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紀念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

農曆三月六日,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紀念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

澄觀國師(737~838,一說738~839),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歲時,在本州寶林寺出家;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間,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後回本州,依開元寺曇一受南山律學;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學關河三論。代宗大曆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到錢塘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大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論。大曆十年(775年),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諸經疏。又謁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諮決南宗禪法,更從禪僧慧雲探習北宗禪理。澄觀一方面廣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各宗教義,一方面研究其他學問。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紀念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

大曆十一年(776年),歷遊五臺、峨嵋諸山,後回五臺,住大華嚴寺,行方等懺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舊疏文繁義約,發願撰寫新疏,從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到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歷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共二十卷,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此經疏,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義,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因此,澄觀遂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般若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至貞元十四年譯成,共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澄觀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紀念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

貞元十五年,德宗誕辰,澄觀國師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涼朕心”,賜號“清涼國師”。自那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崇重澄觀國師。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三月六日示寂,世壽一百零二(依《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五,古來佛教史家多取此說;《宋高僧傳》本傳則說於元和年中圓寂,年七十餘),後世尊其為華嚴宗四祖。澄觀國師曾立十願勉勵自己,世人稱為“清涼十願”: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性;四、性不染無礙之境;五、足不履僧寺之塵;六、脅不觸居士之榻;七、目不視非儀之彩;八、手不釋圓明之珠;九、舌不味過午之齋;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紀念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

澄觀國師著述宏富,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其著述現存者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大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三聖圓融觀門》一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五蘊觀》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華嚴經綱要》三卷,已佚者有《十二因緣觀》一卷等。此外,據說還有《法華經》《楞伽經》及《中觀論》等疏鈔,今皆不傳。澄觀國師弟子眾多,其中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印法印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繼承法統者為宗密,即華嚴宗五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