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寫作課 | 散文家要面對的多種生活

作 者:滿 堂

先說個有趣的事情。

有位作家,或許是寫東西的樣子太讓妻子受不了,被她調笑說,雞下蛋也沒你這麼費勁。

把作家比作下蛋的母雞,作品就是雞蛋了。

20世紀10年代出生的錢鍾書很幽默。有個崇拜者想見他,他不見,就說:你覺得蛋不錯,這就夠了,何必還要認識下蛋的雞呢?

比他還大了十多歲的E·B·懷特,喜歡雞蛋,雞蛋是生命的象徵。他也幽默地說:“如果你看著一隻雞蛋無動於衷,那還是離母雞遠些吧。”在他看來,因為那個蛋不錯,你應該認識下蛋的母雞。

錢鍾書和懷特,都不同尋常,下的是童話裡的金蛋。

“黑暗籠罩了森林,野地和沼澤。一隻鸊鵜發出了他在夜裡的狂野叫聲。當路易斯放鬆下來準備睡覺時,他滿心想的是自己有多麼幸運,既能居住在一個這麼美好的世界,又能用音樂解決他所有的難題。接下去又是一個靜夜和又一個明天,又一個清新的早晨,光明會與新的一天同時到來。”

這段話看著是散文,卻是童書《吹小號的天鵝》的結尾。作者懷特是散文家,一晃兒寫了幾十年,七十多歲時又寫了這部童書。

童書《精靈鼠小弟》的結尾,也是散文家的筆調:

“我只有不停地到處走。我從不在一個地方待很久。我像一陣風一樣在無數鎮子裡進出,今天到這裡,明天去那裡,行蹤飄忽不定。不管是在大路還是小道,你都能看到時刻尋找瑪加洛的我。……斯圖亞特站起身來,爬回汽車,往北方駛去。太陽剛剛爬上他身後的小山。他凝視著前面無限延伸的大地,知道要走的路還會很長。但天空是明亮的,他感覺自己面朝著正確的方向。”

懷特讓斯圖爾特一直在路上,是為了表明,追尋比發現更加重要,旅行比到達目的地更有意義。這個過於縹緲的開放式的想法,在一本童書中很難完成,但他做到了。

懷特生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他的3部童書可能是20世紀讀者最多、最受愛戴的童話,以後的世紀還會有人閱讀和喜歡。這樣看來,即便人們忘了懷特那些經典散文作品,也會從他的幾部童書裡受到一位散文家的薰陶,合上書本以後,多了一個新角度:用散文的方式開啟世界。

人死了作品活著,有益於後世,一位散文家的榮耀莫過於此。

據說有一個小讀者寫信問他,你的童話故事是真的嗎?懷特寫信回答:“不,他們是想象出來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過是生活的一種罷了。想象裡的生活也算一種生活。”

懷特的這個看法,也許給你啟發:從多種生活的角度,閱讀他的散文,可以看到散文家怎樣面對他的多種生活,怎樣靈活利用散文的多種風格,讓你的寫作變得開闊。

真的生活之外,懷特只說了想象的生活一種,沒說的還有很多,而真的生活裡也不止一種,也需要不同的表達。比照來說,有的詩人寫過多種風格的詩,如徐志摩,有時柔美溫暖,有時像個憤青,有時在想象的一端飛揚,有時挨近了民間生活。我們還知道,一位小說家的一輩子,可以變換幾種不同的風格。如果詩人小說家能做到這些,那麼,一位散文家只在一種風格里轉啊轉,只在一條路上跑到黑,換一個領域就手足無措,怎麼表現那麼開闊的世界?

此外,同樣是一部自傳體的系列散文,每篇都是個人親歷,但那麼多年那麼多事情,從物質到精神,差異很大很大,要是用不同的手段去構思每一篇,用不同的狀態去寫好每一篇,難道不是更好?

