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千與千尋》重映版已經在國內電影院線上線一週有餘,雖然這只是一部時隔18年之後首次被引入國內影院的經典動畫,即使是高畫質版資源,在網上也可以輕鬆搜尋的到。但就是這樣一部電影,票房仍然可以輕鬆超過同期許多影片,足見宮崎駿和吉卜力在國內的號召力。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對於許多宮崎駿和吉卜力的粉絲來講,除了動畫一貫暖人心脾的王道劇情外,極具辨識度的畫風同樣是它的金字招牌: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在很多人看來,吉卜力的作品無論是畫風還是劇本其實都非常適合作為遊戲取材的寶庫。手握這麼多經典IP,再加上宮崎駿的號召力,吉卜力如果涉足遊戲的話,按照通識來想,“吉卜力遊戲”想要大賣並非難事。但事實是,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卻好像跟遊戲“絕緣”了:我們不僅看不到諸如《千與千尋》,《龍貓》或者《天空之城》的遊戲,就連吉卜力參與制作過的遊戲作品都少之又少。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二之國》系列已經是非常少有的,而且帶有明顯吉卜力畫風的日式RPG遊戲了,但它仍然不是正統的“吉卜力出品”——吉卜力的核心畫師百瀨義行,曾參與製作過初代遊戲的過場動畫和人設;到了二代時,百瀨義行仍然出現在了製作人員名單裡,但此時他已經從吉卜力獨立出來,遊戲自然也與吉卜力沒關係了。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關於《二之國2》為什麼沒有吉卜力參與的原因,除了百瀨離職單飛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緣故。在2017年TGS上,遊戲發行方萬代南夢宮的高層曾作出解釋:“因為吉卜力工作室改變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所以我們不能再說是吉卜力了。”

Level5社長日野晃博作為遊戲的製作方,實際上是非常樂意和吉卜力合作開發遊戲的,但吉卜力內部的阻力才是導致合作流產的重要原因。“有一些曾經在吉卜力的工作人員參與了這次遊戲的製作,他們的名字會出現在製作人員名單裡,但這些人已經離職,所以我們並不能繼續使用吉卜力的名字。”

從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出,吉卜力內部至少有一些人是非常願意將精力投入到遊戲改編和製作中的,但公司高層似乎並不支援。

根據另外考證過的一些資料來看,宮崎駿老爺子或許正是高層這種決策的支持者之一。

喜歡守舊,不喜歡新技術的老爺子

1992年6月,宮崎駿在製作完成動畫電影《紅豬》之後,曾在雜誌《FAMIMAGA》上與宮本茂進行過一次對談。兩人在採訪中用非常“Peace&Love”的方式,圍繞遊戲和動畫的創作技法有過一小段爭論。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當然,結果是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堪稱傳奇的製作人都很難改變對方的想法。宮崎駿在採訪中透露出自己“相比(說自己)喜歡玩遊戲,用‘有點牴觸’反而更合適,”因為,“玩遊戲很快就會死,所以就不想玩了。”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個人愛好可能只是宮崎駿不喜歡玩遊戲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老爺子不僅不喜歡電子遊戲,而且對於電子產品都有些牴觸,從而進一步得出“吉卜力不愛做3D動畫”的結論。

這樣的推論其實並不太站得住腳,雖然很多媒體都在宣傳“宮崎駿守舊不喜歡新技術”,但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千與千尋》還是《哈爾的移動城堡》,都有采用3DCG技術,而這最初是從97年的《幽靈公主》開始的。吉卜力為了打造動畫之中的巨大山神,特意購入了一批當時非常先進的蘋果Macintosh電腦和3D製作軟體XSI,使得XSI在日本的銷售大增,一躍成為市場主流產品。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3D動畫短片《Ghibliesepisode2》,於2002年與動畫電影《貓的報恩》同時上映,監督正是負責過《二之國》原畫的百瀨義行

雖然公司引進了這批先進的計算機並投入工作,可是宮崎駿本人卻對計算機不太感冒。吉卜力的另一個負責人鈴木敏夫在自傳《吉卜力的哲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知道宮崎駿非常喜歡將棋,於是就趁宮崎駿走近的時候故意開啟將棋軟體。宮崎駿發現這個大塊頭居然能下將棋,不禁手癢,上手一玩就連連誇讚電腦水平高。接下來一連幾天只見宮崎駿和電腦下得不亦樂乎。鈴木心中暗喜。但是沒過多久,鈴木就發現那臺電腦又被退回到了自己的桌子上,旁邊還有一張字條寫著‘我是不會上當的’。

因此,客觀條件並不是讓宮崎駿和吉卜力在遊戲行業慎之又慎的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或許就在於宮崎駿本人,我們推測一方面是他對於“讓別人給自己的作品二次加工改編”一事不太放心,另一方面則出於他對於遊戲形式,遊戲內容和技術的不信任。

宮崎駿真的和遊戲徹底“絕緣”嗎?

