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從虛到堵有六步

生病,從虛到堵有六步

疾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個過程。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身體虛、正氣不足是外邪侵入、誘發疾病的根本原因。隨後,身體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體內寒溼、瘀滯等,導致氣血氣機不能順暢流動,誘發五臟六腑病變。中醫臨床發現,疾病的發生大致分六步,如果能及時洞察,儘早按下暫停鍵,就可能將疾病截住並殲滅,減少給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從虛到寒。生活中,如果起居飲食不當,精神壓力過大,體力和腦力過度持久耗傷,營養不良或脾胃功能紊亂,或久病大病後失於調養,就會導致全身或某一臟腑功能衰退、能量不足的氣虛現象,表現為經常頭暈乏力、活動氣短、容易疲倦、容易出汗等。現代人經常熬夜、貪涼、飲冷,氣虛人群很多,他們多有陽虛症狀,比如怕冷、精神不振、慢性腹瀉,女性宮寒痛經、月經不調等。治療上,氣虛者宜補氣健脾,生活中要心態樂觀,勞逸結合,經常做做八段錦這類舒緩運動,食物可以多吃些牛肉、雞肉、山藥、南瓜等,常按揉、艾灸氣海穴(肚臍正下方1。5寸)、關元穴(肚臍下四橫指處)。也可用黃芪、人參泡水喝,症狀嚴重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調理。陽虛者要補腎溫陽,多曬太陽,保暖避寒,多吃羊肉、胡桃仁、韭菜、生薑等,睡前熱水泡腳,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右歸丸、桂附地黃丸調理。

從寒到溼。中醫認為,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體內水液缺失溫煦蒸騰氣化作用,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和正常排洩的汗液、尿液,影響水液執行代謝,水液停留則內生溼邪。從性質上看,溼邪重濁、黏膩阻滯,一旦被其纏上,不適症狀或疾病會纏綿難愈。體內溼重,常表現為周身困重、四肢痠痛並伴有肥胖、水腫等情況。從臨床來看,寒溼體質的人群, 易患慢性胃腸病、慢性腰腿痛、肥胖症、高脂血症等。調理和改善這種體質,運動必不可少,推薦快走、慢跑、球類運動、舞蹈等。另外,起居要儘量避開潮溼,比如別淋雨、衣服溼了及時換等。平時可多吃茯苓、薏米、鯉魚、扁豆、赤小豆、白蘿蔔等食物,也可將肉桂、砂仁、蔻仁等加入飲食中做成藥膳。有條件的情況下,艾灸腎俞(位於腰部,和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邊雙指寬處)、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等穴。

從溼到凝。《靈樞·百病始生》雲:“溼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意思是說,溼容易凝聚成痰,溼、痰都是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溼狀彌散,痰狀稠厚,凝滯於體內則氣血執行受阻,使得機體代謝和迴圈產生障礙,表現為頭昏胸悶、身重睏倦等症狀,容易誘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肺部腫瘤等疾病。改善和緩解體內凝滯狀態,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藥方劑二陳湯、半夏白朮天麻湯。

從凝到瘀。由於體內氣血凝滯,一旦在某個地方執行不暢或擁堵就會形成瘀血。這種情況主要表現以區域性疼痛為主,痛如針刺,痛處固定,同時伴有面色發暗、舌有瘀點瘀斑等症狀。有研究表明,大多數腫瘤患者的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黏度增高有利於腫瘤細胞著床。因此,如果日常有這個階段的症狀表現,一定要注意及時身體了。如果再進展,可能會釀成大病。瘀血體質的人群日常要保持精神舒暢,堅持運動,多吃生山楂、油菜、玫瑰花、桃仁、黑豆、黑木耳等食物,日常最好堅持飲用通脈花果茶(生山楂15克、玫瑰花10克、月季花10克、紅花5克),按揉或艾灸期門穴(胸部乳頭直下)、血海穴(將腿繃直,膝蓋內側凹陷處),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血府逐瘀湯。

從瘀到堵。經絡是溝通人體內外、上下,聯絡臟腑組織與氣血執行的一個獨特系統,具有執行氣血、溝通表裡、抵禦病邪、保護機體的功能。瘀血長期阻於經絡,就會使得氣血堵塞不通而造成積滯、擁堵。臨床表現有面板晦暗、肢體有瘀點瘀斑、口唇紫暗、眼眶發黑、急躁健忘、頭暈胸悶、肢體麻木等,是誘發大病的前兆。這種狀態一旦發生,說明身體狀態已經很差了,所以要想方設法預防其發生。除了定期體檢,建議40歲以上人群平時注意監測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等,及時治療基礎疾病。在此基礎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可服用人參三七散(西洋參粉3克、三七粉3克,每日沖服)作為日常調理。此外,在醫生指導下給身體“扶正祛邪”。扶正要根據機體氣血陰陽的虧虛進行相應的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調補方法,如服用黃芪、靈芝、刺五加、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六味地黃丸;祛邪要根據不同臨床表現,祛除體內多餘的痰溼、瘀血等病邪,除內服藥物,還包括針灸、食療、氣功、外治法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