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斷舍離的真諦,可惜沒多少人懂

自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問世,轉而暢銷全球以後,斷舍離的概念就在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提及。

從表面看“斷舍離”一詞就是斬斷人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絡,或割裂,或捨棄,或遠離,以此獲得更多的自我空間。

但是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對斷舍離的操作卻差異巨大。有的人不分輕重,全部斷舍離,追求極盡簡單的生活狀態,卻弄得內心空虛,生活匱乏。

這才是斷舍離的真諦,可惜沒多少人懂

有的人面對斷舍離猶豫不決,當斷的不斷,該舍的不捨,最後兜兜轉轉,還是被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擠壓著生活空間。

其實最不好斷舍離的原因,不過是對“斷舍離”的真諦,沒有充分的理解,所以無法按照自己的情況落實在生活當中。

對此,我有了自己的新的理解。

這才是斷舍離的真諦,可惜沒多少人懂

斷舍離的概念最早是應用在家居整理和物品收納之中的。而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提出了斷舍離的核心: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所以,斷舍離的終點從來不是極簡的生活,不是戒除所有的物慾,斷舍離的結果也不一定是物品的減少,而是自己達到一個身心輕鬆健康的程度。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期待的生活完全不同,所有想做好斷舍離,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期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不簡簡單單地說家居整理,更是一個人的一生。

因為我們難以做到斷舍離的往往不是物品,而是人生。我們總是分不清什麼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是當下最需要的,什麼是該捨棄的,這時候想要正確的斷舍離,就一定要傾聽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周國平先生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振聾發聵的說過這樣一段話: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是後來新增到生命是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無可避免,但你要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可見,斷舍離的標準從來不是模仿和盲從,而是滿足自己單純生命的需要。一個東西要不要留,該不該舍,一定要傾聽自己的內心。

我收拾房間進行斷舍離的時候,最大的感觸就是當你明白了自己真實的需要的時候,就很容易做出長遠的正確的選擇。

我的衣櫃了有一些很精緻的價格不低的衣服,也有一些從前買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者地方穿的衣服;我的鞋櫃裡有幾雙,穿過幾次,樣子好看百搭,但是不夠舒適的鞋子。

從前收拾衣櫃和鞋櫃的時候,我對這些衣服和鞋子,總是拿出來看看、試試,反覆猶豫,最後又收好,束之高閣。畢竟他們價值不菲,又嶄新如故,毫無破損。

這才是斷舍離的真諦,可惜沒多少人懂

但是當我想明白一個問題以後,我對這樣的衣服和鞋子就會直接捨棄,不會再有絲毫的猶豫和心疼。

那就是關注自我的感受。這些東西留著,我基本不會再穿,它們會佔用我的空間,最主要的是它們在消耗我的精力。因為每一次,我收拾物品的時候,都要為它們糾結猶豫一次,還要想著怎麼安置它們,它們一次一次的消耗我的精力,卻無法給我帶來任何正面的收穫。這本身就是物品對自己的一種折磨和束縛。

這才是斷舍離的真諦,可惜沒多少人懂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裡說過:

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一個物品留下來,只能給你產生不斷的煩惱,佔用你的生活和精神空間,使你變得猶豫不決,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久而久之,也會影響人的處事方式。

推而廣之到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那些我們放不下的人,或者是一個已經疏遠的朋友,或者是一個已經走散的愛人,其實都已經無法給我們帶來正面的情緒和美好的未來了。

與其念念不忘,依依不捨,不斷地讓他們佔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不如一次捨棄,痛過之後,就會慢慢遺忘。只有真正做了割捨的東西,才能避免反反覆覆的折磨自己。

你永遠要記住,你做任何選擇和決定的核心是讓自己更開心,生活更舒適,而不是讓任何事物或者人去折磨你,消耗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