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宗慶陵是重新建造,還是利用現成玄宮改造而成?我們往下讀

明光宗的慶陵建在一個叫“景泰窪”的地方,相傳這是塊吉地。光宗當皇帝不滿一月就死了,明朝政府一月內有兩場喪禮要辦。有人認為由於時間緊迫,光宗的慶陵其實是利用了當年景帝建造的陵墓。有人不同意,認為景帝的壽陵早已被英宗下令拆毀,慶陵是花了上百萬兩銀子重新建造的。

明光宗慶陵是重新建造,還是利用現成玄宮改造而成?我們往下讀

明神宗晚年,國運日蹙,爭端紛擾。神宗長子朱常洛是宮人王氏所生,而神宗特別寵愛的鄭貴妃生下了皇子常洵。立誰為太子,神宗與大臣之間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國本之爭”,最後神宗帶著萬分的不情願與異常的憤怒立19歲的朱常洛為太子,立自己最喜歡的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福王。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崩。八月,太子即位,是為光宗。光宗在東宮長期以來無所事事,耽於淫樂,即位後更不注意身體,沒過幾天就陰虛火旺,臥病不起。經內醫崔文升用藥,病情反而加重。輔臣方從哲推薦鴻臚寺丞李可灼有自制的紅丸仙藥,於是光宗召見李可灼,服用了他進的紅丸藥,起初病情略有好轉,光宗還直誇李可灼是個忠臣。睡了一覺,再服一粒,沒過幾個時辰光宗就死了。這時他即位僅29天,成了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短短的一個月內,接連死了兩個皇帝,朝廷內外亂成一團,為光宗修陵入葬也就無法顧及了。有人認為,因為時間緊張,連陵地也來不及選好,就只能在當初景泰帝朱祁鈺預建的陵地“景泰窪”把朱常洛埋了進去,上面再加修些建築。

《飲定日下舊聞考》引《芹城小志》:“光宗貞皇帝陵曰慶陵,在裕陵西南,俗傳為景泰窪是也。先是景泰中建為壽宮,英宗復辟,景皇帝葬西山之麓,陵基遂虛。光宗上賓既速,倉促不能擇地,乃用此為陵。”光宗死得太突然了,誰有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只能將就著辦喪事了。這種觀點在今天十分流行。

問題是景泰窪怎麼有個空陵?原來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景帝上臺。景泰七年(1456)二月二十一日,皇后杭氏病死,四天後景帝就命太監曹吉祥、保定侯梁瑤、工部右侍郎趙榮督工,在天壽山選擇地方興建陵墓,次月在十三陵的黃寺嶺下正式開工。

六月十七日,由於玄宮先修成,就將杭氏葬於陵內。地面建築還沒有全部修成,英宗就復辟了,景帝被廢,他修的陵自己就無法用上了。一個月後景帝死了,英宗以王禮把他和杭氏葬在京西的玉泉山。到成化十一年七月,明憲宗說他叔父“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有功,又追稱為景皇帝,廟號代宗,修繕他生前所建陵墓,稱景泰陵,但最終並沒有將其靈柩遷移到十三陵。

明光宗慶陵是重新建造,還是利用現成玄宮改造而成?我們往下讀

按照上述講法,這個景帝的壽陵本已葬過杭氏,後來英宗遷走了杭氏,經憲宗修葺,至光宗死後,略加修築,仍是可用。因此光宗的慶陵實際上就是當年景帝預修的陵墓。

另一種意見認為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慶陵所在的地名叫景泰窪,是因為這裡曾修建過景帝的壽陵,並不是說慶陵就是景帝當年的陵墓。景帝當年修的陵墓其實早被英宗搗毀了,被毀的原因,是由襄王朱瞻謁陵後上的一道奏章引起的。襄王是英宗的親叔父,英宗在政壇上起落時,襄王一直對他十分忠心。英宗復辟後,於天順元年(1457)三月召襄王入京。

襄王到京後,奉命前往天壽山祭謁長、獻、景三陵。明代外地藩王是不準入京覲見的,英宗格外施恩讓襄王回京祭拜祖宗,襄王當然心裡明白。為了要報之以桃,回京後就上奏章說:“王葬杭氏,明樓高聳,超出規定範圍,樓高几乎與長陵、獻陵相等。更何況景陵明樓還沒有建起來,已經超越禮儀如此,我不勝憤恨。看看皇太后的制諭,把他像漢代昌邑王一樣廢棄了。

我看了《漢書》中,霍光因為昭帝沒有兒子,就立昌邑王以繼承漢代皇位,這其實不是篡位奪權。後來因為昌邑王太荒淫,霍光就數落其罪後將他廢了,恢復他原來的爵位。王祁鈺承皇上寄託給他的大權,卻乘危篡權,改易太子,背恩亂倫,荒淫無度,差一點對國家造成危害,他不是和昌邑王一樣的人嗎?

