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歷代後宮妃嬪眾多,她們的職責,不過是陪侍皇帝的生活和傳宗接代。皇帝跟她們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但也有例外,如唐明皇與楊貴妃,可以稱為“生死戀”,流傳至今不衰。順治帝與董鄂妃之戀,也是一段很生動的故事,雖說故事不盡如唐明皇與楊貴妃之戀,但就愛之深,情之真,卻也不差分毫,為清史留下一段佳話。

董鄂妃一波三折的入宮之路

董(又作棟)鄂氏,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不是滿洲世族,卻是滿洲著名姓氏之一。其家已是三代武職,隸正白旗。父鄂碩以軍功顯,於順治九年(1652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順治十三年(1656年),即董鄂氏入宮之年,擢升內大臣。父以女貴,故破格晉升;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以董鄂氏冊封皇貴妃,進三等伯。

由此可知,董鄂氏的家庭出身較為優越。

董鄂氏如何被順治帝選中的?換言之,她是怎樣入宮的?清官方史書對此秘而不宣,《清史稿》也僅說:“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云云。清初“故事,后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罷之”。

這就是說,董鄂氏是在18歲那年“入侍”順治帝前,被納為妃的。凡“入侍”者皆屬“命婦”即已婚婦女。那麼,董鄂氏究竟是誰的妻子呢?

即使如此,仍有見證人做了記載,他就是當時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湯若望,他說:“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官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一六六〇年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亦薨逝。皇帝陡為衰痛所攻,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但這裡有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這個數星期也是三個多月。

這段文字,正是順治帝與董鄂氏愛戀的故事。根據這一記載,可以恢復此一事件的真相:順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董鄂氏作為命婦“入侍”宮中,參加宮內的慶典活動,因而見到了順治帝。她的美麗,亭亭玉立的身材、高雅的氣質,立即震懾了順治帝的心靈,狂熱地激起了他的愛慕之情。

孝莊太后也知道了這件事,感到事要鬧大了,就準備趕快為兒子冊立東西宮妃嬪。正好新建乾清、坤寧二宮與景仁宮殿就要竣工,冊立妃嬪正是時候。當時,由孝莊作主,沒及徵求意見,就宣佈將孔有德之女四貞納為東宮皇妃。很不巧,四貞已由父母生前許配給孫延齡將軍,只好作罷。但順治帝執意要娶董鄂氏,鬧得其母煩惱不已,又無可奈何。她明白,這都是因為命婦例行“入侍”,才有機會讓他們相識相戀,否則,他們永遠不會認識!

她這才認識到此制不妥,如繼續讓命婦入宮與皇帝見面,還說不定以後鬧出什麼事來!她斷然下令:命婦“入侍”制永遠停止。《清史稿》記載董鄂氏“年十八入侍”一語,也就不言自明瞭。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愛新覺羅·福臨

七月初九日,禮部提出,八月十九日將是吉日,可以“冊妃”。冊何女為妃?官方《實錄》隱而不書。順治帝答覆:因“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

董鄂妃的得寵

八月十一日,順治帝派內大臣公額爾克戴青“祭和碩襄親王”。此距其亡弟之死日,為1個月另7天。

順治帝終於忍耐不住急切的心情,於八月二十五日向禮部下達聖旨:“本月二十二日,奉聖母皇太后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壺儀,立為賢妃。爾部查照典禮,擇吉具奏。”到這時,才正式公佈董鄂氏的名字,冊為“賢妃”。他說,是奉聖母皇太后之命選定的。說明他母親不得不同意他要立董鄂氏的要求。

同一天,他又遣內大臣巴圖魯公鰲拜,“祭和碩襄親王”。

九月二十五日,派遣伯索尼“致祭和碩襄親王”。二十九日,順治帝給禮部發出新的指令,稱:他前奉聖母皇太后諭,擬將董鄂氏立為賢妃,於昨日又奉其諭旨:“式稽古制,中宮之次,有皇貴妃首襄內治,因慎加簡擇。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應立為皇貴妃。爾部即查照典禮,於十二月初六日吉期,行冊封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儲存了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頒行天下的《詔書》。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公告天下。董鄂氏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帝不同尋常的寵愛。

清制,后妃一般是由嬪位以下逐步提升的。董鄂氏則越嬪位,而以“賢妃”冊立,還未舉行冊封禮,僅隔了一個月,一下子提升到僅次於皇后之位的皇貴妃,此舉非同尋常,看出順治帝對董鄂氏的愛戀有加,必給自己心愛的人以崇高的名號,博取美人之歡心。此次指示,已確定十二月初六日行冊封禮,亦舉行大婚禮,正式結為婚姻關係。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孝獻皇后

