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和于謙都是忠臣,但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那麼悲慘?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忠心的是國家,是百姓,而不是帝王

這話看起來矛盾,畢竟在古代“朕即天下”,可對岳飛和于謙眼界高的人來說,一朝的帝王始終只是一個人而已,他們的重要性比不過整個朝代,以及其治下的百姓,所謂“得民心得天下”,能穩定好國家局勢,安撫好百姓,這才是保證帝王能夠長治久安的基礎,也就是孟子所提倡的“民貴君輕”的思想。

可惜的是,受限於封建社會思想束縛的帝王們偏偏就不喜歡孟子,而對於和孟子有同樣思考能力的“忠臣們”,自然也是恨屋及烏的了。歷史上除了岳飛和于謙之外,被冤殺的忠臣們歷朝歷代都有,伍子胥、白起、李牧、蒙恬、檀道濟、高長恭、袁崇煥等等都是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

岳飛和于謙都是忠臣,但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那麼悲慘?

這些人無一不是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可卻不受帝王的喜愛,因為當他們以自己對局勢的判斷而做出的一些行為時,在帝王看來要麼就是“居功威脅”,要麼就是養寇自重,要麼就是收買人心,要麼就是意圖謀反,再加上小人在耳邊攛掇幾句,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和帝位,也只能狠下決心,對其下毒手了,而岳飛和于謙也是如此。

當年趙構被金人追得到處狂奔時,如果不是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全力抵擋,恐怕趙構的皇位也做不了多久了,可是在時局稍微安定之後,岳飛卻多次向趙構提出要立儲以安民心。可要知道,趙構當時已經因受驚過度而失去了生育能力,連唯一的兒子都在逃亡路上嚇死了,趙構沒了後代,岳飛的建議聽在趙構耳裡,就十分地刺耳了。

岳飛和于謙都是忠臣,但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那麼悲慘?

岳飛此建議本來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的,畢竟趙構當時朝不保夕,萬一出了事,有儲君在的話那各地軍隊也有了旗幟,也還能凝聚起來,再保大宋江山,可是趙構當時還是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他不願把江山交給別人,即使他們都姓“趙”,所以他一直在努力造人,可卻沒有什麼效果。而岳飛提議立儲,言下之意就是要放棄趙構,或者說要挾儲君自立,畢竟有宋一朝,武將權力之大莫過於兩宋交接之時,所以對趙構來說,岳飛的建議就是對自己一脈帝位繼承的最大輿論威脅。

本來岳飛要是政治智商能夠高一點,在趙構對立儲不置可否或是拒絕之後就住嘴不說的話,趙構也未必就要殺他,可是岳飛為人耿直,不會去弄這些門道,不但一直上書要立儲,而且還要趙構把淮西軍隊全交給他,讓他去收復北宋舊地。岳飛這希望同時也是南北千萬漢人的夢想,而岳飛也確實有本事和能力來帶領這支軍隊,配合自己的岳家軍直搗黃龍,再復大宋地盤的。

可這下子就使趙構正式擔心起來了,一個不懂得愚忠於自己的武將,又掌握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擺明了就是一個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再加上金人的“殺岳飛,再和談”的要求,趙構也樂得把岳飛拿去當替死鬼了,既解決了金人要和談的糾結,又把罪名都推給了秦檜,自己則得了個耳根清淨和帝位安穩。

岳飛和于謙都是忠臣,但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那麼悲慘?

同樣的于謙也是一樣,他忠心的是大明王朝,而不是朱祁鎮或是朱祁鈺這兩兄弟,身為皇帝的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後,于謙聯合眾臣擁立了監國的朱祁鈺為帝,並率領軍隊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為大明國祚續命了一百多年。

可是在戰爭進行的一年多時間裡,于謙禁止朝臣私自去和瓦剌講和,也不允許任何人以朝廷名義送錢物給瓦剌,這使得朱祁鎮在瓦剌的生活很不好過。而且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于謙炮轟朱祁鎮所在的民房,這一點使得朱祁鎮對於謙芥蒂很深。

在於謙眼中,不送錢財和講和是要保證全國上下一致對外,同仇敵愾,皇帝在別人手裡,如果各部私下去和敵人講和的話,那敵人要是獅子大開口怎麼辦?在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後的明廷早已傷筋動骨,為了應付瓦剌的要求,則勢必剝削百姓,可如果剝削完之後瓦剌還是不退兵呢?

這時錢沒了、軍餉發不了了,百姓得罪光了,那北京城可就岌岌可危了,別忘了北宋的靖康之恥是怎樣發生的,不就是因為宋廷一昧地求和、送金宋銀送女人,而不思抵抗罷了,所以于謙為了儲存實力而拒絕了瓦剌的要求,雖然犧牲的是朱祁鎮一人,可保住了大明的元氣和士氣,這才最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何況瓦剌既然用朱祁鎮來做交易,那有什麼比直接在戰場上打敗他們,更能保住朱祁鎮的?

可惜于謙雖然處理各事都胸有成竹,可是對朱祁鎮來說,于謙一立朱祁鈺為帝,二沒有想盡一切方法來救自己,那就是不忠,即使他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即使他挽救了大明,可他在朱祁鎮眼中依舊是個不忠的臣子,這也埋下了于謙日後被殺的伏筆。

岳飛和于謙都是是國家的忠臣,卻是帝王眼中的“逆臣”,這就註定了他們和直接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是很難調和的,而岳飛和于謙又不是曹操、王莽之流,自然也不會做什麼改朝換代、乾綱獨斷的事來,最後的下場也只能是成為帝王的犧牲品了。忠心孝義寫在書裡,看著很是激動人心,可卻也經常出現像岳飛、于謙這樣的歷史遺憾,足見在古代,做忠臣難,做一個能善終的忠臣那更是難上加難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