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伐楚應為伐楚蠻非楚子,《史記》記載兩次但實則有三次

周昭王是周朝的第四位王,前面三位分別是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

周昭王討伐的“楚”是不是當時的“楚子”,也即是後來的楚國?古代史學界很多人認為周昭王討伐的就是楚子,其實近現代以來的史學家考證之後認為——周昭王討伐的不是“楚子”,而是“楚蠻”,也即是和“楚子”並立的那些在楚地的蠻夷部落或者部落聯盟。

楚地當時是蠻夷部落時期,時常進犯周朝及其周邊的封國,對周朝來說是一大威脅。周朝實施了一系列的戰略,從孤立開始,討伐楚蠻部落聯盟。

當時的“荊楚”的含義有兩個,一個是楚子,封地只有50裡方圓,還用不著周昭王親自出馬,率領六師去剿滅他。況且周昭王討伐其他部落的時候,楚子還曾經跟隨討伐過。

當時的“楚蠻”主要內容集中在漢水的中上游的丹江地區和下游的漢東地區,其核心區域是“銅綠山”,現在的湖北大冶附近。古代以銅製作兵器、農具、錢幣,所以蠻夷部落控制區是有利可圖的,這也是周昭王討伐楚蠻的主要目的之一。

周昭王伐楚應為伐楚蠻非楚子,《史記》記載兩次但實則有三次

周昭王

因此,周昭王討伐的是楚蠻,而不是楚子,這事一定要搞清楚。

周昭王伐楚討伐了幾次?

周昭王伐楚到底討伐了幾次這件事早就有了定論,總共討伐了三次,而《史記》只記載了兩次。到底是那些證據證明了周昭王討伐楚蠻進行了三次呢?

確定一個歷史事實的真偽,需要有文獻記載,同時如果有出土文物佐證,那就是非常可信的歷史記載了。

周昭王伐楚這件事,《史記》記載周昭王親自率軍討伐了兩次,最後一次周昭王死在了討伐的路上,全軍覆沒。而《竹書紀年》則記載了三次討伐,周昭王也是全軍覆沒。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年),“伐楚,涉漢,遇大兕。”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伐楚應為伐楚蠻非楚子,《史記》記載兩次但實則有三次

牆盤

第一次伐楚,周昭王親自率軍,渡過漢水,遇到犀牛,現在中國已經沒有這種動物了;第二次伐楚,派遣的是祭公、辛伯伐楚,大軍在漢水覆滅;第三次伐楚,周昭王親自率軍,全軍覆沒,周昭王也死了。這裡是春秋筆法,南巡不歸就是指周昭王死了。

《史記》記載的是周昭王親自率軍的兩次伐楚,而《竹書紀年》記載的更為詳細。到底哪個是更加準確的呢?

1976年12月15日,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的社員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其中之一就有“牆盤”,這一“牆盤”的底部有銘文284字,記載了西周時期“微氏家族”的歷史主要人物。銘文記載有:“弘魯召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

周昭王最終全軍覆滅,後世也是春秋筆法,這也證明《史記》、《竹書紀年》的記載都是準確的,只不過《竹書紀年》的記載更加詳細一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