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對不起,我實在撐不下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裡,每天都彷彿生活在深淵裡,想爬爬不起來,想逃逃不出去,看著笑容在你們臉上消失,我心裡也很不好受,不想拖累你們了……這個決定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不要太傷心,就這樣吧,不再見了。”

2021年4月5日,留下簡短几句話後,42歲的宋女士躲開家人,從醫院住院大樓12層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悉,宋女士於2019年10月確診癌症晚期,雖然經過手術和化療治療,但效果一般,病痛明顯,此前就有萌生過自殺念頭,而這一次,家人沒能將她拉回。

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癌症患者自殺現象需重視

廣東省某學校附屬醫院:去年跳樓死亡患者4例,全部當場死亡;

廣東省某大型三甲醫院:5年來跳樓死亡人數近20人,僅1例連夜上手術檯搶救過來,其餘全部死亡;

坐落在荔灣區的廣州市某三甲醫院,50%以上癌症晚期患者產生過輕生念頭,平均每年2例跳樓死亡,部分人慾採取自殺措施被發現挽救。

……

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一項追蹤了20年的英國研究顯示,對470多萬的癌症患者隨訪過程中,共有2491名癌症患者因自殺死亡,佔死亡病例的0。08%。研究者認為,在確診後最初的6個月,患者缺乏足夠的心理支援,讓他們更趨於輕生的念頭。

許多癌症患者在確診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治療過程中需同時忍受軀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本應生活光明,卻在剎那間遁入無底深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及時獲得專業的心理幫助,很容易讓患者選擇“短痛”來擺脫痛苦、尋求解脫。

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是什麼讓他們選擇自殺?4大因素很現實

有人說,不少醫護人員行走時都會習慣性地繞開住院部,因為他們說不準,不知什麼時候樓上就會跳下一位癌症患者。

有專業研究資料顯示,

癌症患者人群的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的4.4倍

。癌症患者發生自殺行為的原因與疼痛、經濟、心理、情感支援等有關。

·病痛折磨

廣州某省級三甲醫院保安大隊的陳隊長剛挽救了一位患者生命。在下午4時,正在巡邏的他看到一位身穿藍白條紋病人服的男人一直在4樓天台徘徊行走並往下探視。陳隊長髮現患者滿面愁容,脖子和手纏著紗布,意識到可能是患者要跳樓!於是立即報警。

“我們把他扶上來後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幹,他說自己得了鼻咽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化療實在太辛苦了’,想死了算了。”陳隊長說。

癌症患者無論在治療過程中或後續的康復期間,都很大程度上會遭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生理痛苦。以腸癌為例,一個晚期病人需先化療,然後進行手術切除,過程可能需要10次左右的化療,期間過程無法判斷癌細胞何時會兇猛發作,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會越來越差。大便無法排洩,腸道擴張,積氣積液,嚴重的可以把腸管撐破,腸穿孔。

“很多情況下,癌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可能誘發自殺觀念。”心理諮詢師邢麗麗解釋,生理痛苦及心理打擊,是癌症患者自殺的主要因素。

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經濟負擔

“治病已經花光了錢還欠很多債。”這是許多癌症患者家庭的真實寫照。某醫院的一位腫瘤醫生沉痛地告訴廣州日報記者,經濟因素雖現實,但絕對是佔患者自殺主導因素的第一位。

據腫瘤醫院醫生介紹,不同的患者或者不同分期的腫瘤可能採取的治療方案不一樣,費用差異很大。至少可能是幾萬元,也有可能是十幾萬元甚至更多。

無力承擔鉅額治療費用的患者,很容易在困難中選擇極端方式,無論是覺得求救無門,還是認為自己拖累了家庭,他們常認為自殺或許能夠在困境中扯開一條出路。

·心理脆弱

不同治療階段的癌症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疾病認知、心理反應。尤其是對癌症缺乏認知的患者,普遍將癌症視為絕症,認為不如早點死算了。

有腫瘤科醫生表示:“國人恐癌心理特別強,國外沒有醫生、家屬會瞞著病人不告訴其患癌,但在國內則很多家屬央求醫生怎麼也不能告訴病人患癌。”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對癌症的承受度比較弱。

恐懼、絕望等情緒若一直籠罩在患者心頭,很容易導致患者失去理性,選擇極端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缺乏關懷

“久病床前無孝子。”在醫院,不少醫生早已看遍人間冷暖,“有的親屬本來與病人情感‘深厚’,一旦得知病人時日不多就立刻變臉。”醫生說病床前,甚至還聽過他們討論分遺產!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劉芳教授表示,癌症患者在出現軀體症狀,並且感到喪失尊嚴,失去社會角色和生存意義時,自殺的風險特別高。

面對癌症,需要醫治的不僅僅是身體

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因素是綜合性的,對於可調控的風險,我們應該給予更多關注。

廣州市中醫院張華教授

認為,預防癌症病人自殺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

開展臨終關懷

。張華呼籲,多一些人文關懷,患者自然就會“求生”。

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臨終關懷並非是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張華認為對於癌症晚期患者而言,治療本來就是漫長的抗戰,週期長、花費高,整體費用肯定比普通疾病高,個人往往難以承擔。這個時候,一味地增加物理治療對於患者身體已經無明顯起效,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應以心理治療為主。

國內著名精神心理專家於恩彥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表示,成人癌症患者因抑鬱情緒可增加39%的死亡發生率,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抑鬱,且他們從未接受過心理測試或藥物矯治。

“不少醫院把腫瘤患者心理干預的重點放在臨終關懷上,但在我看來,應該從確診那一刻就開始,並且貫穿診治過程。”他坦言,

心靈陪伴也屬於癌症患者的治療的關鍵一環

,正確的心理介入,可以幫助患者改善情緒的同時,也能協同改善軀體疼痛等問題。治療癌症,不僅僅是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延長他們的生存期,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同樣需要關注。癌症治療,需要人文關懷,讓患者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即便時日無多,也能無痛苦、無牽掛,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癌症患者為什麼選擇自殺?4個原因很現實,不止是沒錢治療

參考資料:

[1]《癌症自殺“心”藥醫 | 人一生約有20次患癌機會,有的患者卻選擇自殺》。醫師報。2019-11-25

[2]《一家醫院5年跳下近20癌症患者》。廣州日報。2007-03-29

[3]《癌症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4倍,專家:確診後可心理干預》。澎湃新聞。2020-09-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