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陷阱獵殺的是誰?咱用資料說話

秦制兩千年是誰也無法改變的王朝之魔咒,其中,科舉又是大秦制度中最為成熟的一個演化體之一。

什麼叫秦制?兩個人一本書就是秦制。兩個人分別是商鞅和韓非子,而那本書的名字則叫《商君書》。

只要帝制王朝的性質不變,任何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改變不了王朝興衰更替的歷史規律。

為了延續其王朝的性命,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可謂絞盡腦汁,其中,科舉就是帝制王朝中維護其江山的“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為何說科舉就是一個陷阱?我們不妨認真分析一下。

·用資料來說話

科舉的目的真的是為了招攬人才嗎?我們不妨用一組資料來證明這就是一個陷阱。

1、

唐代:透過科舉當上官的人僅僅只佔官員中的16%;

2、南宋:佔26。1%;

3、元朝:佔3。88%;

4、

明朝:佔41.34%;

5、

清朝:佔48.69%:

6、隋唐之前:舉孝廉,也叫門閥政治;

透過上面一組資料讀者能夠模糊地認識到,在古代想透過科舉這條路當上官,那可真是太難了。

如果這也叫難的話,我們再來看看歷朝歷代透過科舉招收的人數。

1、

唐代:在全國範圍內每次科舉錄取的人數約為20—30人不等;

2、宋代:平均每次170人左右;

3、元代:平均每次71人左右;

4、

明代:平均每次200—400人不等;

5、清代:平均每次300—500人不等;

科舉每三年才舉辦一次,每次僅僅只招收這麼一丁點人,而每次參加科舉的人數又有多少呢?

我們不妨拿出具有幾個明確的數字來說明問題:

1、

嘉慶37年,僅僅一個江西省就有1萬人參加科舉;

2、隆慶四年:江西有4萬人參加了選“遺才”的複試;

3、萬曆十年:僅浙江省參加科舉的人數就有2萬多人;

4、

清朝268年的壽命,透過科舉共錄取了2.68萬位人才,平均一年100.18位,道光年間清朝人口約為4億;

更加有意思的是,你查查歷朝歷代王朝官員的履歷你就會發現如下這樣的規律:

1、擁有權力最大的人永遠都是皇家;

2、

能當上王侯將相等高階決策者的幾乎都是皇親國戚,且他們幾乎都不是透過科舉選上來的,而是得利於血統和家族勢力;

3、歷朝歷代,寒門幾乎不能出士子,即便偶爾出那麼一兩個也很難進入高層;

4、

每當朝局震盪時,最先死去,也是死得最多的往往都是那些寒門出身的官員;

從上面這些資料聰明的讀者就能看出,古代的草根如果誰想透過科舉來改變命運,不要說比登天還難,那簡直比買彩票中500萬要難多了。既然這樣,為什麼每屆朝廷都要大興科舉呢?其實,朝廷真正的目的有如下幾點:

1、

給天下讀書人營造一個幻想,讓他們永遠都覺得自己有機會;

2、

讀書人聰明,且都懂些帝王之術,這些人不好忽悠,必須安撫;

3、讀書人中秀才後就不用納糧服勞役了,讓他們變成朝廷的忠實擁戴者;

4、科舉三年一次,沒有年齡限制,也不影響你平時的工作,給讀書人一個永遠也盼不到的希望;

5、朝廷興科舉的目的不是真正為了招攬人才,而是為了安撫讀書人;

6、

皇帝不在乎官僚集團中有多少人出自科舉,皇帝真正在乎的是進入官僚集團的途徑必須要掌握在他的手上;

既然歷朝歷代的王朝中的核心人員幾乎都不是來自科舉,那麼,那些王侯將相是怎麼誕生的呢?其途徑大概有如下幾點:

1、

皇帝:絕對是皇家世襲罔替,其他人再努力也不行;

2、

王侯將相:多數來自皇親貴族和開國功勳的子女;

3、上升快速的普通官員:來自實力派大臣的親屬或奴才;

4、

絕大多數的普通官員:來自捐獻,也就是拿錢“捐”的官;

在古代,即便你再有才,如果你不是出身皇族或貴族的話,你想當大官,那比上月球還要難。

在漢代,劉邦說了,非劉姓者不得為王,否則人人得而誅之;

在明代,朱元璋殺光功臣,將朱姓皇室天下養,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在各大重要崗位;

到了清代,除了貝子貝勒之外還有“鐵帽子王爺”,即便是八旗子弟也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容易當官的多;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

在古代那麼一個生產水平極其落後的時候,如果家裡沒有幾百萬存款你家能供應得起讀書人嗎?

且不說古代私塾學費貴的要死,就是筆墨紙硯的花費對於一般地主家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另外,一個大男人十多年不工作,還要為他交稅,還要花錢僱人替他服勞役,他自己還要吃喝拉撒,這是一般家庭能消耗得起的嗎?

其實,最大的開銷還在進京考試這一點上。

無論你是海南人或蒙古人,你想參加科舉,你必須要進京考試。

去一趟京城花費幾個月是時間不說,到了京城還要各種吃喝拉撒和高消費的應酬。

古代的舉人老爺進了京城之後才是鉅額花費的真正開始。

你別幼稚地認為古代科舉像戲曲裡那樣只要你三篇文章寫的好就能一舉中第了,你首先要各方打點,具體如下:

1、能印一本自己的詩集最好,絕對是自費出版;

2、

在京城各大著名酒樓妓院結交各地文人,這叫結實同窗;

3、

帶著厚禮去拜訪今年的各大考官,這叫認門生;

4、幾乎每個豪門士子都會用一擲千金的方式在京城進行各種活動;

5、

如果沒有當官之人的強力推薦,很多時候你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人家當官的為什麼要推薦你?要不你是他的親戚,要不,你懂得啊!

6、很多時候,在進入考場之前很多人的命運早就已經決定了;

在古代科舉中,我們不妨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像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那個楊慎,他就是當年的狀元。

如果你不知道楊慎是誰,你肯定知道他爹,他爹的名字叫楊廷和,權力比皇帝還大。

很多人只知道清朝有個名臣叫劉墉,外號宰相劉羅鍋,但很多人不知道劉墉的爸爸其實就是清朝的宰相。

而像歷朝歷代的重臣,如鄭和、戚繼光、魏忠賢、隆科多、圖海和佟國維等人有誰是透過科舉才當上大官的呢?

科舉對於古代的文人到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給有錢有知識有見解的人畫了一個大餅,目的是不讓他們鬧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要是帝制時代,王侯將相還真的就可以世襲罔替,他們不但世襲,還世襲得正大光明,世襲得滿面油光。

就算你透過科舉進入了古代的官僚集團,如果你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你最多也只能是跟在王侯將相後面的奴才而已,幹一輩子,能混到知縣就很不錯了,再往上,就沒有你的份了。

也正因為王侯將相家能夠毫不顧忌地世襲罔替,封建王朝才會一個個地倒下,不是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