我在前面用了幾個詞語,風格,手段,狀態,都沒有完好表達我的原意。我原想用“文體”一詞,描述他在散文之內的寫作,怎樣面對多種生活,開創了多種文體。但又不好這樣說,在人們眼裡,“文體”一詞固化了,只能用於戲劇、小說等文學體裁的粗略分類,無法用於一種文學體裁之內的細緻描述。

可是,尼采、泰戈爾、魯迅、史鐵生等人,都有開創性的、引領性的散文品類。像他們那樣,在散文之內開創了新品類,並且有很多人追隨的,往往稱之為文體家。他們豐富了散文之中的文體之美,很難遮掩的文體之美。因為散文掩不住作家本人的氣質和修養,總會在文字後面探出頭來。

人們把懷特稱為大師級別的散文家、文體家,也是稱讚他的一個長處,能用多種文體,描述他面對的多種生活。他的寫作題材沒有邊界,相對應的,他的寫作樣式也沒有邊界。

前面說的童書中的散文式表達,可以算是懷特散文樣式的一種,不多說了。

他的報刊隨筆,有濃郁的文體意識。

“雞蛋要在華氏一百二十度的去垢液中沐浴三分鐘。等它們從熱烘烘的大浴缸中出來後,蛋殼上裹了一層廉價塑膠玩具才有的透明光澤。如果這是雞蛋,我就是隻兔子。”懷特寫道。他反對用自動洗蛋機為新鮮雞蛋清潔,話說得特別風趣。他有點像幽默的馬克·吐溫,習慣性地拿美國社會開涮,總是找它的茬。

他是專欄作家,發在《紐約客》上的就有兩千篇左右,其他報刊還有很多。要是舉更多範例,能看到懷特拿來隨意組合的各種文風:優雅,簡潔,清晰,幽默,含蓄,溫暖,口語化,平民化,輕而不飄,重而無痕。

這些特色,在他之後,成了優秀專欄作家遵循的原則,也是專欄文章的質量檢測標準。

我們再看他的兩類散文文體,一類是作家機智的載體,還有一類盛滿浪漫狂想。

“反覆讀同一本書會帶來一種危險,確切地說,一再蜻蜓點水讀同一本書,帶來的麻煩是你開始學會一些句子。我對《瓦爾登湖》就是這樣。近來我發現,在別人問我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時,我會直接引用書上的話來作答。”

在《愛回嘴的超驗主義者》中,懷特寫道。

這篇作品寫了若干場景,都是對梭羅《瓦爾登湖》的調侃性複述。

比如一個人進了餐館,被問到幾個人用餐,然後用《瓦爾登湖》原文回答:

“大部分時間裡,我覺得寂寞有益於健康。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

如果遇到熟人問了一句,你這麼久去哪兒了?回答也是梭羅格式: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夥伴,那也許是因為他聽的是另一種鼓聲。”

如果問的是,您想喝點什麼?就用梭羅語錄回答:“還是讓我來喝一口純淨的黎明空氣吧,如果人們不願意在每日之源喝這泉水,那麼……”

調侃不是貶低,就像“如果這是雞蛋,我就是隻兔子”這句話,也成了懷特讀者調侃的警句。

在《非凡歲月》裡,我們看到了無盡的浪漫狂想。1923年,是懷特所說的“只有抑制不住的夢想,沒有地方可去,只想到處流浪”的那段時光,於是跟著一條船,先是乘客,再是打工者,在海上遠遊40天。

“北太平洋風高浪急的三天三夜裡,我跌跌撞撞地沿著過道行走,身體遷就大海,就像大海是領舞者,我隨它翩翩起舞。”他寫道,“暴風肆虐時刻,思想是不可能的,未來給大風和波濤捲去,我終於生活在當下,而當下如此輝煌——豐富,美好,令人敬畏。我對生活的所有嚮往,都著落在這裡,彷彿我轟飲下湧上甲板的每一排巨浪,此後仍然會覺得乾渴。終於,我暫時適應了一個艱難的世界,並征服了它;其他人都在暈船,我卻生氣勃勃。”

特邀編輯:董學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