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該怎麼克服社交恐懼?

晚上好!該怎麼克服社交恐懼?

我是從小怕跟生人交流,小時候不敢在人多的時候表演,大了跟陌生人說話不敢看別人眼睛。直到現在還是不自然不大方,弄的彼此都很尷尬,總會產生誤會,非得熟悉了才可以。去到一個新的工作的地方也是,好多話該說的不敢說,該做的不敢做,就是說了還是不自然不大方,弄的給吵架一樣,這是什麼問題導致的?打擾您了

大J:

我也是個內向的人,有一點點輕微社交恐懼的。日常裡最讓充電的途徑,基本上都是一個人靜靜的活動,極少應酬。這一點粗看的確在喜歡“秀”的外企風格來說是非常沒有優勢的,但後來也做了世界500強前高管。

我也收到過不少朋友給我留言告訴我,自己“不愛說話”,生活職場都不如那些外向的人更容易得到賞識,甚至會影響職業發展。還有看到自己孩子性格和自己相似,總是有些擔心。今天就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希望對同樣是內向性格的你們有啟發

很多人對內向是有誤解的,你是內向還是腦子裡沒想法?

內向不等於沒想法。

“他就是能說而已,我口才不行”,這估計是很多內向者經常說的一句話吧,我當年也是的。那是我進入職場的第一年,我總覺得和我同批進入公司發展比我快的畢業生只是因為性格外向,愛表現。

我那位澳大利亞的老大一臉認真地,問了我一個最最讓我恍然大悟的問題:

“你不願意說,那你對這些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嗎?”

從那以後我才發現,真的很多時候我們是自我找藉口的,畢竟“天生性格問題”比起“後天能力不足”更容易讓人接受。

“我可以不說,但我不可以沒觀點”,後來我就一直以此來要求自己。

外向者因為愛說,無形中創造了很多思考機會;而內向者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反正不說,我也懶得思考”的局面。

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可以不表達,但不能不思考。

真正內向者,只要願意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真的更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

後來,想法是有了,但是還是不敢說。我曾經光想象一下自己在多人環境下站起來說話的情景就會心跳加速,有過很多次只是團隊發言,我就臉紅出汗。

那時,我正好在上公司關於領導力的課程,有一句話提醒了我,有效溝通是領導力很關鍵的能力之一,有效溝通包含兩方面,“說什麼”和“怎麼說”。於是,我就開始尋找如何提高自己“怎麼說”的途徑。

當時我參加了Toastmaster俱樂部(一個國際性的培養演講能力的民間俱樂部,現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的),那段經歷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督促我每週練習一次公共演講。我當時堅持了一年多,從一開始漲紅著臉背稿,到後來蠻輕鬆地分享,再到後來的即興演講,我真的看到自己的進步。

內向者也可以儘早鍛鍊演講能力。

也就從那時開始,我發現其實當時我所認為的“性格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後天能力的精進來彌補的,但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改變?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改變?

“如何說”其實就是一門技術,比如如何面對觀眾、演講結構怎樣、肢體語言如何等等,完全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提高的,和外向或者內向並沒有多大關係。

當然啦,學會“如何說”,我們還是會緊張。只不過每一次我都會告訴自己,“可以緊張”,然後也會提醒自己,“我有想法,我也知道怎麼表達,我是有備而來的”。

我想,這就是我學習的目的吧,不是為了不緊張,而是告訴自己已經做好準備和緊張共舞。

我曾經一度總是羨慕那些可以和人自來熟的朋友,可以駕輕就熟說很多漂亮話的人,可以非常自然地把周圍人都照顧的非常妥貼的,我在這些方面都是非常笨拙的。那段時間,我也嘗試學習模仿,因為當時的我發自內心地覺得,這些“外向者”的特質可以讓我的職業和生活發展的更好。

那段時間我活得很累,這樣逆著自己本性的改變讓我消耗更多的精力。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我就放棄了,接受自己的性格。後來似乎我的職業和生活都也還不錯。

反思發現,性格真的沒有好壞,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打造自己的人際標籤。

人和人相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增強確定性。就是當我們對某個人進行交流時,我們可以確定地知道我們可能獲得的反饋模式是怎樣的:有的人會很熱心;有的人看似不熱心但答應了就會很靠譜等等。

這樣的確定性可以讓人際交往模式變得簡單和可依賴,這也是大部分人所喜歡的。

換句話說,即使我“高冷”,但如果我長久以來和所有人的相處模式都是這樣的,那麼慢慢的,大家都能理解,“我就是這樣的人,並不是我對某個人有意見”,而這個就是我所說的人際標籤。

這是我當年剛剛升為部門經理後的一個認知,自那以後,我不會刻意改變自己,反而每次有新員工進來後會先自嘲自己的“弱點”,確定地讓對方知道我的性格、溝通模式是怎樣的。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這讓我不再消耗無謂的精力了,讓我可以聚焦在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說了那麼多,我知道很多人也許會說,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接納自己的性格。

但我自己親身經歷過,我看到了太多外向者似乎更容易成功的案例,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糾結的狀態:接納性格還是尋求改變?

所以我更想和你們分享,接納自己的性格並不意味著不改變和不進步。

先修煉內功,讓自己有想法;再精進技能,讓自己會表達;最後調整心態,讓自己成為自己。

改變和適應,如何平衡?實力、技巧、心態,這三點是我長久以來一直遵循的原則,讓自己變得更好,同時在社會主流規則中找到一個讓自己同樣也舒服的區間,安放自己。

育己如此,育兒更是如此。

晚上好!該怎麼克服社交恐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