十二月初五日,即冊封董鄂氏前一天,先遣內大臣愛星阿告祭太廟,預先向祖宗在天之靈進行告祭。次日為初六吉日,隆重舉行冊封典禮,其規模、程式,幾與冊立皇后無別。《實錄》對典禮的過程及熱鬧的程式,都做了詳細記錄,人們可以感受到此次典禮隆重、熱烈。

當天,冊封禮成,頒詔天下。其文曰:“帝王臨御天下,慶賞刑威,雖當並用,然吉祥茂集之時,尤宜推恩肆赦,敬迓天庥。朕遵聖母皇太后諭旨,思佐宮闈之化,愛慎賢淑之求,於本月初六日冊封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為皇貴妃。贊理得人,群情悅豫。逢茲慶典,恩赦特頒,所有事宜,條列如左”……

以下,列出大赦條項10大項,皆以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初六日“昧爽以前”為界限,以本日前在赦免內,此日後不在赦為冊封董鄂氏,向全國頒佈恩赦,這也是超出常制,給董鄂氏一個殊榮。

按清制:冊立皇后禮成,頒詔天下;冊封妃嬪無頒詔。大清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後代皇帝立後也僅是頒發恩詔。恰恰就是這位貴妃是個特例,順治帝為她頒恩詔,把這份最受百姓歡迎的最高榮譽給了董鄂氏。充分表達了這位青年皇帝對董鄂氏愛得至深。

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悽婉愛情

順治帝終於與董鄂氏成婚,遂了心願,便把他的愛和感情都投到董鄂氏,不再愛其她妃嬪。此時,第二任皇后已進宮兩年多,他對這位皇后也不那麼喜歡,來了董鄂氏,就更疏遠了她。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他故意挑毛病,以失禮事,擅自破壞宮中禮儀,給予皇后一些處分。各種跡象表明,順治帝又想廢去第二個皇后,企圖立董鄂氏,取而代之。順治帝顯然是受到母親的阻撓。僅給皇后處分3個月後,便被迫取消處分。順治帝的兩個皇后,都是孝莊皇太后的本家親人,一個是侄女,一個是侄孫女,前一個已受到傷害,絕不允許他再廢第二個!她看破了順治帝的意圖,就堅決地阻止了他。董鄂氏生前終未能成皇后。

董鄂氏受到順治帝寵愛,自不必細說。愛屋及烏。順治帝把對董鄂氏的愛,施給其親人。前敘董鄂氏冊封貴妃時,其父鄂碩已進三等伯。封伯不久,他便病逝了,順治帝又打破“常例”,追贈他為三等侯,諡“剛毅”。她的伯父羅碩也直接受惠,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授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順治帝與董鄂氏恩愛無比,很快結出愛的果實:他們的兒子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誕生,排行第四。此子之降生,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賜之寶!順治帝內心的歡愉,是可想而知的。

當他們還陶醉在歡樂之時,不幸的事卻突然降臨了:皇四子未及四個月,尚未命名,卻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二十四日夭折了。這突如其來的不幸,使他們陷入極度的痛哭之中。董鄂氏為痛失愛子,痛不欲生;順治帝內心的悲傷,是不言而喻的。

他畢竟是皇帝,不能像常人那樣,把悲傷盡宣洩於外。他要忍耐,把悲藏起來,為避免諸臣猜測,立即召見諸內大臣,向他們說明自己此刻的心情。他說:“茲者皇子薨逝。爾等將無謂朕因此感傷。朕前以皇太后聖體違和。時刻憂念。今皇太后聖體大豫。此真無疆之慶。於願至足。豈復以此幼子感懷。向襄親王薨時。尚反覆忖度。恐皇太后悼傷。勉強抑忍且生死從來定數。焉能有違。朕念切國家。仰副我皇太后之心。安敢過為傷念。亦非強為之詞、而有動於中也。卿等宜知此意。”

順治帝很聰明。他明白,他過於寵愛董鄂氏,為新生此子而極度興奮,舉朝皆知。此刻,當他陷入極度悲傷,卻不想讓群臣都看出來,不待他們勸慰,先自表白,既是自勸自慰,更是要作出姿態,以國事為重,以皇太后為重,一個小孩子死了,如同襄親王一樣,不過是“死生有定數”,誰也違抗不得,他不會為此而傷感。他保證自己說的都是真心話,大臣們應該知道他的心情。

