上時代,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

你必須要有一個平衡,那是非常痛苦的。”

這份痛苦,從童年就開始深種。

年幼時的許鞍華生長在熱鬧的大家庭裡,唯獨母親總是寡言,不同的生活習慣讓她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也導致母女之間關係緊張。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許鞍華與母親

直到16歲,許鞍華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

動盪的1940年代,父親與母親在東北相識並結婚。但為了一家人的安全,她不得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不敢說日語,也無法用中文與人溝通,只能沉默。

許鞍華開始明白母親人在異鄉的孤獨、恐懼。

她陪著母親去日本探親。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母親覺得熟悉又陌生,“日本菜太冷,還是靚湯好喝”,故鄉終究變成了異鄉。

後來,這段故事被許鞍華搬上熒幕,拍成《客途秋恨》。

電影的最後,母親望著輪船說,“愈親的愈遠,愈遠的愈親”,女兒則緊緊抱住母親,母女終於和解。

許鞍華以這種方式補償了母親,也補償了自己。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客途秋恨》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從事導演的這些年來,許鞍華嘗試過驚悚、武俠等型別片,也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那些最被人稱讚的作品,還是社會寫實電影。

也因為對生活的不斷觸控和探索,她活得比許多同行更接地氣。

別人捧她清高,不向資本低頭,她卻直接把「錢不夠用」穿在身上,張口就是“我一定要找個大製作來拍,賺很多錢”。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好好拍電影》

別人視她為女性電影先鋒,她也不肯順水推舟承下美名,反而直言“他們問的問題太重複了,煩死我了,老是問什麼女性電影”。

去年,許鞍華拿下威尼斯終身成就獎,成為獎項的第一位女導演。

回到生活中,她沒有結婚,沒有生子,租房度日,出門擠地鐵,仍舊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

許鞍華說,她很遺憾人生少了很多體驗,但電影會讓她「過癮」。

如今,她也只想

好好拍電影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圖 | 源於《好好拍電影》

參考資料:

1。《南方人物週刊》——《倪萍 千萬別把我當符號》

1。《許鞍華說許鞍華》  鄺保威

2。《張愛玲:從小說到電影——以〈傾城之戀〉、〈半生緣〉為例》  張志豪  上海交通大學

3。紀錄片《好好拍電影》

4。紀錄片《去日苦多》

5。《香港底色,許鞍華》  深焦DeepFocus

6。《「溫吞之美」許鞍華》  人物

《第一爐香》被罵慘,她還是不肯放過張愛玲

文字為國館讀書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

本文作者:

紹今

/

版式設計:

Gracedo、Susu

·

致親愛的國館家人們 ·

與歷史對話,攜偉人同行,同時代談談心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