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大美 · 點羽成仙,浮翠流丹

“有意蓮葉間,瞥然下高樹。擘破得全魚,一點翠光去。”讀了唐朝詩人楊巨源詠《翠鳥》,足可見翠鳥的靈動與美麗。翠鳥又叫翡翠。它全身翠藍色,腹面棕色,平時以直挺姿勢,棲息在水旁,很長時間一動不動,等待魚蝦遊過,每當看到魚蝦,立刻以迅速兇猛的姿勢,直撲水中,用嘴捕取。翠鳥的翠羽由於折光緣故,翠色慾滴、閃閃發光,翠鳥因此而得名,也正因這綺麗奪目的羽毛而美名遠播。因此早在戰國時期已有點翠裝飾,關於將翠鳥羽作為裝飾材料的早期確實可靠的文獻資料是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一文中“買櫝還珠”的記載:“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這其中的“輯以羽翠”即是指用羽為飾的“點翠”裝飾。

點翠工藝,是一項產生自漢代的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是將翠鳥羽毛使用傳統粘接劑定型成平片狀,再根據所需要的形狀裁切後粘接在所需裝飾的底託之上,經過訂翠、裁型、點鋪、壓合、整理幾個步驟後完成。翠羽在點鋪的時候要注重顏色搭配和形狀紋樣設計,有順鋪和幾何拼點兩種技法。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據揚之水先生對古代金銀首飾的梳理,雖然在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已用“翠”字描述首飾樣態,但畢竟缺少出土實物作為確證,故不論為點翠工藝。比較確定地將“結珠 鋪翠”作為一項首飾工藝,是在宋元時期,以南宋文獻記載和元末蘇州張士誠母曹氏墓出土的金梁冠為證。到明清時期,同金銀首飾相結合,“翠”字已有了明確的意義—點翠,並在清代成為金銀首飾的重要特色。

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由於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現代的手藝人們傳承古法用不同的素材製作出了更為精製的點翠首飾。現在已可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製作點翠首飾,工藝得以傳承,美麗從未改變。

中國有大美 · 點羽成仙,浮翠流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