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 |「大禹智芯」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瞄準雲計算第三引擎...

作者:Aaron

編輯:Lina

36氪獲悉,雲計算第三引擎DPU生產廠商「大禹智芯」於近期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義創投和奇績創壇聯合投資。據瞭解,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DPU產品的研發、生產投入以及高階人才的引入。此外,「大禹智芯」在成立之初已獲得天使輪融資,由中科創星和惟一資本聯合投資。

「大禹智芯」是36氪持續關注的初創企業,公司成立於2020年6月,致力於用於雲計算第三引擎DPU產品的設計、研發與服務,透過自主研發先進工藝晶片、高效能IaaS元件、特定協議加速系統,助力企業使用者構建領先的IT基礎設施。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雲平臺的邊緣計算、流量編排與管控等場景,未來將進軍金融及AI+大資料等領域的發展。公司目前客戶主要為面向終端客戶的運營商以及流量管控裝置商等。

根據Gartner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了642億美元,同比增長40。7%。中國信通院資料表明,2019 年中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到 1334。5 億元,同比增長 38。6%,2015-2019 年均複合增速 37。1%,顯著超過全球雲計算增長水平。預計 2020-2023 年以 35。3%年均複合增速快速增長,到 2023 市場規模達到 2300 億元。

由於雲計算平臺分散式架構下流動資料越來越多,對於流動資料處理能力的提升成為了廣泛企業客戶的剛需。

尤其是當網路基礎速度不斷提升,超過25G以上時,傳統CPU伺服器已無法承擔呈指數級增長的網路資料處理。各大雲廠商都在迫切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並開始探索專注於資料處理的DPU(Data Processing Units),來降低其硬體投入成本和能耗成本。

當前,在雲計算領域,CPU除了要完成資料計算的工作,還需負責指令執行、操作控制、處理執行順序等處理複雜度高且“核心”的任務。GPU是一種專門在個人電腦、工作站、遊戲機和一些移動裝置上進行影象運算工作的處理器,此外還負責神經網路的訓練模型。而DPU是面向資料中心對資料所經歷的儲存、傳輸、計算的環節做有針對性的處理,以此來提升系統效率。它能夠完成效能敏感且通用的工作任務加速,它的出現將疏解CPU非“核心”功能。

早在2019年,英偉達就曾以超過70億美元的價格豪氣收購以色列晶片製造商Mellanox,並以BlueField系列產品切入了DPU賽道。此外英特爾、Marvell、博通等廠商也紛紛發力,不斷推出DPU相關產品,海外也湧現出了FUNGIBLE、PENSANDO等明星創業公司。

奇績創壇創業營合夥人曹勖文表示:“DPU是一個嶄新的賽道,隨著網路流量指數上漲,在任何有大量流量的地方DPU都會是個剛需,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國內也湧現出了包括大禹智芯在內的一批DPU玩家。大禹智芯CEO李爽告訴36氪,儘管行業內已誕生了兩個大量部署DPU產品的標杆案例,分別為AWS的Nitro以及阿里的X-Dragon MOC,但DPU產品至今商業化並不算成功,究其原因在於市面上的DPU產品功能覆蓋和場景覆蓋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客戶對於DPU產品快速使用的需求。因此,如何讓市場形成更多有效的DPU產品是推動商業化的關鍵。

李爽認為,大禹智芯與國內大部分DPU玩家不同的點在於:由於公司核心成員均擁有十年以上雲計算平臺設計、研發和運營的經驗,曾服務於百度、阿里、美團及英特爾、思科等公司,對於雲計算平臺的使用場景及基礎設施的搭建有著清晰的理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從DPU產品的應用場景出發,Top to Bottom地不斷定義業務邏輯和硬體引擎,打造更適合應用場景的DPU產品,減少產品迭代和資金時間的試錯成本。

大禹智芯目前已完成第一代產品的測試工作,正在批次生產過程中,產品預計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出貨。公司第一代產品主要應用於邊緣平臺,流量編排與管控等兩方面。公司已開始研發100G的產品,將面向更廣闊的雲計算場景。目前,大禹智芯團隊研發人員佔比超過90%,公司今年的生產目標為產品完全達到商業化能力。

當前,雖然有眾多巨頭進軍,但是DPU市場依舊處在早期階段。對於未來市場增速,李爽認為,

8-9年後,DPU將作為IT基礎設施中的主流方案。屆時,從雲計算公司開始,至大中型網際網路公司再到中小型企業客戶群體將會依次完成從CPU到DPU的雲計算引擎迭代更新。

華義創投執行董事劉國棟表示:“大禹智芯作為業界最懂業務場景的DPU創業公司,擁有很強的趨勢把握、產品定義、晶片和軟硬體系統研發能力,透過和下游客戶的密切合作,公司產品快速迭代,在資料中心、網路安全領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