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見是一種緣分,若是喜歡請關注花煜寒哦)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花煜寒|文

誠然,即便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也還是需要對人物與事件進行一定的改編。

這樣做不僅能增加劇中人物與故事的衝突與戲劇性,也能規避許多不適合搬上銀幕的內容。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但這種改編,其實對編劇來說是很有壓力的。

因為不僅對其編劇功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而且還要對歷史有一定的瞭解與時間概念才行。

如果某些地方一旦出現邏輯上的錯誤,便很容易讓觀眾心生疑竇,對劇中故事的邏輯性與真實性產生疑問。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比如說:《尚食》中對於朱高熾皇后張氏生病這段歷史的改編。

雖然透過對這段故事改編,不僅展現出盛寅太醫的醫術之高明,也引出了皇太子朱瞻基對此人的信任。

同時也體現出姚子衿藉由藥膳更瞭解藥材的結果,當然也旁敲側擊地預示著太醫院那群太醫,如果不是“庸醫”就是與郭貴妃或遊一帆有所勾連。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這樣的一段劇情,放在朱高熾登基之後來展現,確實為《尚食》增加了無數的戲劇衝突與不確定性。

可以說是一個“很成功”的改編,但也可能是一個“很不符合邏輯”的改編。

因為這樣一段故事在歷史文獻中是有著明確記載的,同時也因為有了朱棣駕崩、朱高熾登基這個時間點的存在,讓我們對張皇后的年齡也有了計算依據。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首先,讓我們確定一下誠孝昭皇后當時的年紀。

明仁宗朱高熾是在永樂二十二年繼承朱棣的皇位,而誠孝昭皇后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出生的。

由此可以計算出《尚食》中張皇后生病時的年紀應該是45歲。

作為一個45歲的女人,無論你是普通百姓還是貴為皇后,即便是在今時今日也算得上是高齡產婦了。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而這樣一個年齡,正是大多數女性更年期開始出現的早期年紀。

雖然說更年期的女性還是有很大機率會懷孕,而且這段時間可能長達7-14年之久。

但對於一個已經育有三子一女的皇后,自己的丈夫此時又獨寵郭貴妃的皇后,她能夠再次懷孕的機率又有多高呢?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找到歷史資料中所記載的相關內容。

在《明史》中關於盛寅其人的傳記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仁宗在東宮時,妃張氏經期不至者十月,眾醫以妊身賀。寅獨謂不然,出言病狀。妃遙聞之曰:‘醫言甚當,有此人何不令早視我。’及疏方,乃破血劑。東宮怒,不用。數日病益甚,命寅再視,疏方如前。妃令進藥,而東宮慮墮胎,械寅以待。已而血大下,病旋愈。當寅之被系也,闔門惶怖曰:‘是殆寅死。’既三日,紅仗前導還邸舍,賞賜甚厚。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由此可見《尚食》中有關於張皇后的這段病情並非虛構,而是有真實歷史可循的。

但《尚食》卻將這段張氏為東宮太子妃的歷史,放到了她被封為皇后時才講述出來。

雖然在這段歷史中並沒有說明張氏生病的具體時間,但至少在她還是太子妃時,更有機會與還沒登基坐殿的朱高熾行房。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張氏年紀足夠年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太醫院誤診找到說辭。

畢竟當一個還遠沒有到更年期的女性出現滑脈之時,大多數的大夫都會認為是有喜事吧。

而這樣一來,才能真正體現出盛寅其人醫術的高明之處。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藉由皇后生病這件事,引出來的一些藥名與藥方。

首先是盛太醫初期開給尚食局的藥膳,要用郁李仁製作“郁李仁粥”。

在《珍珠囊》與《本草再新》中有關的描述稱其功能:

破血潤燥、行水下氣、破血消腫等

這味中藥性平、味辛,所以在張皇后病症並不嚴重之時使用並無不妥之處。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只是稍有疑惑之處是,朱瞻基帶著姚子衿去“仁安堂”找“長毛蚶”的這一齣戲碼。

所謂“長毛蚶”應該指的就是“毛蚶”,也就是俗稱的:毛蛤、麻蛤、麻蚶、瓦楞子。

而這樣一種海產品,本身在入藥之時是有區別的,因為他的肉質與外殼分別是兩種不同的藥材。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毛蚶其肉入藥是為“蚶”,其殼入藥是為“瓦楞子”。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蚶”的確有“

補氣養血、下痢膿血

”的功效。

但這一味中藥對於《尚食》中張皇后的病來說,效果委實有限。

而瓦楞子在中醫中有

消頑痰、散鬱結

的功效,所以可以用來醫治

症瘕痞塊、化瘀散結

所謂“症瘕”:

是為腹中有結塊的病,堅硬不可移動﹐痛有定處為“症”;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為“瘕”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而之所以會出現症瘕,以張皇后所體現出的病症來看,很有可能是以下幾種可能: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餘血未盡之際,房事不節,或外邪侵襲,凝滯氣血,或暴怒傷肝,氣逆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使瘀血留滯,瘀血內停,漸積成瘕。

這些可能性,也從側面印證了此事件確實應該發生在張皇后還是太子妃之時。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從“毛蚶”與“瓦楞子”的功效來看,《尚食》中姚子衿與朱瞻基尋找“長毛蚶”的情節,應該改成尋找“瓦楞子”才對。

而這種藥材因為外形奇特,所以並不需要略懂中醫藥理的姚子衿出馬。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尚食》才將這兩味出身同一海產的藥材,給“狸貓換太子”了吧。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當然,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卻並不妨礙筆者對於《尚食》的肯定。

除了那一道道真材實料的美食之外,《尚食》中的服化道製作之精美也讓人咋舌。

還有在人物臺詞上的引經據典也非常出彩,而且句句有史可尋、有證可考。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而在這樣一部精益求精的《尚食》中尋找“小失誤”或“小破綻”,也成了筆者在觀劇時的一種樂趣。

我不僅欣賞到了劇中人物的精彩表演,還在不斷研究劇情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與學習到了明朝的歷史。

從中我看到了那段歷史的輝煌與黯淡,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與筆者一樣。

除了知道更多中華美食之外,還能夠更瞭解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尚食》朱瞻基母后為何遲了數年才病倒?改編到邏輯混亂真好嗎?

往期精彩:《尚食》育有三個皇子的郭貴妃在怕什麼?孟尚食為何提及玉面狸?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