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實驗就明白了,熊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熊孩子”讓人頭疼

有位媽媽很苦惱!她說孩子很不懂事,不聽勸導,經常犯一些違背價值觀的錯誤,在幼兒園喜歡搞破壞,搶小朋友玩具,是班裡頭號“大魔王”,老師頭疼不已。

為什麼有的寶寶聽話,有禮貌、守秩序。而有的寶寶“耍熊”不聽話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傳達的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或態度很重要,它會影響性格發育。

心理學家提醒:當寶寶開始在乎別人的看法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意識形態教育了。

看完這個實驗就明白了,熊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熊孩子”什麼時候學會搗蛋?

幼兒從何時開始注意“別人的看法”,又是何時開始因為這些看法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呢?

讓我們回到幼兒1-2歲時,從成長的起點開始觀察:

國外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名為 “機器人任務”, 想看看孩子們什麼時候會像成年人一樣, 在別人的觀察或評價下,變得敏感,從而戰略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實驗目標是幾個1-2歲的幼兒,實驗者給孩子們分別演示瞭如何啟動一個玩具機器人, 演示的過程中,要麼給一個正面反饋(實驗者表示出對機器人的善意), 要門給一個負面反饋(實驗者對機器人表現出惡意)。然後,分別邀請嬰兒玩遙控器, 實驗者要麼看著他們, 要麼轉過身假裝不在乎。

最初實驗的設計初衷是:如果 孩子們確實在乎實驗者的態度和評價,那麼他們玩耍玩具的心態和行為,一定會受到觀察者的影響,實驗者對機器人玩具的態度同時也會反饋影響到孩子。

例如, 可能會發現孩子在被人注視的情況下,會選擇正面反饋,但是當脫離別人觀察的時候,在沒有外人干預的情況下,可能也會選擇負面反饋。這兩種選擇的差異,可能會解釋孩子是否受到了他人意識形態的影響。

看完這個實驗就明白了,熊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心理實驗解釋真相

為了進一步發掘真相,實驗者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條件:

1、如果實驗者沒有給出任何指示和態度,幼兒會如何嘗試新玩具?實驗結果是,在這個模糊不清的情境中,孩子對啟動機器人不感興趣,甚至什麼都沒有做。

2、實驗者給出2個不同顏色的遙控器,用來啟動機器人,但是對2個遙控器給予的評價一正一反,在邀請孩子啟動機器人時,孩子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那個正面評價的遙控器。

3、同樣給出2個不同顏色的遙控器,按照上面的過程演示給孩子,然後觀察者轉過身去,有的孩子竟然選擇了負面評價的遙控器,當觀察者轉過身來,孩子竟然會表現出尷尬。

看完這個實驗就明白了,熊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實驗結果

實驗發現,孩子們的行為確實受到了實驗者的影響。 在第一項研究中,孩子們不明白什麼是正面評價,什麼是負面評價, 他們的選擇出於便利和興趣而已。

但是第二項和第三項的研究中,孩子們的選擇出現了更多被幹擾的因素,甚至有些選擇很明顯不高興。

雖然這些孩子有的還不會說話,甚至只會說幾個字,很多理解和表達尚還很有限,但也正是在這個年齡,孩子們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了,這個發現很重要,這證明影響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可能性開始出現了。

然而,很多父母恰恰以為,孩子連話都不會說,很多事情都不懂,等大一點會說話,會走路了以後,再開始進行價值觀輸入還來得及。因此疏忽了自己的言行舉止,很多不良習慣都被孩子看到、聽到。

看完這個實驗就明白了,熊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什麼時候進行價值觀輸入最合適?

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 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出現惡習或品行不良時,其實這些很早就已經在孩子心裡萌芽發生了,很多價值觀和品質都在不知不覺中滋生。

因此,從幼兒出生後12個月開始,父母就應該注意,在細微的行為中,讓寶寶獲取其中的觀念,理解什麼是可愛的、有價值的、 值得稱讚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些善良的種子,恰恰是從你看不到的地方開始發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