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11月27日晚間,《導演請指教》第四期的下集在騰訊影片上線。這一期當中,進入到了第二輪的導演作品對決當中。方勵組的德格娜導演帶來《巴德瑪》,郝蕾組的曾贈導演帶來《明月的花園》。最終,曾贈不敵德格娜,遺憾出局。這兩部短片作品,放在一處對比,也確實有可比之處。

《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我們先聊曾贈導演的《明月的花園》。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最先的感受是,這樣的青少年女性沉浸式敘事的作品,轉換成文學作品,應該是散文的,抒情長詩的,對應到文學作品當中去,則應該是《城南舊事》那樣的。為何《城南舊事》改編成電影就好評很多,曾贈類似的《明月的花園》就寡淡了很多了?

我個人覺得,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時長的問題。這種青少年女性內心狀態的影視作品,需要沉浸式的觀影體驗才行。短片的最不能忽略的特徵,就是時長短,影迷們還沒有沉浸進去,影片就需要趕緊出現自己的起承轉合的敘事了,不然,就會讓大家覺得寡淡。所以,10分鐘的短片,較難展現這種少女內心內容。一部電影的時長,則可以讓不少內容娓娓道來,補齊了很多可以帶給影迷沉浸式體驗的內容。

《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第二點,《城南舊事》用孩提視角,牽扯的都是時代內容,《明月的花園》缺少這種牽扯性,就顯得單薄了。《城南舊事》裡邊,也是孩子看世界,但進入作品當中的,都是具體的人和具體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具備時代牽扯感的人和故事。人和時代,發現了非常有效的聯絡。曾贈的《明月的花園》就超離了時代,她也想找和思想、和哲學維度上的牽扯感,但最終找到的,不過是幾個英文單詞。直接靠英文單詞找深刻度,就會單薄很多。

曾贈的《明月的花園》是非常典型的女性視角,青少年女性剛剛睜開性別意識之眼,打量世界。這個短片的最後,曾贈自己出鏡,進行投籃動作,這是全片最好的地方。女性視角之下,容易關注愛情、健康、成長等命題,並且容易在這些命題當中形成圓形思考鏈兒。您可以說這種圓形思考和敘事是小家子氣的,但也可以說她們是有弧度之美的。人生若想美感十足,必須要有這種弧度。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最不應該缺少的,便是女性視角。

《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然後聊方勵組的德格娜導演帶來的《巴德瑪》。這個短片給我的第一觀感,這哪是德格娜的女性導演敘事啊,分明就是方勵帶著自己的蒼老視角的男性敘事嘛。與其說這部短片的核心情感是德格娜的,不如說,這就是方勵自己的罷了。甚至於方勵在去裡邊以“第三人”的方式客串了角色。這就是純然的男性視角了。

方勵這種男性視角之下,他透過短片作品,關注的是什麼呢?動物界的生死,和藝術內容生態當中的消沉與新興。這其實都是大概念,生死淘汰,藝術和民族歷史等等,每一項拿出來都不小。男性視角喜歡談這些大概念的東西。我們經常會說,男性視角之下的敘事,更打得開一些,能夠從男女情愛上超脫出來,談更為高階的內容。這當然是男性視角之下的文藝批評觀念,是值得給問號的。

《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對於男性視角之下的敘事,談大概念,當然沒什麼問題,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到底能夠把這些大概念談到多深刻。男性視角,更像是射線思維。這種思維,就要看深刻度了,而不是弧度美學了。方勵的這部《巴德瑪》,在這些大問題上的探討,其實都是粗淺的,皮毛的,甚至於是無價值的。方勵以往製片的一些作品,也大多是這種樣子之下的簡單情感販賣。我們不妨認真聊一聊《巴德瑪》的兩個情感核心。

一個,是老牧民願意讓駱駝老死,而不是將它淘汰掉。這樣的事情,我在農村見過太多了,不新鮮,且沒有必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上。牲口養的久了,就是當家人一樣了。拿這樣的事情看生死,簡單了。這種情感,放在敘事層級當中,還是中考生的水平。高考生,就應該去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歌頌了。

《導演請指教》曾贈輸給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視角不敵男性視角

另一個,是長調這個民間藝術可能面對消亡的問題。方勵不僅製片過長調主題的作品,也製片過嗩吶題材的,當時為了排片,好像還下跪了。那個嗩吶題材的,也是失之於簡單,思考深度太低,流於表面化敘事了。面對一種民間藝術的消亡,不僅僅是感慨啊、緬懷啊、悵然若失啊之類的簡單情感才好。方勵在長調和嗩吶的影視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我們城裡人到農村看一眼,立馬感慨鄉野的不再,簡直如出一轍。看方勵的這部《巴德瑪》,兩個情感核心都是正確的,但都不深刻,都是流於表面化的感慨。

男性視角之下的文藝創作,因為有線性思維的原動力,所以需要更為深刻,才能見功底。而大量的女性思維指導之下,則容易出現人性的弧度之美。因為我是男性,所以我更喜歡一些女性思維之下的作品,因為那種人生的弧度之美,是我沒有的,想不到的。反倒是方勵這種,覺得他像一個小兒科。(文/馬慶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