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唐朝大詩人李白擁有極度的浪漫,也在許多詩篇之中展示著自己對月亮的喜愛,他有一首詩作,名為《夜泊牛渚懷古》,如下: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旗,楓葉落紛紛。

這裡面所說的牛渚是指牛渚磯,又名採石磯,在這首詩下面,有李白自己的註釋:“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第一句開門見山,將牛渚的夜色表現出來,次句則是從大處落筆,青天無片雲展現出一片碧海藍天、萬里無雲的境界。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滿滿的江月與夜色融為一體,更加彰顯出空闊遼遠的境界,而詩人置身其間的神韻,也就極其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三色區有望越過的懷古,這時借景抒情的傳統手法,也是一種老手段,本不會有什麼過人之處,但詩人的詞眼掐得極準。回憶的故事,與詩人眼前所看到的景色相一致。

因此,當望和憶兩個字出現時,雖然在節奏上有很大的跳躍,但讀起來卻感到非常的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包含了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直接闡明的感情,空字則是引起下文的長嘆!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使人別有用心,在這遺留的歷史案中,發現了一種令人神往的美好關係。雖然貴賤有懸殊,但並不阻礙心靈的相通,愛才之心可以打破地位的障礙,而這正是詩人所渴求的。

因此,世人借景抒情,發出了“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不可聞又與前面的空憶相呼應,使得節奏更為緊湊。

末聯展開寫景,想象自己掛帆而去的場景,用悲涼的景色勾勒出出寂寞遠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傳達出因懷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的情懷。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中秋節的最終形成,一般認為時代宋朝,但在八月十五中秋賞月其實由來已久。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賞月的最佳時令,人們多愛在此時賞月。

在東晉時,“牛渚玩月”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鎮守牛渚的謝尚,秋夜乘月,與左右泛舟於湖上,正聽到有人在吟誦自己的詩句,大為讚賞,詠者就是袁宏。

謝尚是鎮西將軍,地位高貴;而袁宏只是個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打破了地位的障礙。此後,文人雅士紛紛效仿,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白居易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如下: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故鄉是根,故鄉是行,孤身在外,常常懷念故鄉的情境,這是每個人的共同心理。而月亮是最容易勾起人思鄉情懷的媒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尤其在中秋之夜,思鄉之情更是強烈不能自已。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古代詩人寫下不計其數的中秋思鄉的詩篇,唐代詩人韓偓《中秋寄楊學士》說:“八月夜長鄉思切,鬢邊添得幾莖絲。”因為思鄉,鬢髮也白了許多;

李群玉《中秋夜南樓寄友人》說“他鄉此夜客,對景餞多愁”,中秋之夜,遠離故鄉,即便有山珍海味,有怎能驅散這思鄉的憂愁;

張祜《題于越亭》“腸斷中秋正圓月,夜來誰唱異鄉歌”,對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中秋令人腸斷,情不自禁的興起懷鄉之情;

朱慶餘《旅中秋月有懷》詩說“久客未還鄉,中秋倍可傷”,訴說了自己久居外鄉,每逢中秋,思鄉之情就格外強烈。

詩詞裡的文化傳承,牛渚玩月被李白歌頌,白居易藉此懷念遠方家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