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見一賣酒老頭,悟出首平生最有趣的詩作,有才

唐代詩壇群星璀璨,各路大詩人層出不窮。雖然從整體上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這些名字太過耀眼遮掩了其他詩人的名字,但是如果單從某一個題材出發,有些詩人在該題材上無疑才是站在巔峰處的人物,就像李商隱之於情詩,岑參之於邊塞詩。

唐代的邊塞詩歌不在少數,不過這些邊塞詩的很多作者,其實本身並沒有去過邊塞。他們或許是嚮往那種金戈鐵馬的豪情,或許只是跟風使然,他們的邊塞詩只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和前人描繪的意象之上。這樣的邊塞詩初讀或許會讓人覺得頗具氣勢,但細細品讀卻空洞乏味,只是一些意象的堆砌,並不能真的觸動人心。

但是岑參就不一樣了,他的邊塞詩是真的能夠打動讀者心的。就像“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只這四句便將西域的奇異風光寫得躍然紙上,讓人不由拍案稱奇。其實他的邊塞詩之所以寫得這般出彩,是因為他一生兩度出塞,他是確實去過邊塞,領略過邊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風光的。

不過岑參的作品也並非全都是蒼涼的邊塞詩。雖然從邊塞作品中他給人的印象應該是冷清的,但這樣的印象顯然是片面的。就像蘇軾的作品經常給人以豁達疏放的名士風度,但是在面對“妻管嚴”的好友陳季常時,他也會像一個損友一樣“嘲笑”對方“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所以岑參也是有詼諧幽默的一面,只是我們比較少讀到他的這一類詩作而已。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便屬於岑參比較少見的“搞笑”詩。

《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旁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51年,當時33歲的岑參是高仙芝的幕僚,高仙芝由安西節度使調任為河西節度使。於是岑參便跟著高仙芝從安西節度幕府趕赴涼州城,他們抵達的時候正是初春時節。涼州城自古便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整日間“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岑參初臨此地本就心中開懷,走在街道上,見一賣酒老頭,於是便悟出上面這首平生最有趣的詩作。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老人賣酒的場面。首句點出了老人的年紀,次句說明了酒壺酒甕之多,堆滿了花門樓口。這兩句雖然是白描,但是細細品讀,卻寫出了邊塞的安定,進而襯托出了大唐的四海昇平。如果是亂世,如果大唐不是這般強盛,邊塞又怎麼會有這般繁榮,便是70歲的老頭都敢在街上賣酒。

後兩句則是詩人的調侃。當下正是初春時節,榆樹枝間掛滿了形狀似錢幣的榆莢,詩人抓住了春日這一詩意的特點,對著賣酒老頭打趣“老人家,我摘下一串潔白燦爛的榆錢從你這買些美酒,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啊?”當然,這樣的情形是否真實發生我們並不知曉,或許這只是詩人的想象而已。但是這一場景卻充滿了詩意,在市井當中恣意戲笑,由此也道出了大唐盛世人們的樂觀、開闊的胸懷。

岑參這首詩雖然沒有他的邊塞詩那麼出名,遣詞造句也沒有那麼雄渾有力。但就是這樣口語化的言語,卻將他所見之景和所見之人刻畫得躍然紙上,即便時隔千年,依舊讓人眼前浮現出了當年涼州城內早春的紅塵煙火氣,於平淡中見奇,透露出一種輕靈跳脫又不失幽默詼諧的魅力。細細品讀,大唐盛世之下的萬民那種煌煌氣象也是讓人心折,可謂意味雋永。

對於岑參的這首小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