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科普 | 秋冬進補5個“不”

“秋冬進補,來年打虎”,是傳統中醫倡導的養生觀念。意思是說,秋冬善於進補,可為來年的身體打下堅實基礎,遠離疾病。但臨床中發現,很多人對秋冬進補有認知誤區。那麼,秋冬如何進補才科學?

秋補是為身體“打底子”

小家科普 | 秋冬進補5個“不”

民間有“貼秋膘”一說,其實,這個習俗是有中醫養生道理的。夏季天氣炎熱、溼度大,人們胃口不好,很難接受滋膩味重的食物,且容易加重腸胃負擔。所以,天氣轉涼後,就會迎來一個進補的好時機和小高峰。

這是因為炎熱的夏季使身體消耗了很多津液,秋季時需要把大量的能量消耗補回來,以應對接下來的嚴寒。而且,秋季晝夜溫差變化比較大,稍有不注意就會引起感冒、咳嗽、發熱等常見疾病,一些舊疾還有可能復發,“多事之秋”也是因此而來。

從中醫四時養生的角度來看,秋冬季也是最適宜進補的時間段。這個時期氣溫較低,人們會減少劇烈運動,從而降低了對營養的消耗。另外,人的食慾旺盛,不僅食量增加,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因此,秋季要格外注意養生進補,提高機體免疫力,為身體打好底子。

科學進補掌握5點原則

小家科普 | 秋冬進補5個“不”

無病不補,實證勿補

雖說秋冬季節是身體積蓄和保養的好時機,但無病進補,會給腸胃造成負擔,損傷腸胃功能,適得其反。體質強健的人不需要進補,身體虛弱的人對症進補,才能起到補虛扶正、補益強身的作用。中醫強調進補的原則是“實證勿補,虛則補之”,非虛證患者是不需要進補的,虛證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和氣血兩虛等。因此,進補前需在醫生指導下辨別體質,明確是否需要。除此之外,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吃點食療方,比如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也可吃些生薑大棗牛肉湯,調整脾胃功能。

不要只挑貴重藥材進補

補品價格昂貴是因為產量少,不是越貴越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燕窩、魚翅等一些價格昂貴的傳統補品,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患有腎結石和高血壓等實證的老年人,服用人參會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其他意外。

不可過多補

藥物是有偏性的,服用過量則有害。臨床發現,過多服用人參可導致人參綜合徵,會出現身體不適、流鼻血、失眠等症狀;過量服用參茸類補藥,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等問題。

藥補不如食補

是藥三分毒,藥物再好也不能代替食物。中醫認為,食補可補精益氣。比如,體內有火熱的人,可多吃新鮮果蔬;愛出汗的人感到不適時,可藉助酸、辣等味道的食物促使身體發汗,以排出邪氣。另外,驅除身體邪氣,還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菠菜、葵菜、豬羊血等通利腸胃。

特殊人群不補

進補有明確的人群限制,孕婦、兒童、高血壓患者等不宜進補。孕婦濫用補品可殃及胎兒,甚至導致流產、早產,兒童濫補可造成性早熟。若有特殊需要,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文:胡隨瑜(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

編輯:李藝菲

瀟楓

稽核:葉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