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作者:夏野

編輯:雅婷

作為韓寒的第四部院線電影,聚焦小鎮青年與賽車主題的《四海》,其實也收穫過不少期待,“父子、兄弟、賽車、愛情”的經典韓寒元素,《四海》曾經以微弱的優勢反超《奇蹟·笨小孩》,衝到了春節檔預售票房榜的第二名。

然而,本應吹響電影勝利號角的預售,最後卻成為了《四海》口碑反噬的前哨。上映當天,“四海難看”的話題就衝上了微博熱搜。上映至今,《四海》票房突破4億,豆瓣評分卻跌到了5。6分,成為韓寒執導的電影中評分最低的作品。電影上映後,韓寒依然在微博裡轉發為電影宣傳的微博,但他的評論區裡,也開始頻繁出現“退錢”的聲音。

《四海》口碑究竟為什麼出了問題?其實幾句話就可以說清:電影和宣傳是有巨大落差的,情節和前作是高度同質化的,命運沉淪都是主角自找的,不幸都是由女人來承受的。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在這部電影的豆瓣短評頁面中,熱度最高的評價是“大年初一看車禍,晦氣”,贊同這條評價的人數是其他熱評的兩倍有餘。這條高贊短評直觀地暴露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影片內容與春節檔的觀眾期望出現了巨大落差。

在相關的微博和採訪中,韓寒曾經嘗試隱晦地表達過《四海》的悲劇核心,但他語焉不詳的敘述,遠不能與電影宣傳的糖衣炮彈相匹敵:海報上燦爛大笑的四位主角、預告片裡的兄弟情誼和賽車夢想、高唱著“歸來吧,歸來喲”的主創……總而言之,片方在宣傳時努力地告訴你,這是一部值得在春節觀看的閤家歡電影。

在這個前提下,觀眾們在虎年的第一天,用欣賞喜劇和情懷的心態走進電影院,卻被《四海》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在電影院裡看完了兩次意外死亡,和結尾主角在家鄉孤獨地流浪。

事實上,這並不是韓寒在春節檔的第一次叛逆,只是前兩次的衝擊都相對緩和,所以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2017年,《乘風破浪》在春節檔上映,影片裡不僅有配角的悲劇,也隱含著主角母親因為產後抑鬱去世的細節。2019年,《飛馳人生》也在大年初一上映,主角張馳賽車衝出懸崖之後,電影做了詩意和夢幻化的緩和處理,沒有拍出明確的結局。

而《四海》決定在劇情中更直接地展現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可由於和前期的宣傳產生了巨大落差,也收穫了最劇烈的反彈。宣傳的錯位也只是《四海》口碑反噬的一個開始,即使純粹從劇情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或者說韓寒的賽車電影們,也沒有給出一個及格的答案。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首當其衝的問題,是“韓寒元素”的全盤托出和濫用。在韓寒的賽車電影裡,男人的浪漫好像只能建立在一腔孤勇上,最終問題都可以用贏一場賽車來解決。《乘風破浪》裡的徐太浪最終成為賽車冠軍,向父親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飛馳人生》中的張弛先是為了兒子的戶口違法飆車,又在拉力賽中不惜賭上自己的生命;在《四海》裡,阿耀也先違法飆車逃逸,又冒著生命危險去做摩托車特技的替身。

無一例外,賽車成為了這些男人自我實現的唯一途徑,也被設定成了解決他們人生問題的唯一手段。這種孤注一擲的解決方案,更像是韓寒在電影裡對賽車與車手自戀式的重複表達。這樣高度同質化的劇情邏輯與情節設定,讓“韓寒其實一直都在拍同一部電影”的評論變得有據可依。事實上,不止是電影,就連那首膾炙人口的《平凡之路》,那句“喜歡和愛的區別”,也從2014年的《後會無期》,一直用到了今天的《四海》裡。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韓寒現在的置頂微博是一張他喜歡的《四海》電影海報,男女主角站在蒼茫飄搖的岸邊,遙望著霧中的巨輪。韓寒引用了一段歌詞作為這張海報的配文:“我們擁抱著就能取暖,我們依偎著就能生存,即使在茫茫人海中,就要沉淪”。然而,除了劇情邏輯的高度同質化以外,主角所處的困境,也只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沉淪”。

