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評 | 管窺2022版人身險負面清單:為短險長做和誤導營銷設紅燈

周評 | 管窺2022版人身險負面清單:為短險長做和誤導營銷設紅燈

對保險行業而言,人身險長在熱搜上。近日,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下發《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2022版)》,總計82條,較2021年新增9條。

我們上週剛說了人身險的信披新規,這周又碰上了人身險負面清單落地,人身險自帶話題光環,可見一斑。因為人身險既是險企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也是消費者最為在意的保障,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

負面清單,就是給險企的營銷行為設定紅綠燈。負面清單不會一蹴而就,但“把醜話說在前面”,給市場和企業以明確的預期,從而將心思更多用在產品創新上,而不是搞噱頭、打擦邊球。

對於快速發展甚至野蠻生長的人身險而言,監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短險長做

2022版負面清單最受關注的新增內容當屬“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條款中關於不保證續保的表述不符合監管規定,存在較為嚴重的誤導隱患”。

健康險短線長做,也算是潛規則了。短險長做,實際上就是一種套利行為,用匹配短期風險的保費,去對標長期風險,這勢必是不能支撐的。不保證續保,是短期健康險“便宜”的立險之本,因為它的保險責任準備金與財險看齊,費率遠遠小於長期險。短險長做,毫無疑問扭曲了風險定價水平。

過去幾年,短期健康險火爆,百萬醫療險和惠民保讓健康險更快地飛入尋常百姓家。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找到一款六邊形的產品談何容易。可以這麼說,長險透過拉長久期來稀釋風險,而以短期為特徵的健康險,這個平衡易於被道德風險和逆選擇所擊破。

低價、續保的“寬進”獲客策略,風險肯定會上升,在理賠端就不得不“嚴出”,一方面靠高免賠額對沖風險,一方面就要嚴格控制理賠,導致健康險成為資訊極不對稱的領域,什麼賠,什麼不賠,糾紛多來於此。這次負面清單條款裡增加了“健康保險產品等待期未以突出的方式讓消費者瞭解”及“醫療保險條款混淆‘惡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重度’概念等”,也是致力於廓清種種資訊迷霧。

營銷誤導

2021年以來躥紅的增額終身壽險,也不出意外因“人紅是非多”而被監管盯上。

此次負面清單,為其量身打造了兩條,分別是“增額終身壽險的保額遞增比例超過定價利率,存在嚴重誤導隱患”和“增額終身壽險的減保比例設計不合理、加保設計存在變相突破定價利率風險”兩項被納入負面清單。

增額終身壽險帶有分紅險的性質,對於面臨“資產慌”的投資者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偏保障的重疾險市場趨緩之際,在低利率時代不可避免到來之際,分紅險再度被看好,有望成為保險新的增長點。

但保險姓保,不可能與其他金融產品單獨拼收益率,否則就是以己之短搏人之所長。增額終身壽險的收益率不能超過3。5%,但有險企玩文字遊戲,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還利用資訊不對稱,給投保人以錯誤的感覺,以為收益率更高。

營銷誤導是保險的一個痼疾,也是久為消費者詬病的地方。各行各業都有營銷誤導,但隨著眼界漸開、技術進步和知識增長,這種貓膩越來越顯得低段位。但保險特別是健康險還是因為高高在上的專業門檻而使得營銷誤導有機可乘。

過去一年,營銷誤導是銀保監會整治的重點,諸如“首月0元”保費的誤導基本銷聲匿跡。但新產品的營銷誤導歷來是重災區,防微杜漸,早防要比晚防好。

要創新不要“偽創新”

雖然負面清單已累積到82條,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粗疏,即使是登記在冊的條款,也並不是嚴絲合縫的,如果有的險企想“鑽空子”,也並非不可能。

但靠“鑽空子”不能幫險企建立護城河。

人身險是個大市場,不僅指存量來說,也是就增量而言。雖然當下經濟暫時處於放緩階段,但對於人均GDP站上1萬美元的國人,理財和保險是財富增值保值的最大公約數。保險賣不動了,只是當下的供需結構之下,同質需求已經飽和,但有效需求仍得不到滿足,要麼消費慾望被壓制,要麼外流至海外市場。

過去是人海戰術,現在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創新是常態,而非應急之舉。新時代正在成長,保險觀念已經建立起來,但對保險的認知更加全面,對產品更加挑剔,如何迎合並提升他們的需求,是擺在每家險企面前的必答題。

對人身險的監管,是長期不懈,是重點抓手,險企對此應該心裡有數。與其絞盡腦汁在產品設計和營銷上痴迷於“偽創新”,不如按照國家戰略方向和監管劃定空間,創新產品,提升服務,增加供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