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 |「青能科技」獲千萬元級Pre-A輪融資,以諮詢+平臺化產品做...

作者 | 詠儀

編輯 | 蘇建勳

36氪獲悉,「青能科技」獲千萬元級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君盛資本。此前,青能科技曾獲得灃揚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青能科技成立於2020年,定位能源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為大型客戶提供高階諮詢及平臺化產品。創始人兼CEO葉名震曾就職於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IBM等機構,有近20年的IT從業經驗。

2020年9月,國家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的節奏逐步加快。當前,我國發電方式主要以火電、水電為主,全國碳排放有超過40%來自電力行業。因此,電力行業的能源結構轉型,是“雙碳”戰略的關鍵所在。

而減少碳排放,要從原來的火力發電轉向新能源,從發電、輸電、配電、售電再到用電都需要改革。這意味著電力行業需要構建一個巨大的新型電力系統,其背後也需要配套的數字化建設。

青能科技正是希望從諮詢服務切入,結合平臺化產品,為電力企業客戶提供資料相關的體系化服務。

回溯電力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從2000年開始,主流諮詢公司如IBM、埃森哲等已經幫助國內電力企業初步完成了資訊化階段。資訊化建設的特點,一般都是採用國外成熟的商業化資料庫、中介軟體平臺等,在其上進行二次開發,其銷售、研發、服務環節,都是較為獨立的。

葉名震對36氪表示,完成資訊化後,在雙碳的大背景下,我國接下來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更為複雜的系統工程。由於尚在早期,未來的數字化轉型註定需要不同的諮詢服務模式。並且,和消費網際網路的演變邏輯不同,完整的能源電力資料,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一定是主要掌握在國網、南網和五大發電集團等國企手中,以確保資料安全。

因此,要真正為這些企業級客戶提供服務並真正解決業務痛點,靠通用性軟體產品和工具類產品是行不通的。所以,青能科技從一開始就選擇做平臺化產品和定製化解決方案,從諮詢到後期產品都由自家團隊做持續交付。

“電力行業有明顯的地域化、行業化屬性。當前國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全開放的市場化電力交易機制。無論是頂層設計、實施路徑、業務場景和新技術應用、商業模式創新等環節,都需要端到端服務。”葉名震補充。

與國外相比,我國電力行業有其特殊之處。國外一般由行業協會主導建設,較早建立市場化機制;而我國以政府主導,以省級單位為實體,各省電力企業有較大差異。電力行業需要解決的能源和數字化轉型問題,比如新能源的消納、各市場交易機制建設、“源網荷儲”協同底層資料打通等等,背後都需要數字化新技術解決方案的支撐。

青能科技認為,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將經歷三個階段:資料貫通、資料運營和數字化驅動。當前,圍繞第一階段——資料貫通,青能科技已經規劃並正在研發相應產品體系,包括資料資產管理平臺、低程式碼開發平臺、資料庫底座管理平臺等。

36氪首發 |「青能科技」獲千萬元級Pre-A輪融資,以諮詢+平臺化產品做...

葉名震表示,在資料貫通階段,就電網公司而言最難的是各省、各部門的底層資料打通,對服務商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業務能力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安全性問題,電力系統的安全級別和軍工同屬於最高級別,企業應用系統按重要性等級實行了嚴格的分割槽隔離管理;再者是資料孤島問題,各省的電力公司自成生態,而一些電力企業的業務部門資料都各自分別管理,壁壘很高。

在具體落地時,青能科技會和客戶一起,透過諮詢的方式規劃數字化轉型路徑,並且和現有的數字化轉型專案結合——比如嵌入到企業的資料中臺、業務中臺和技術中臺中,將最核心的業務需求抽象成一個個產品模組,再進行實施和迭代。

以青能科技目前服務的某省級電網公司為例,在實施時,青能科技建立了一個“資料庫納管系統”,將業務部門異構的資料庫系統納管起來,統一各部門的資料標準和資料模型、資料庫運維管理和安全管理等,讓業務資料能跨部門流轉。此後,青能科技能夠基於資料中臺完成進一步的資料治理,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發展自身的產品體系。

成立至今,青能科技已經將業務拓展至3個省級電網公司和2個發電集團,正在服務包括國家電網、國家電投等企業,去年營收已達千萬元級,今年業務快速增長,預計營收5000萬元以上。

青能科技的“資料資產管理平臺”上,也已經開始沉澱多個數據治理產品化模組,如資料標準管理、資料模型管理、元資料管理、資料質量管理等等。這些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產品,日後能夠不斷迭代和複用,推動青能向產品化階段快速發展。

團隊方面,目前青能科技約有數十人,核心團隊來自IBM、SAP、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甲骨文、惠普等,平均從業時間在十五年以上。

對未來發展規劃,葉名震表示,青能科技將經歷專業化、產品化、產業化三個發展階段,當前公司還處於產品化階段的早期,一直到明年底,團隊的重點都會在產品化和創新專案落地上。以後,青能科技會圍繞資料服務的平臺化產品為核心,陸續推出相應資料產品,並加速建立產品生態,共同為客戶提供價值化服務。現在公司已經與資料治理、AI、雲服務等十多家科技廠商建立生態合作。

歡迎交流

歡迎關注36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