近幾年,廣東城鄉景色作為“市井煙火氣”的代名詞,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小螢幕上。高速發展的城市化程序不僅讓廣東擁有了騰飛的經濟,還有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與城中村的鮮明對比。在電影裡,這樣的廣東成為了鄉村和城市,渺小與宏大的正面衝突的絕佳舞臺。因為在這一個省裡,主角們就能走完從邊緣小鎮(如佛山、汕頭)到現代都市(如廣州、深圳)的蛻變之路。絕大多數主角都要經歷大城市對小鎮青年的無情碾軋,有些人過得很苦,有些人最終逆襲。

《四海》的故事發生在汕頭的南澳島,主角阿耀違法飆車被警方追緝之後,帶著女朋友“逃亡”到廣州,試圖在大城市尋找還債的門路和生存發展的希望。在電影裡,小鎮與都市的衝突不僅流於表面,還成為了僅為主角展示摩托特技鋪路的工具,這讓電影中的都市成為了簡單的景觀,也讓劇情中現實主義傾向變得毫無說服力。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同樣是留守青年到城市打工的劇情,《雄獅少年》真實地再現了青年農民工在廣州打工的處境,主角阿娟做一切可能的體力活,穿梭在城市落滿灰塵的縫隙。但是《四海》裡被警方追緝,連身份證都不能登記的阿耀,卻把這場逃亡變成了自己的夢之旅。

城市對阿耀這個小鎮青年的傾軋,僅僅被濃縮成了特技表演以後乾嘔的那幾下。除此之外,你會發現廣州對他真的很不錯。在許下找到好工作的願景後,第二天他就恰巧遇到了組織摩托特技表演的僱主。不久以後,僱主恰巧又接了需要摩托特技替身的演唱會,在阿耀提出“飛躍珠江”以後,這位貴人又迅速找來最專業的訓練團隊,幫助他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所有的籌劃和訓練,不僅如此,這次當替身的酬勞還足夠償還他們所有的債務。

這真的是“沉淪”嗎?過於優秀的運氣、夢一般非凡的經歷、和國外團隊無縫對接的摩托特技能力,讓主角之後的受傷和失意的惆悵,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令人失語的無病呻吟。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作為韓寒十年前的文學作品受眾,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也可以是書裡恣意的少年。直到後來,在他用電影實現的更多“自我表達”裡,我才發現自己可能會錯了他的意。在他的電影裡,女性角色是純粹的性客體,天真無辜的花瓶,不知從良的妓女,測試兄弟忠誠的工具,還有KTV裡的“媽咪”。無論是少年還是中年,男人都可以為了夢想不顧一切,而女人,如果不是過客,就只能從屬在那些被拋下的“一切”裡。

不僅如此,韓寒電影中的女人,還總是承擔著男人自大的惡果。如果她是一個年幼的女兒,那麼她曾被自己的父親拋棄(《後會無期》);如果她是一個妹妹,那麼她有一位給她留下幾十萬債務的哥哥(《四海》);如果她是一位妻子和母親,那麼她有堅持要去違法鬥毆的丈夫(《乘風破浪》);甚至如果她是一位奶奶,她有的也是不歸鄉的兒子和犯事的孫子(《四海》)。

老中青少四代女性,沒有人能在韓寒的電影裡倖免於難。不僅如此,當她們吃下了所有惡果,承擔了男人們帶來的厄運,到了最後,還要接受他們自以為是的深情。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2013年,韓寒的雜文集《通稿2003》再版,他當時在序言裡寫:“十年前的我一定帶不走今天的你”,我深以為然,感慨作者和讀者同時的成長。可近十年之後,再看《四海》,十年前的他,好像就停留在原地一動不動。

他文學作品裡承載著自由與執著的青年形象或許依然動人,能為十幾歲小孩的追求真實的叛逆充能。但四部院線電影過去,一成不變的韓寒,終於把表達變成了一場重複堆砌的遊戲,消磨讀者本就不多的情懷、感動和耐心。他還是滿足於寄生在年輕的自己,靠會心一笑的段子來彰顯才氣,沉淪在數十年前少年夢想和意淫裡。這對二十歲的作家來說也許是足夠的,但對一位四十歲的導演而言,未免有些過於淺薄和自戀。

《四海》的沉淪是假的,韓寒的沉淪是真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