嚴格來講,宮崎駿也並非與遊戲完全絕緣。在網上以“宮崎駿”和“遊戲”為關鍵詞進行搜尋的話,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遊戲會被人們反覆提及,這其中有的是誤傳,有的則和宮崎駿或者吉卜力存在間接關係。

比如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兩款遊戲,發售時間均在《二之國》之前,PS2平臺上的RPG遊戲《玉繭物語》的概念設計、原畫和封面都是由吉卜力工作室完成的。PS2遊戲《塗鴉王國》也有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負責美術設計的身影。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玉繭物語》從封面來看,帶有很明顯的吉卜力風格

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歐斯特羅城》是宮崎駿首次擔任監督的劇場版動畫,而這個系列的TV版動畫有不少集數都有宮崎駿的參與。《魯邦三世》的動畫後來被改編成多部遊戲,一些動畫版中改編過的情節和臺詞,也被沿用到了遊戲之中。這可以看做是宮崎駿間接參與了遊戲的製作。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而在紅白機上,國內玩家或許玩過一款叫做《紅豬》的卡通橫版射擊遊戲,還有很多人管這個叫做《松鼠大戰3》,無論是遊戲的名字,還是主角的樣子,都會讓人聯想到宮崎駿早期的作品《紅豬》: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有人把這款遊戲也看做是宮崎駿動畫作品改編遊戲的典型例子,實際上這是誤傳。這款遊戲原本的名字叫做《TaleSpin》,是迪士尼動畫《森林王子》的衍生劇,國內翻譯過來叫做《航空小王子》或者《華斯比歷險記》,主角原本是一隻開著飛機的熊。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動畫《華斯比歷險記》後來被國內引進播出,或許是為了規避法律風險,盜版商便把這款遊戲從名字,主角樣子和關卡都全部打亂,搖身一變就變成了我們玩到的《紅豬》。所以,這款遊戲只是套用了宮崎駿動畫的名字,其實跟老爺子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日本,和國內玩家有相同疑問的粉絲並不在少數。在日文論壇上,圍繞宮崎駿為什麼不做遊戲,有這樣一個“都市傳說”,主角就是三款以《風之谷》為題材改編的遊戲。

1984年,宮崎駿筆下世界觀最為宏達的動畫長片《風之谷》上映,同年,日本遊戲公司TechnopolisSoft製作了三款以《風之谷》作為背景故事的打飛機遊戲,分別對應當時日本市場上的三個不同平臺:MSX,PC8801,PC6001,遊戲封面全都是《風之谷》的主角娜烏西卡。遊戲名分別叫做《娜烏西卡危機一髪》《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和《忘不掉的娜烏西卡》。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這三款遊戲之所以能明目張膽的將動畫女主角娜烏西卡掛在封面上,沒有得到官方授權自然是不可能的。查查TechnopolisSoft歷史你就會發現,它的母公司正是鼎鼎大名的德間書店,同時也是僱傭宮崎駿製作《風之谷》動畫的幕後公司,也就是後來吉卜力獨立之前的母公司。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這三款遊戲和動畫師出同門,最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動畫《風之谷》被載入史冊,而遊戲“娜烏西卡三部曲”則在歷史長河裡幾乎被人遺忘,原因就是,以遊戲製作的眼光來看,這三款遊戲“實在是太爛了”,不僅玩法及其無聊,跟動畫的關係也僅有借了個封面和名頭而已,完全找不到二者的聯絡。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這就是遊戲開始介面上的女主角娜烏西卡,如果說左邊的圖還能理解是受技術所限,那麼右邊的圖已經完全辨認不清角色了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遊戲裡的畫面就是這樣的,你甚至不需要打掉空中的敵人,只要飛的夠低就能判定為無傷……然後重複,直到遊戲通關

以至於在日本某些老遊戲論壇上,一直有傳言說“正是這三款低劣遊戲震驚了宮崎駿,讓他對遊戲改編自己的作品一事深惡痛絕。”不過這樣的說法更多的只是玩家之間的調侃和推測,並無實際根據。TechnopolisSoft公司後來改名為GameTechnopolis,最後銷聲匿跡。

《千與千尋》這麼火,宮崎駿為什麼沒有把它改編成遊戲?

“宮崎駿監督討厭遊戲是因為technopolissoft出品的風之谷遊戲,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比較高。”

換個角度來說,這三部遊戲雖然看著確實無聊,但從當時的遊戲環境來看也確實實屬無奈。1984年正值日本遊戲的啟蒙時期,距離超級瑪麗的誕生仍有一年時間,遊戲研發水平實屬參差不齊;另外,當時非常流行給遊戲找一個背景故事,像這樣的打飛機遊戲也不例外,所以很可能這三款遊戲是在製作完畢之後,為了蹭風頭才找來了自家的《風之谷》動畫,封面和美術設計也都像是臨時照抄的。

而從宮崎駿本人的動畫從來不改編遊戲一事來看,失敗的“娜烏西卡三部曲”也進一步增添了此事的戲劇色彩。能夠以這種方式被後人提及,估計也是這三款遊戲製作人意想不到的吧。

雖然我們至今仍然看不到一款宮崎駿真正參與的遊戲,但後續不知道多少遊戲借鑑了他動畫中的設定。世嘉公司前社長中山隼雄在1998年卸任之後,曾開過一家公司並且拿下了2年吉卜力的授權,當時業界很多人都以為吉卜力準備遊戲化了,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無疾而終。在遺憾過後,這可能已是最大的欣慰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