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親朋|母親的手(散文)

作者:金豔麗

母親命苦,個高,腳大,還生了一雙像男人一樣的大手。相比我的小手和小腳,母親總說她是“操勞的命”。

母親自幼無人看管,身體羸弱不堪,五六歲才會走路,又不幸得了腦膜炎,險些被家人遺棄。母親回憶說,當時已把她收拾妥當,裝到簸箕裡準備運出門外了,是母親這雙大手死死拽住簸箕邊沿,不肯讓人靠近一步,這才活了下來,慢慢悠(“悠”為方言,意思為“治療”)好了自己的病。長到七八歲,每天天剛亮,母親稚嫩的雙手緊握著腥味很重的牛繩,趕著幾頭黃牛去水庫邊吃草飲水。她的目光一邊盯著牛,一邊追隨著不遠處揹著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的孩童的身影,眼裡有豔羨更有落寞。

為了能走進離家不遠的村小學堂唸書,母親不挑活不磨跡,家裡的活都搶著幹,她的一雙手這才終有機會觸控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書頁,才能握筆在紙上寫下一個個歪歪斜斜的字。母親如飢似渴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內心湧動著一陣陣難以言表的喜悅。誰知這喜悅不長久,母親讀二年級時,某天下課鈴聲剛響起,母親和一群同學急急拎起書包往家趕,不知被誰絆了一腳,母親一個踉蹌,重重摔倒在地,左腿骨折。

年僅11歲的母親不得不接受家人的安排,拖著初愈的腿拜李姓師傅為師,開始學習裁縫手藝。手藝人靠的是一雙手,手上必得有絕活。儘管母親識字不多,可手指靈活,眼睛明亮,人又勤快,深得師傅喜愛,認為她是個學裁縫的好苗子。李師傅帶了好幾個徒弟,大多時候,母親是第一個大清早來給師傅請安、幫忙做家務事的弟子。母親把師傅師哥安排的雜活幹完後,她的一雙手才和剪刀、針線、畫粉、案板、板尺、布料、熨斗等縫紉工具打上交道。母親心思還算乖巧,經過三年與師傅的磨合,憑著吃苦耐勞的本性,終於學會了這門手藝。

出師後,母親又跟隨師傅接了一些縫紉的活,手藝日益精進,服務態度也好,在十里八鄉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漸漸地,鄉親們主動請母親上門縫衣服了。山裡人敬重手藝人,每家每戶都好茶好飯招待。每次母親要外出縫衣服了,僱主會提前幫母親把縫紉機挑到自己家裡去,母親只需帶上針線、剪刀、畫粉、熨斗等輕便的工具即可。每天天矇矇亮出門,摸黑才收工,有時一連在一戶人家呆好幾天。寒冬臘月時,不少家庭都要添置新衣,主顧多,母親格外忙,像趕場似的做完這家去那家,有時要通宵達旦地趕活。母親賺的工錢大都拿回家補貼家用後,她的爺爺才給母親一點好臉色看。

母親在外忙完後回家幹活,幹活若慢了一點,她的爺爺便抄起竹掃把打過去,母親只得急急躲開。有好幾次,母親沒躲過,她的手背上立即紅腫了一大塊。母親的眼淚簌簌往下掉。在缺糧少藥的年代,外婆見了母親手上的傷口就算心疼,也只能揹著家裡人,在夜裡拿著熟雞蛋油給母親消腫。母親第二日醒過來,她的眼睛與傷口依然紅腫,心也是痛的,可除了彎著腰鉚著勁努力幹活外,別無他法,再痛再苦也只能自己悄悄嚥下。

母親幹裁縫一干二十多年,不知道走了多少村入了多少戶,量過多少人的身架子,裁剪了多少塊布。直到現在,我仍記得自己小時候隨她到別人家裡縫衣服的情景。

過去,我一直認為母親的巧手縫製衣服很容易,老愛給她出難題,在學校看同學穿揹帶褲、時新流行的套裝後,就央求她給我做。母親每次都沒看到衣服原圖,只能靠著我有限的描述和比畫進行構想,等買上一塊好衣料後,絞盡腦汁地給我縫製。母親把衣服縫好後,我不斷試穿,總覺得母親做的和想象中的完美新衣差那麼一點點。母親聽了,不厭其煩地修改,自始至終都甚少抱怨,改到我滿意為止。

