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建國大業》、《紅海行動》、《奪冠》、《中國醫生》、《長津湖》……

即便再有想象力的人,也無法預料得到:

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當今的面目。

這聽起來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但卻切切實實地發生了。

正在上映的《長津湖》——就是由陳凱歌,徐克(香港導演)與林超賢(香港導演)聯合導演,耗資十幾個億的重量鉅製。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01

2014年,徐克導演了八大樣板戲之一改編的電影,《智取威虎山》,這是主旋律電影的一個關鍵節點。

在解釋為什麼拍攝《智取威虎山》的時候,徐克總是會談到情懷與興趣。

這是一種規避式的回答。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在徐克早年的電影中,處處都是 “不和諧”的表達。

1990年的《倩女幽魂2》裡,他直接將“信仰”這個詞撕得粉碎:“世人都喜歡偶像崇拜,為什麼你們要跟世人作對呢”。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而那首主題曲

“人間道”

也因此被禁。

所以在當時來說,人們對《智取威虎山》的期待,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好奇,甚至於不少同行都等著看徐克的笑話。

不過,徐克卻一種全新的製作思路,把主旋律帶向了一個純娛樂化的階段。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他用一種誇張的漫畫感把《智取威虎山》拍成了武俠片,結尾小分隊橫掃威虎山,幾十人幹掉了上千人毫髮無損,甚至於坦克飛機都用上了,一發炮彈下去,小嘍囉們灰飛煙滅。

這其實是一種B級片的拍法,邏輯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調動觀眾的感官刺激。

你看威虎山上的座山雕和八大金剛,奇形怪狀、極其陰鷙,簡直是《七劍》的翻版。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結果觀眾就是買單,票房豪取了8個多億。

眾香港導演見之,紛紛眼紅,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踏上主旋律這條船了。

一年多以後,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上映,票房更進一步到達了11個多億。

2018年春節,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再次大殺四方,取得了36億多的驚人成績。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可以這麼說,《智取威虎山》是如今香港導演主旋律現象的開山之作,沒有徐克,就沒有如今主旋律的這副面目。

《長津湖》大概算是徐克林超賢式港式主旋律的集大成,是可以當作一個樣板來看的。

這幾乎是一部斷裂的影片,兩場戰役自成一體,北京的那條線又遊離其外,構成了嚴重的“重武輕文”的局面。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文戲應該是陳凱歌的緣故,有著九十年代主旋律電影的“風範”,漫山遍野都是“正面人物”。

而在動作方面,似乎又是承襲了《紅海行動》之類的暴烈,

血肉模糊尚有可源,被攔腰橫斷的場面,以及直插眼球的特寫顯然是導演的私心。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聯想起前不久溫子仁《致命感應》大量暴力恐怖鏡頭在愛奇藝被刪減,不由又要讓人感嘆一句“州官特權”了。

甚至你可以說,三個小時的《長津湖》最吸引觀眾的,實際上就是暴力的變換花樣。

徐克與林超賢用各種狂轟濫炸和血肉橫飛,來滿足觀眾奇觀式的心理需求。

#FormatImgID_10#

就像當年功夫片流行時人們“從頭打到尾”。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而如果你以劇情片的眼光來審視,那簡直就是千瘡百孔。

它既不似林超賢一貫的簡單粗暴,更比不上徐克該有的品質,陳凱歌的文戲也沒發揮出來。

三個導演相加,結果感覺小於一。

02

不過,《長津湖》依舊會受到不少的好評。

其一是這獨特性,中國觀眾在影院看B級片的機會本來就少之又少,看如此燒錢的B級片大概也不會再有。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其二是環境因素,電影拍的是踏平美國佬,韓戰題材本來就少,恰逢公主歸國,中國的反美情緒已經非常到位了。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但我以為,《長津湖》也可能會把此類港式主旋律電影推向死亡。

一味連番的暴力轟炸,時間久了,會引來觀眾的審美疲勞。

此外,電影的思想性也會越來越趨於簡單——贏就完事了。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2020年,陳可辛執導《奪冠》。

他試圖在主旋律影片中加入個人的思考,包括集體和個人關係的反思等,這再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官方的話語體系,但最終出來的狀況卻尷尬無比:

一方面因為得不到授權,影片很多角色都極其荒唐地“無名無姓”,

另一方面反思與電影呈現出來的集體狂熱形成了割裂的衝突。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彷彿一隻籠中起舞的大象,你不知該嘲笑它還是心疼。

最終,這部被寄予厚望的影片只拿到了八億多的票房。

2016年的4月3日,那一天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頒佈完徐克憑藉《智取威虎山》獲得最佳導演後,爾冬升上臺,拿著一個信封,說:

“ 羅斯福總統講過一句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然後宣佈《十年》獲得最佳影片。

03

一代人養育著一代文化,一代文化又反哺著一代人。

30年前,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

大家一窮二白,渴望著外界的財富和對體制的衝破。

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

更年輕的00後,更多的是自信。

電影旋律的變化,往往透現著一種社會情緒的變化。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歷史來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導向開始追求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而不再是人性的掙扎和痛苦。

中國電影豆瓣評分的榜首位置,一直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鮮為人知的是,這部電影和原著最大的區別,就是陳凱歌放棄了現實,讓程蝶衣永遠留在了舞臺,用生命為藝術獻身。

可是在李碧華的原著結尾卻不是這樣。

當時,段小樓和程蝶衣在香港重逢,但程蝶衣表演完便回中國去了,而在香港的段小樓卻發現自己走投無路。

當時正值中英聯合宣告釋出,至此段小樓才恍然明白,那個屬於老香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長津湖》的背後,是香港導演,奠定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

回憶30年前,港片的主題,多是反思與冷眼。

30年後,港片的主題,已然是主旋律。

這盤棋的下法,已經完全變了。

那麼再30年後呢?

港片又會是怎樣?

沒有人知道答案,2021年之後,香港導演的主旋律影片還有很多,陳嘉上的《暴風》、邱禮濤的《絕地追擊》、彭順的《驚天救援》、麥兆輝的《檢察風雲》⋯⋯

今後的中國電影怎麼走,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