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的背後,是秦國的致命弱點:立國五百年,實在太老了

時常有人讀史後,提出疑問,戰國時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幾乎沒出過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6世一百多年時間,才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又為何在統一短短十餘年後,就土崩瓦解,宣告滅亡,甚至連退保關中故地而不可得?

其實,「

赳赳老秦

,復我河山」……這就是秦國最致命的問題,

實在太老了!

秦國從建立,到最終統一天下,一共花了多少年時間?

從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在西周故地開國為諸侯(公元前770年)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公元前221年),是整整

549年

這其中,

最根本的原因:

當然是關東六國,齊楚燕趙魏韓,他們不是王世充竇建德,不是五代十國、不是張士誠陳友諒那種軍閥政權,而是

有幾百年歷史、有自己統治精英集團,形成了自己意識的真正“諸侯國”。

所以戰國七雄才能動輒動員超過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數十萬鏖戰,類似於近代國家的總體戰,遠非後世那種一戰即亡的割據政權所能比。

因此,同樣作為諸侯國之一的秦國,要吞併與消化這樣的其他國家,也是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

赳赳老秦的背後,是秦國的致命弱點:立國五百年,實在太老了

最核心的原因:

就是

秦國立國實在太久了

,經歷數百年時間,朝堂上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和後世各朝開國時,那種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廣納百川的新生統治集團,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哪怕只從商鞅開始變法(公元前359年)算起,到秦始皇開始統一戰爭(公元前231年),都已經過了128年,更迭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一共六代人七位秦王……

赳赳老秦的背後,是秦國的致命弱點:立國五百年,實在太老了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當秦始皇要開啟他統一天下的大志時,會發現秦國朝堂的蛋糕早已經被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瓜分殆盡了!

商君之法,是富國強兵之策,但有其致命弱點,註定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一統天下、長治久安之策,

——就在於【軍功授爵制】!

秦人耕戰,浴血沙場,連年攻伐關東六國,奪其財帛子女,獲得的

大量戰爭紅利,在秦始皇一旦統一六國後,在六國子民也變成大秦子民後,就完全不存在了!

而秦國朝堂的既得利益者們,他們難道就真的不明白這點麼?連這點遠見都沒有麼?——當誰真傻呢!

秦始皇親政前,一百多年戰爭中,秦國從魏、韓、趙、楚四國手裡,已經割取了這四國近半國土,也引得天下仇秦,屢次合縱攻秦,那麼為何寧可“傷敵十指”,也不集中軍力先“斷敵一指”,滅其一國?不就是

【一頓飽】不如【頓頓飽】

長平之戰後,秦國國力軍力和版圖,已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了。為何趙國、魏國、楚國相繼迴光返照式的“復興”?

趙孝成王:【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

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韓拔管,勝於淇下;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

楚考烈王:【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彊(強)。】

只看此三人一死,趙、魏、楚三國就從短暫復興到迅速衰敗,被秦國摧枯拉朽般打垮了,足以證明之前所謂的“復興”,倒不如說是秦國朝堂利益集團的有意“放水”“養狼”而已。

秦國滅東周後,已經取得了“諸侯爭相朝秦”的“準天下共主”的地位,一個秦國獨強,但關東六國合縱亦能與之抗衡,秦國不滅六國的態勢,才真正符合秦國上下幾乎所有利益集團,甚至於秦國普通士卒/百姓的利益,唯獨不符合如嬴政這樣立志要真正一統天下的秦王的利益。

赳赳老秦的背後,是秦國的致命弱點:立國五百年,實在太老了

秦始皇嬴政,一直因為“奮六世之餘烈”,能力被很多人大大低估了,以為他比不上劉邦、朱元璋這樣白手起家、起自布衣的草根帝王。

然而,能讓一個立國五百多年、變法一百多年的老朽國家機器,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從另一個角度,不是遠比那些起家不過幾年至多幾十年,國家機器仍在高速運轉期的後世王朝更要艱難得多麼?

秦始皇統一的直接結果,是關東六國國民,也都一樣成為了新的秦朝人,享有秦人的一切公民權益和社會福利,原老秦人沒有任何額外特權,反而此前的軍功封爵和戰爭福利全沒有了。

在統一中原後,秦始皇驅使巨大的戰爭機器,南北各發動數十萬大軍,不論徵匈奴取河套,滅百越徵嶺南,奪取這些苦寒荒瘧之地,從經濟學角度,都是絕對的賠本買賣,同時還大興土木,奇觀誤國,從另一角度,也可說是“消耗炮灰除內患”。

——結果就是秦始皇去世僅僅3年後,老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統治他們五百多年的秦王室,心向劉邦這個楚將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