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年採風,演出陣容近200人!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首演

歷時一年採風,演出陣容近200人!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首演

一河千載通南北,中國大運河的故事源遠流長。10月18日,由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攜手演繹,歷經三次精修打磨的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大劇院獻上申城首演。水波為曲,槳帆當歌,觀眾們將在精巧的舞美和交響、京劇交融的表達中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

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堪稱“流動的文化”。

關於“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知曉,但對於“大運河北京段”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等,卻鮮少有人真正瞭解。據瞭解,此次亮相上海大劇院別克大師系列的《京城大運河》,正是聚焦於中國大運河北京段。

歷時一年採風,演出陣容近200人!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首演

該作品由楊乃林作曲,翁思再、李東才作詞,孔潔擔任舞臺導演,整臺演出共五個部分,從《一支塔影見通州》到《漂來的北京城》,透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演出將以套曲形式表現每一部分的主題內涵。

京劇與交響的巧妙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好地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此次《京城大運河》的創作經過了長達一年的細緻採風。

編劇李東才表示,《京城大運河》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京劇與交響的結合,“傳統經典當代呈現,既要有歷史滄桑感,又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從而形成具有深厚歷史感和強烈現實感的套曲結構。”

歷時一年採風,演出陣容近200人!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首演

今年9月21日,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就以該臺演出拉開了帷幕。此次來滬首演,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三方將再次合力登臺,以近200人的龐大規模共同演繹這部作品。屆時,譚孝曾、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等京劇表演藝術家都將悉數登場。

多媒體“船帆”帶來視覺衝擊

不僅如此,此次的音樂會在舞臺呈現上也別具匠心。據瞭解,在以音樂和唱段為主體的同時,導演孔潔還將透過多媒體來營造氣氛、補充資訊。比如根據每段唱詞的內容和視角,透過燈光、服裝和表演區域的劃分,讓演員分屬歷史和當今兩個不同的時空,營造出一種遠和近、凝重和明快、陳述和反思的對比。

而舞美最點睛之處則在於多塊以“船帆”為主體意向的多媒體大螢幕。“我希望利用現代化的舞美手段,營造更加直接的視覺形象,且不失傳統京劇場景表達的趣味和品質。”舞美設計丁丁說。

歷時一年採風,演出陣容近200人!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上海首演

其實,上海大劇院自開幕不久便著力進行許多開拓性的有益嘗試,著墨點之一就是交響和京劇的嫁接革新。此前,由梅葆玖領銜的交響京劇《大唐貴妃》,以及集多家文藝院團合力上演的《楊門女將》都曾獻演上海大劇院。

此次《京城大運河》來滬首演,上海大劇院方面表示,上海歷來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處,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程序中肩負龍頭作用,《京城大運河》來到上海這座“文化大碼頭”,希望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揮積極影響,進一步彰顯大運河和江南文化的深厚淵源。

上海大劇院供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