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怎麼理解?

最近發現大家特別喜歡看一些俗語的內容,這可能是這些俗語既簡單上口,又很有道理,所以深受大家喜歡。今天在很多朋友的安利下,又瞭解到一句俗語,即“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有些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有些人可能還不瞭解,那麼我們再來講一講。

“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講的是什麼?

其實把這句話歸為俗語,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是由現象歸納成的一句健康箴言。我們來一句一句的看,這句俗語的內涵。

不色者腎絕,絕這個字的意思是到極點的。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彷彿是在說,對美色不感興趣的人,腎臟已經不健康了。但在我看來,這樣理解有失偏頗。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臉部神情沒有生機的人,腎臟已經很不健康了。

色,並非美色,而應該是面部神情,應該是察言觀色中的解釋。腎臟作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出現問題,一個人勢必會變得了無生機,臉色暗淡沒有血色。

民間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怎麼理解?

不食者脾絕,也就是不想吃飯的人脾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狀態。脾臟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負責五穀精微的運化。假如一天到晚都不想吃飯,說明身體已經無法正常的運化五穀精微,脾臟已經很虛弱了。

不言者氣絕。氣血作為維持機體正常運轉的物質基礎,兩者互相推動,氣足則血足,血足則氣盛。氣不足,自然血不足,也就是氣血不足。而一個連話都不想說的人,體質已經虛弱到極點,這符合氣血不足的狀態。一個氣血不足的人,就是會感覺經常疲憊,氣短懶得說話。

其實這句俗語中的腎臟虛、脾虛和氣虛,並不是只有古人才有,當代人更甚。你想想,現在人的生活雖然說好了,但亞健康的情況比比皆是。接下來咱們來詳細講講這常見的“三虛”,以及調理方法。

“三虛”相關症狀以及調理方法

先來講腎臟方面的虛,中醫所指的是陰陽不足,虛分為兩種,分別是腎陰虛、腎陽虛。

腎陰虛的主要表現為:乏,比如兩腿無力、腰膝痠軟等,還有就是容易生氣,情緒會變得不受控制,以及還會出現頻繁耳鳴、失眠、潮熱、多汗。陰虛對映的是“熱”,有點類似上火的症狀。

腎陽虛則為“寒”,表現也有乏力,容易疲勞,另外還會有記憶力減退,嗜睡,關節痠痛,容易水腫,頭髮早白,面色黢黑或發白,女性容易長黃褐斑。

民間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怎麼理解?

針對這二者的調理,在於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熬夜、喝酒等,給腎臟一個自我調節的機會。另外再輔以飲食,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米、黑豆、黑蒜等。以及做好足部保暖,睡前經常泡腳和給足部做按摩,可以起到養腎之效。

再來說說脾虛。脾虛可以說比腎臟虛還常見,固有十人就九脾虛之說。脾虛的表現主要為體內溼氣重,舌頭胖大,牙齒兩邊有齒痕,舌苔厚重,有口氣,身體容易浮腫,消化不良,經常吃不下去飯,大便稀溏,身體乏力。

針對脾虛的調理,則主要在於食補,以及情志的調節。脾臟有運化五穀精微之效,食補的重點在於均衡,即日常要合理飲食,飲食要多樣化的搭配,可以適當的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藥、黃豆、芋頭、小米、圓白菜等。思慮傷脾,因此脾虛的人要著重調節情緒,不能過喜、過悲、過抑鬱、過度憂心等。另外,脾虛的人可以經常給自己捏一捏脊背,這是個很不錯的強脾之法。

民間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怎麼理解?

最後則是氣虛了。氣虛其實寬泛一點講就是氣血不足,主要表現為面色枯黃或發白,說話有氣無力,體乏感明顯,呼吸短促,一動就出汗、講話聲音小等。

針對氣虛的調理主要在於補氣,可以透過黃芪、茯苓等藥材泡水喝,加之以運動,慢慢的氣會變足。

總之,無論是哪種虛,都會對日常的身體狀態產生影響,不利於身體的長久健康。因此當有了跡象時,最好及時調理,以免身體虛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