他這一番話,自然博得了諸臣們一致讚賞,都說:“臣等正以皇上傷感為慮,今聞諭旨,不勝歡慰。”事實上,他的心情遠非如他說的那麼輕鬆,他對愛子的死,也絕非不在意,相反,他看成是自己的大不幸,時刻掛在心裡。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愛新覺羅·福臨

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對其出生四個月而夭折的皇子的追封。僅出生實際不滿四個月的幼兒,而且尚未命名,也給追封,確屬多此一舉,超乎一般常理。但順治帝卻以超常的心態超常對待這個幼兒,給他追封爵位,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二十七日,即幼兒死後兩個多月,追封為和碩榮親王,用以對亡兒的悼念。

這說明他與董鄂氏對此事念念不忘,即使事過兩個來月,仍不能平復內心的悲傷。給這個才4個月的亡兒如此崇高的爵位,毫無意義,不過是聊以自慰罷了。

不僅如此。順治帝還為這個無名的嬰兒大辦喪事。四月,還在他的授意下,為這位榮親王建寢園,“安設神牌,遣官諭祭。責成禮部為這位親王選墓址。據禮部奏:墓址已選好,是塊風水寶地,但圈丈的墓地內尚有寺廟和墳墓應予遷出。特請示順治帝批准。

順治帝見此事牽扯百姓的切身利益,不得不慎重考慮,作出了明智的選擇,批示說:“民間年久墳墓,及供奉神佛之寺廟僧道等,為朕稚子建立寢園之故,俱令遷移,朕心實為不忍。況群黎百姓,莫非朕之赤子,所有墳墓、寺廟,不必遷移,仍著照舊存留。”

他指示禮部尚書恩格德:“可作速前往,將榮親王新園附近墳主眷屬並寺廟僧道等,傳集曉諭,俾知朕體恤民之隱至意。”為選墓地,如此費周折,用心良苦,全是對董鄂氏的愛。幸虧順治帝為百姓的利益著想,還沒有不顧一切,否則,事連百姓、僧道,必造成損害。

直到順治十五年(1658年)八月二十七日,才將這位無名的榮親王下葬,其葬地就選在京郊黃花山。按親王級舉行葬禮,自然是隆重而莊嚴,祭拜的程式一個也不能少。幼兒下葬成禮,這件事才告結束。

順治帝與董鄂氏曾為子喪而有過極深悲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已漸漸淡化。因為他們還很年輕,順治不過20歲,董鄂氏還不足20歲,今後,繼續生兒育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此一來,也足以使他們感到安慰。順治帝還是一如既往,仍然是那麼深的愛著她。愛,很快撫平了他們心靈的創傷,漸漸地恢復了往日的那種甜蜜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也許是命中註定?人們無法想象的是,好端端的,又是那麼年輕的皇貴妃竟然病倒了!順治帝指定最好的太醫,用最好的藥為她醫治,結果是迴天無力,美麗的皇貴妃香消玉殞,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瞬息之間,一個鮮嫩的生命突然消失了。這一天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距離她的嬰兒夭折,也只有2年零6個月!

順治帝的為情所困

可以肯定地說,在短短的兩年間,順治帝連續痛失兩個最摯愛的親人,是何等悲痛!他為痛失董鄂氏所遭受的沉重打擊,遠遠超過失子之痛。且不說順治帝如何悲痛,還是看看他怎樣為董鄂氏辦喪事,就知道他對董鄂氏傾注了多少感情!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愛新覺羅·福臨

董鄂氏病逝的當天,在短暫地痛哭之後,順治帝馬上張羅為她辦喪事,傾注了他的全部愛,即使超過了常規常例,他也在所不顧。他傳諭親王以下,滿漢四品官員以上,並公主王妃以下命婦等,都集於景運門內外,集體“哭臨”;還決定“輟朝五日”。

他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個方面的人,都來為董鄂氏之死而哭泣,還停止朝政5天,請僧道做道場,為她超度亡靈,都顯示了超規格、超標準地辦喪事,以此寄託他對董鄂氏的至深的愛接著,他又做出一項重大決定:給董鄂氏追封皇后。她生前未獲此殊榮,死後一定要得到!他迅速行動,首先向他的生母皇太后請求,期待得到支援。皇太后以死後追封,並無多少實際意義,更不會影響現任皇后的政治地位,於是,便滿足了順治帝的要求,給予支援。