幸好碰上皇帝豁達大度,寬仁厚德,友愛之篤,待之如初,又儲存了他所葬的杭氏墳墓,使僭逆之跡沒有廢棄,雖說是皇上的聖德可以容納這種事情,但禮法律令是難以寬恕的。臣希望能夷平墳墓的圍牆,譭棄明樓寢宮,使得禮法昭明,天下幸甚。”

英宗看了奏章,差點高興得跳起來。五月十一日,他命工部尚書趙榮率領長、獻、景三陵守衛官軍5000餘人,前去拆毀景帝壽陵,安放杭氏棺材的玄宮肯定被毀,但杭氏到底是改葬玉泉山還是棄屍於外,後人就不得而知了。明中葉以後,這座陵園一片荒涼,野草叢生,瓦礫遍地,滿目瘡痍。

有個叫邊貢的人到過這裡,寫了一首《壽宮故址》,詩云:“玉體今何在?遺墟夕靄凝。寶衣銷夜磷,碧瓦蔓溝藤。成戾崩年諡,恭仁葬後稱。千秋同一毀,不獨漢唐陵。”一個還沒有完全造好的帝陵,就被人為地拆毀了。

因此,很多人認為,景帝陵既然被毀了,光宗哪裡還有現存的玄宮可以利用。人們指出,慶陵的位置雖系原景帝陵的故址,但卻是經過慎重選擇,並經過反覆斟酌後才確定陵寢建築格局的。

根據《明熹宗實錄》,光宗於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在乾清宮病死。十月十日,熹宗派遣官員前往天壽山卜選陵地。經反覆察看,官員們上奏熹宗“皇山二嶺最吉”。這個地方“至貴至尊”,連潭峪嶺、祥子嶺都不能相比,並且附上了一份詳細的地圖。熹宗看了地圖,覺得很滿意,就馬上命令挑選一個好日子動工。

天啟元年(1621)正月十九日,慶陵破土動工。在往下開挖的過程中,發現了堅硬的石頭。御史傅宗龍認為不能再用這個墓穴,於是禮部集眾臣前來察看,大家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無法決定到底該怎麼辦。有人說還是將地穴往右移一點,也有說乾脆前移一點。三月二十六日,精通風水的官員前來仔細察看後,決定將墓穴前移,於是再次下挖。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陵墓全部是新建的。

慶陵建造的規制全部仿照昭陵。有個大學士叫劉一,他在視察慶陵建築工地後曾說:“新陵營造規制,原題比照昭陵。現今我相度形勢,似又該參酌獻陵。”模仿獻陵的樣子,就是將陵園中間的那座小山儲存下來,否則會傷害龍脈,小山前有享殿,小山後是明樓、寶城。

明光宗慶陵是重新建造,還是利用現成玄宮改造而成?我們往下讀

慶陵自天啟元年(1621)三月開工營建,四個月後,至七月二十九日玄宮建成,九月四日將光宗及孝元、孝和兩皇后的棺材放了進去。與以往一些陵墓的玄宮相比,過去玄宮建築是磚石並用,而慶陵全部是用石材,各殿之間重門相隔,工程質量十分精細。

十三陵所用的磚,大都是50來斤一塊的大城磚,自嘉靖後大都來自山東的臨清,工部派有專人在那裡監造。此時大概光宗死得太突然,工部來不及製造,只能用京郊的石料了。根據史料記載,從開始營建到玄宮落成,共用去白銀150萬兩。如果有現成的玄宮,只要維修一下就可以了,用不掉這麼多錢的。

慶陵的特色有二。一是慶陵是一帝三後的規制。由於與神宗下葬幾乎同時,慶陵玄宮在建造時仿定陵,也有安放帝后棺槨的棺床。剛設計時,有關人員按一帝兩後設計棺床的大小,因為孝元、孝和兩皇后已死,孝元早已葬在天壽山泰陵後長嶺之前有五年了,孝和死了一年多,還未入葬,所以棺床可以容納三人的棺槨。

但當時具體負責的官員在設計尺寸之外,又加了若干尺,這年光宗入葬,熹宗又將兩位皇后遷葬,玄宮內的樣子基本與定陵一致。

崇禎皇帝是光宗的兒子,其母是劉氏孝純太后,生崇禎時為淑女。後因光宗失意,淑女被打入冷宮,鬱悶之下得病死了。光宗害怕被神宗知道,命人密葬西金山。光宗即位後,追封劉氏為賢妃。

崇禎即位後,上尊劉氏為孝純皇太后,並決定遷葬慶陵。天啟七年十二月,孝純棺槨遷葬至慶陵,棺床恰好可以容納一帝三後的棺槨。當時,護送靈柩的官員親自進入玄宮,對幾年前建造棺床的官員十分欽佩,直感嘆他們有遠見。

慶陵還有另一個特色,那就是有獨特的排水系統。由於陵墓地宮泉水旺盛,故沿寶城一週設有石砌的水道。其他陵園一般均用明溝排水的方法從陵前繞道而排出,而慶陵是修建了地下排水涵洞,其上可行車。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匯為一流向前排出,最後注入陵前的河流。至今慶陵地面建築殘存的遺蹟惟水道還算儲存完好。

明光宗慶陵是重新建造,還是利用現成玄宮改造而成?我們往下讀

慶陵到底是利用了現成的玄宮,還是在景泰窪這個地方重新建造,將來地宮開啟之日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參考文獻:《中國歷史集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