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妻子給丈夫準備午飯,想想這樣的溫馨場景,任誰都是感覺歲月靜好。

很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部印度電影,名字叫《午餐盒》。

原本只是覺得這是一部與傳統的印度歌舞特色不可分割愛情家庭電影,結果不一樣,這是真實反映印度社會中,部分全職太太空洞生活的剪影,一部沉默內斂卻富有力量的影片。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影片中的印度孟買市的午餐配送系統,有一群“特殊”的送餐員,他們都有一個同樣的的名字:Dabbawala。

與我們日常所見到的外賣小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任務是從家庭主婦手裡拿到飯,趕在午餐前送到在孟買商務區工作的丈夫手裡。

這樣一份完全依靠午餐包上地址的工作,出錯的機率僅有八百萬分之一,而影片的故事也正是從這八百萬分之一鋪展開來的。

他們沒有刻意詢問過對方的身份,一個將錯就錯地每天準備午餐,一個將錯就錯地享用午餐,彼此透過書信來求得心靈的慰藉,逐漸地兩個素未謀面的靈魂產生了共鳴。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影片中大量的鏡頭留給了書信與文字,比如指導女主做菜的鄰居老太太,並沒有正面鏡頭,只有一個用來傳遞佐料的籃筐和幾張薄薄的紙片。

男女主人公全程都沒有同框的畫面,所有的情感流露都表現在讀信時的神情與女主人公烹飪的過程中,這確實算得上是非常新穎的表現手法。

把這種壓抑的人生狀態,透過富有穿透力的文字表現出來。沒有痛苦的大幅度動作,只有陰霾的天氣,與一封信裡見不到摸不到的慰藉。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女主和鄰居老太太的對話。

鄰居老太太說:“如果你今天送去的飯菜可口,你的丈夫或許會願意為你建造一座泰姬陵。”

“泰姬陵是一座墳墓。”

是啊,長年毫無漣漪的生活對婚姻本身來說,就是墳墓一樣的存在,不是每個的婚姻都會因為平淡而出現裂痕,只是破碎的婚姻裡的其中一方,都不願再忍受平淡。

伊娜說:“我女兒說,不丹是人人都感到幸福的國度。”

費爾南德斯回到:“那我可以陪你一起去不丹嗎?“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一個瘋狂的約定,兩個身陷囹圄的靈魂,視彼此為唯一的救贖,許下這個遙不可及的承諾。

然而這份情感萌生之初,面臨的就是世俗道德的審視與批判。

幸而故事的末尾,我們的男女主人公選擇了,像《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人物一樣,掙脫痛苦生活的束縛,遠走他鄉,奔赴幸福之約。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隨著故事緩慢地推進,我想每個觀影者都會反思,全職太太究竟是不是一種深入人類文明骨髓的“陋習”?

我見過身邊有些太太,誇讚自己的丈夫既能在外開源,又能在家勤儉節流,

似乎“願意幫太太分擔家務的丈夫”總會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

那女性呢?大多掙扎在事業和家庭之間,難以兩全。

演員馬伊琍在採訪中曾說過:“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毫無犧牲地做到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完美平衡,有平衡的地方,一定是有人掙扎過,放棄過什麼,比如別人,比如自己。”

職場女精英被質疑是不顧家不負責的母親;而在家打理一切的全職太太,又被有些人說成是與社會脫節的人群。

舞蹈家楊麗萍也曾因為惡評而屢次登上熱搜,那個評論留言,“一個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沒有自己的兒女。”的評論者,用最鋒利的文字,去挑戰追尋自己內心獨立的女性。

在有些人心目中,女人就應該為了家庭,犧牲與奉獻自己的一切,因為“父母一輩都是這麼過來的”。

可他們似乎忘記了,在擁有一切社會倫理屬性的身份之前,女性最先應該成為的是自己。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就像影片中的伊娜一樣,在她成為妻子,成為母親之前,她得先是伊娜。

伊娜曾經將丈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生活細節都記在心裡,

這是她所認為的,妻子應該完成的使命。

她把孩子視作和丈夫一樣重要的存在,常常請教鄰居老奶奶,如何烹飪出能讓他們滿意的美味。

她記得女兒和丈夫的所有喜好,可是她忘記了自己的感受。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妻子的身份不是一個家庭的墊腳石,而是和丈夫以及子女一樣重要的存在,是一個家核心的組成成分之一。

一個妻子如果失去了自我意識,她便難以發揮出妻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只能演變為一個保姆或者一個提款機,比起學會經營一個完美家庭,女人需要先學會如何擁有女性意識。

當一個人的自我需求和自我價值能夠在另一個人身上實現的時候,這便產生了依賴感,再之後就容易產生愛情。

費爾南德斯在與伊娜的相處中,扮演了一個很好的聽眾角色,照單全收她對於苦澀婚姻家庭生活的抱怨,滿足了伊娜的情感宣洩需求,不斷地給予她鼓勵與認同,跟她分享自己男性視角下的生活,這才是兩個靈魂感到互相契合的最終原因。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價值只有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她其實忽略的不僅是自己,更是伴侶對另一半的精神需要。

如果你認為丈夫的價值與家庭完全無關,便是脫離了這個家庭,我們時常調侃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是一個擺設就是源於此,由於一部分男性將自己的價值寄託於事業上,而忘記了家庭職責。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成年人的婚姻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伴侶是一處港灣,是一個忠實聽眾,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在紛繁雜亂的生活裡,卸下盔甲的存在。

而現實生活中,女性對於自身事業,情感的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

人人都需要愛的滋養,一部分女性卻被架上了“萬能”神壇,因為在褪下一身職業裝之後,馬上就要轉戰她們的第二個戰場——廚房;

也有一部分女性,則被鎖在了金鐘罩裡,整日與洗衣做菜為伴,最後忘記了自己。

據相關研究調查資料顯示,經營一個家60%甚至更多的體力勞動,是被女性所承擔。

如此一來,哪有可以讓她們休憩的場所呢?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中單身女性的數目不斷攀升,這背後不僅僅是部分女性對於傳統家庭觀念的畏懼,而反映了一種根本矛盾,即女性的社會生產力,相較一百年前的女性有了質的飛躍,而生產關係,婚戀理念的蛻變卻遲遲沒有到來。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許多女性在承擔了新時代所賦予的社會責任與權利的同時,卻要沿襲繼承舊時代的婚戀家庭責任觀念。

即便是在以“自由平等”為社會重要旗幟的西方社會,也沒有進化出一種成型的,徹底的新時代有關女性的婚姻家庭生產關係。

而在印度社會中,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婚姻關係的最佳化等問題,更是世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印度電影不乏有呼呼改變印度部分女性悲慘現狀的作品,《一個母親的復仇》、《誤殺瞞天記》等等。而《午餐盒》影片在其中算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它著眼的是婚姻中的女性,那些辛勤的家庭主婦,這樣的人物原型不僅在印度,也在你我的身邊頻繁出現,由此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

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午餐盒》這樣一部深刻反映社會殘酷現狀的作品,與其看作是導演賴舒·彼查在替印度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婦群體求救,不如說是在伊娜這個角色身上注入了鼓勵與支援,支援在家辛勞到沒日沒夜的主婦們解放自己,鼓勵所有遭受壓迫的女效能夠及早覺醒自我女性意識,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最後,借用影片中的一句話,“不論是你現在在哪裡,是否登上了錯誤的車,祝你永遠能去到對的地方。”

伊說說、陪寶寶讀童書、等風來育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