八月二十一日,董鄂氏去世的第三天,順治帝馬上傳諭禮部,說:“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官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日: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八月二十三日,禮部不敢怠慢,迅速具奏,提出:追封皇后,應撰玉冊玉寶,並造香冊香寶,所有諡號用黃絹裱冊,須欽天監擇吉,遣官一員,告祭奉先殿。是日,即行追封禮。先期鴻臚寺官,設節冊案於太和門東,設彩亭於協和門外,禮儀院官設節冊案於梓官前。節案居中,冊案居左,設香案於節冊案前。一切都備辦完畢,再按程式,舉行復雜的儀式,最後,由宣冊官取“贊宣冊”宣讀,然後將黃絹冊在董鄂氏梓宮前焚燒。至此,追封皇后禮畢,負責此項儀式而臨時任命的正副使“即持節覆命”。

八月二十六日,喪禮正式開始,先追封董鄂氏為皇后,告祭奉先殿;再公佈追封皇后的封號、宣讀冊文。其文古奧典雅,充溢了讚美辭,表達了順治帝的悲痛心緒,再賜以皇后之寶,其寶文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之寶”。

八月二十七日,將董鄂氏端敬皇后梓宮移放於景山觀德殿,仍按上列順序“致祭如前”。順治帝為董鄂氏服喪12天,至九月二日釋服,遣官致祭。至九月十七日,已滿27天,眾官及命婦“俱釋服”。

此後,對董鄂氏的祭祀不斷,充分表達順治帝對她難以忘懷的紀念。

一個被追認的皇后,不僅得到了與正式皇后同樣的待遇,而且在某些方面多有超過,亦見順治帝愛董鄂氏早已超出了禮儀的限制,不加掩飾地盡情渲洩他對董鄂氏的愛。

自董鄂氏去世,順治帝情緒低落,他似乎已看破紅塵,高不可攀的帝王之家,在他的眼中,已無光彩。他有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現實的世俗生活失去了它的應有之義,連皇帝的寶座也使他感到厭惡。

董鄂妃入宮後孝莊叫停入侍制度,清世祖欲再度廢后卻被阻止

通琇

他不再留戀榮華富貴,竟產生一個不可思議的念頭,要放棄當皇帝,出家當和尚。據說,他鬧得很兇,一度非要出家不可。他自取法名“行痴”,進而剪掉髮辮,任性任情,眼看真的要當和尚了。幸虧順治帝敬重的高僧玉林琇趕到,極力勸解,始放棄出家的念頭,讓一個太監吳良輔做替身,才算了斷這段出家的鬧劇。

順治帝出家的事,實際上,並非全因懷念董鄂氏所致,還有他自身對佛法感悟和追求。不可否認,董鄂氏之死,對他打擊至重,是促使他一度欲出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董鄂氏死後,順治帝還在日夜思想,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思念不但沒有淡化,卻與日俱增,他又做了一件歷代帝王不曾做過的一件事;為自己至愛的愛妃寫回憶錄,名曰《端敬皇后行狀》。所說“行狀”,是指人一生的經歷,業績,乃至思想品德的總括。人死後,由其親人即熟悉其人一生的人主筆,記述其一生的歷史。順治帝卻打破慣例,以一個皇帝給自己的后妃寫“行狀”,傾注了他對董鄂氏的全部愛心。

且不論順治帝的漢文程度如何,敘其“行狀”,洋洋數千言,有一氣呵成之勢。通篇寫的是董鄂氏的美德,敘兩人所經歷之事。順治帝身為皇帝,卻不是以上馭下,以帝訓臣的口氣寫的,確是如一對戀人的關係,娓娓道來。

他直言自己所做所想不足,經董鄂氏提醒或揭示,才得以更改。這也很難得。他沒有說自己完美無缺,倒是她完美無缺,從內心到舉止行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柔,行為端莊,充滿智慧而機靈,又善解人意的最美好的形象,難怪順治帝那麼愛她。今人讀此文字,也不能不為之感動,對董鄂氏過早逝去抱以深深地惋惜之情。

順治帝與董鄂氏之生死戀,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悲劇故事。他們生之戀,一方死後,一方還在戀,雖陰陽兩隔,亦不減生者對死者之戀。這個故事的可貴處,就在於他們的感情始終真實,且經久而不衰減,做到了始終如一。這大概就是真正的愛情的含義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