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最近,在亞文化圈悄然掀起了一陣“怪核風”。

一張張解析度不高、處處透露著詭異的圖片,讓人在渾身起雞皮疙瘩。但與此同時,似乎又有一股神秘力量牽引著你,讓你忍不住想繼續探尋。這種詭異且矛盾的感覺,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這種稀奇古怪的情境究竟從何而來,又想要表達什麼呢?

在探討怪核之前,首先要了解一種被稱為 Liminal Spaces

(閾限空間)

的網際網路藝術,Liminal Spaces 最初是一個人類學術語,表示一箇中間的,過渡的狀態。

這類圖片的特點就是

“本應人潮熙攘,如今卻缺乏人群的活動”

。畫面裡只有靜謐、空曠的空間,或是看不清盡頭的走廊,或是安靜的街區,或是無人卻開著燈的辦公室 。

透過極強的幽閉感和縱深感,傳遞給人一種虛無壓抑、如夢似幻、似曾相識的感覺。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無人的空間,帶給人壓抑感

而 Weirdcore

(怪核)

就是在 Liminal Spaces

(閾限空間)

的基礎上,利用業餘、低保真的影象搭配上一些微恐怖或不可名狀的元素,傳達混亂、迷失、疏遠、懷舊、厭世情緒的獨特美學。

由於受到早期網際網路共享藝術的強烈影響,這類圖片的外觀格式往往是模擬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時代氛圍。總結起來就一個字——“怪”,但這樣的“怪”又令許多人無法產生厭惡、排斥的感覺,反而是在略微的警覺、緊張和好奇中越看越上癮。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帶有鮮明的網際網路符號

而怪核美學在流行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另外幾種分支,例如剔除了恐怖元素,強化了懷舊感和安逸感的 Dreamcore

(夢核)

夢核相較於怪核,呈現的是一種似夢非夢的睡眠世界,似乎每個人都曾經夢到過,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同時,夢核還衍生出了 Hypnocore、Feverdream 等子流派,在此就不贅述了)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充滿了夢幻感

除了夢核,怪核還有另一個分支—— Traumacore

(傷核)

,傷核是一種研究虐待和創傷主題的影象。和怪核相比,傷核削弱了獵奇感,更多的是 強調內心深處來自童年陰影的創痛。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翻開藝術史,我們或許能找到怪核的“起源”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

Rene Magritte

,作為拉斐爾和威尼斯畫派的忠實擁戴者,他的畫作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思維邏輯。

他喜歡在同一個場景裡,稍微改變一些細節,從而創作多張同內容的畫,體現原始與夢幻、生與死、荒誕和諷刺等超越多種意識的體驗。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The victory》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the happy donor》

而義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Giacomo Carmagnola 創作的 Glitch Art

(數字故障藝術)

則顛覆了傳統對於美的定義,這與怪核所表現的情境不謀而合。

作者喜歡在一些成熟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尤其是古希臘人物雕像,而古希臘人物雕像本身就是完美主義審美的代表,Giacomo Carmagnola 打破完美,刻意製造出錯位、失真、面目全非的不完美,充滿了神秘、詭異的隱喻感,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GWM, Artwork for the contest The Digital Decade 》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Lava rules everything around me》

在攝影史上,同樣有關於怪核的“前世今生”。實際上,類似於閾限空間的形式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著名攝影師 Stephen Shore 就已經玩轉自如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 Stephen Shore 率先舉起了“新彩色攝影”的旗幟,他穿梭往返於美國各大城市和大街小巷之間,拍攝了兩部重量級的系列作品《美國表象》和《不尋常之地》。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美國表象》

當然,怪核的身影,不僅僅只存在於靜態的藝術作品。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另類”電影導演 David Lynch ,他所描繪的世界充滿了極致的感受力,每一個鏡頭都能成為獨有的“林奇主義”。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電影《妖夜慌蹤》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對於純粹帶著獵奇心態看怪核的人來說,越看越上頭實屬正常,但對於很多“深陷其中”的人來說,怪核對於他們而言可能並不是上頭這麼簡單。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既然怪核文化源於上世紀 90 年代至本世紀初期的網際網路風格,那麼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怪核正是藉助這種新舊交替的風格,重塑了屬於他們的記憶世界。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熟悉又陌生的現實場景

許多圖片看起來毫無章法——童年舊照中具有濃郁年代感的家裝風格、在網際網路歷史中早已被埋葬進二進位制時代廢墟里的過氣“網紅元素”,

這些已經消逝和荒廢的童年時期的場景或事物,在突然“歸來”之時,撕裂的時空瞬間帶來了熟悉而又陌生的

感受。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對於現今網際網路上常常陷入集體懷舊情緒的年輕人而言,怪核美學的出現,彷彿是為懷舊這一支“鎮痛劑”重新加註了一劑猛藥。

在圖片與個體記憶不符的細節中,懷舊情緒潛移默化地滋長,最終形成了怪核美學帶給其受眾的特殊審美感受。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正如一些傳奇故事裡失了憶的主人公,腦海中隱約存在著某種記憶,卻又無法徹底修復的迷惘,會激發人類最原始的求知慾,更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本能好奇,這也是怪核令人著迷的另一個原因。

尤其是在許多 Liminal Space 風格的圖片中,製作技術堪稱簡單粗暴,往往會在圖片中間放置一個黑色方塊,或是一個黑色的人影。原本就古怪的圖片一旦人為地摳出了一個”黑洞”,整體氛圍瞬間就被詭異拉滿。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這種反常的、完全不同層面的元素相結合,帶來了對日常經驗的爆破。

圖片中黑色的人影類似於《名偵探柯南》裡常用的表達方式,這是一種非我的匿名在場者。人類對這種在場者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心理,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但它就在你附近,你無處可逃。

而圖片中任意放置的黑色方塊擊碎了人們對空間的認識,這樣的“黑洞”後面究竟是什麼?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或許是通往過去和未來的樞紐,又或許是連線天使與惡魔的任意門。只要你的想象力夠狂野,這張圖片就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在亞文化不斷細分圈層的當下,怪核美學大聲將“怪”字吶喊出來,這本身就可以拯救一部分膽怯又社恐的“怪人們”。這種心情,或許可以用陳奕迅的一句歌詞來形容: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看了難受,不看更難受的怪核是什麼?

你能 GET 到怪核的美嗎?

————

©

本文為 Cc 主義 獨家版權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