母親幹裁縫多年,對針線都有了很深的感情,即使現在只零星縫點衣服,可家裡永遠備著各色針線和各樣布頭。我們一大家子包括娃的衣服釦子掉了,都靠母親一雙手及時地縫縫補補。母親戴著銀色頂針在陽光下納鞋底、補衣服、縫被褥的場景,是一幅藏於我心的溫馨雋永的《遊子吟》圖。由於長期戴頂針,她的右手指中部磨出一層厚厚的繭,像一塊黃沁沁的鍋巴皮。左手小拇指已蜷曲成型,再也無法伸直了。左手大拇指根部有塊不小的墨綠色印記,是扎墨針留下的印記。

母親膚色白皙,手板硬,手指頎長,若保養合適,本是一雙好看、耐看的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雙手似乎沒有喘息的時候,它被磨損得太狠了,傷痕累累,佈滿了褐色的斑點。從小到大,母親最愛也最享受的是我給她剪指甲。過去我對此有點嫌棄。不光是母親的手指甲表面粗糙,裡面藏有黑色的汙垢,且指甲殼又硬又長,四周倒刺不少,更因為有段時間,隔老遠我都能聞到一股從她手指縫裡散發出的豬草和潲水味。

為了供我讀書,也讓家裡過得寬裕一點,父親選擇外出打工,母親養了兩頭母豬,靠它們下崽出售豬仔賺錢養家。母親在田裡忙完一天後,還要花費大精力照顧母豬和那些豬仔,每天到處割豬草,把鮮嫩多汁的青草在砧板上剁碎後,舀幾葫蘆瓢米糠,加些潲水攪拌一下,調得稠稠的一起倒在石槽裡。豬吃得歡,長得快。母豬養了兩年多,一個母豬一年下崽兩三次,一次下仔十來個,兩年下來,兩個母豬下了百來個小豬崽。有時母豬產崽是在寒冬的後半夜,怕凍壞母豬和豬崽,母親早早在豬圈裡鋪了厚厚的稻草,還把破衣服和破被絮鋪在上面。那兩年,我每次從學校回家,看到母親都異常的忙碌和精疲力竭。豬崽賣不出她愁,賣出了她又依依不捨。直到那兩頭母豬找到好的下家後,母親才卸下沉重的擔子。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主動為母親剪指甲了,母親也能從容享受和我的肢體親密接觸了。現在一說要給母親修剪手指甲,她會積極主動地把手伸過來,溫順得像個孩子,她學會放鬆了,不再把每根手指都繃得直直的。她的指甲殼依然很硬,長得很快,有幾個指甲隔幾天不剪,就會嵌進肉裡。有幾個指甲又硬又厚且凹凸不平,呈灰白色,修剪時特別費力,能刮出一堆白色的厚厚的死皮。剪完後,我會順便揉捏一下母親的手指,用自己的大拇指按壓她的手板心,幫她做做手部按摩。而我感受著從母親的雙手傳遞過來的溫暖,心裡也暖融融的。我們都不是習慣用肢體表達情感的人,在我記憶裡,我和母親牽手的次數都非常少。或許,給母親剪指甲是我們難得的親密美好時光吧!

2012年,母親為我籌備婚禮,我想到母親手上一直光禿禿的,沒有任何飾物,送了一枚金戒指給她。在縣城老鳳祥金店,我讓母親挑選自己喜歡的戒指。母親沒有左挑右揀,只選了一款款式簡潔大方、價格適中的戒指。戴上金戒指後,母親左瞧右瞧,瞬間笑成了一朵花。母親很愛惜這枚金戒指,不肯常帶它,只在過年時拿出來戴幾天。每當我問及原因,她老說自己的手是幹活的手,怕一不小心把戒指弄丟了。

我結婚後不久,母親跟隨我千里迢迢來到陌生大城市。除了幫我照看孩子外,母親常去家附近的服裝廠剪線頭、打包裝,在那些年輕後生面前噹噹“老師傅”,還會見縫插針地幫我們做一些瑣事,行程排得很滿,忙得不亦樂乎。

母親就是個陀螺,轉個不停,一旦閒下來無所事事的話,她便不知所措,神色都慌張起來,彷彿剛剛勞動時那層披在她身上的光都無聲地黯淡了下來。而她的一雙手呢,則像永不言棄的鐘擺,一擺一蕩,傳出激越的動聽之聲,時時鼓勵著我向前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