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錢丨不做“韭零後”,重溫華爾街宗師霍華德·馬克斯的抄底大法

文丨王林

編輯丨黃繹達

去年以來,隨著股市進入結構性行情,炒股、基金話題不斷升溫,年輕人更成為了理財“主力軍”。據支付寶資料,2020年新增的基民中,有一半以上都是90後。

然而,盲目入場總逃不過“追漲殺跌”,一有行情就跑步入場,遇到回撤就倉皇出逃。最後,原本以為的額外收入,沒想到卻成為了最大的支出。。。

如何走出群體效應,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不妨重溫華爾街投資大師、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的抄底大法、週期理論和投資心理學。

01成為常青樹:把握市場的無效性

靠著成功預測2001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並精準抄底2008年的金融危機,馬克斯成為華爾街的“一代宗師”,他每年寫給客戶的投資備忘錄也是巴菲特的必讀作品。

截至今年一季度,馬克斯於1995年創立的橡樹資本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53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不良債務投資機構,平均佔據美國高收益債1/3的市場份額。在此基礎上,橡樹將投資領域擴大至私募股權、實物資產、股票之類的有價證券等等。

過去三十年裡,憑藉精湛的抄底技術,橡樹資本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了17%,而同期標普500的回報率約為10%。與眾多曇花一現的明星基金相比,橡樹資本可謂華爾街名副其實的“常青樹”。

01成為常青樹:把握市場的無效性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在相關法律健全、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可獲得的的資訊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資產價格當中,除非存在市場操縱。

而在馬克斯看來,有效市場理論並非金融市場的全部真相,主流市場的確變得愈發有效,但無效性永遠都在。

因為,人是理性感性的綜合體,大多數人都會受貪婪、恐懼、妒忌及其他破壞客觀性、導致重大失誤的情緒所驅動,所以人給出的市場價格不可能絕對公允,也就是不會一直有效或無效。

2008年,隨著雷曼兄弟轟然倒下,華爾街人心惶惶,甚至有人預測整個金融體系即將崩潰,資產拋售狂潮隨之而來。

但在雷曼兄弟破產後的三個月裡,橡樹資本逆市斥資60多億美元以低於實際面值約50%的價格收購了公用事業公司TXU等高槓杆公司的優先擔保債券。

最終,隨著經濟復甦的到來,接盤的大多數債券在幾個月內都按面值償付,橡樹取得了翻倍收益,成為此次金融危機中為數不多的大贏家。

而就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那幾年,高流動性、低利率的市場環境,導致資產價格居高不下,樂觀的預期更是強化了危機前的行情。

橡樹資本正是看到了其中的風險,透過收縮規模和防守策略,不僅極大程度的降低了危機帶來的損失,而且為之後的抄底,保留了足夠的“子彈”。

由此可見,傑出的投資者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正因為他們善於在有效市場中尋找無效性。

支撐馬克斯敢於逆市操作的核心邏輯則是他對市場有效性的參悟。

作為市場週期理論的堅定信奉者,馬克斯認為金融危機反映了市場無效性的一面,同時也是經濟週期底部狀態的表現。

所謂週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圍繞一箇中心點波動起伏的形態。而週期中的中心點,經常被人們看做合理且穩定的狀態,就像處於歷史均值的市盈率一樣。

週期的波動如鐘擺的左右搖晃,但不會脫離中軸,因此均值迴歸也是必然的。縱觀歷史,人類生活、社會發展也基本遵從這一規律。

但是每一次均值迴歸的速度、時間、力度都不盡相同。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

馬斯克將週期分為:經濟週期、政府調節逆週期、企業盈利週期、風險態度週期、信貸週期、不良債權週期、房地產週期、市場週期。而所有的週期之間又相互交叉影響,且非孤立執行。

週期有幾個重要的特徵:

1)不可避免;

2)週期的過程中,投資者會忘記過去發生了什麼;

3)週期有自我修正功能;

4)人性是觸發週期的一部分因素。

回顧歷史的長河,經濟是不斷髮展、企業盈利不斷增長、股市長期也是上漲的。但是這種上漲並非線性增長,而是波動式、螺旋上升的。這裡面有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人性。

馬斯克認為,

02 週期

。人是情緒性的,很難一直保持客觀,不會始終保持一致,也不會一直穩定不變,人經常是反覆無常的。

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為可能性做好準備,減少它們所帶來的痛苦。我們有信心把握住的概念有兩個:

法則一:多數事物都是週期性的。

法則二:當別人忘記法則一時,某些最大的盈虧機會就會到來。

如約翰·加爾佈雷斯所說“人的投資理財記憶時間極其短暫。”這讓市場參與者無法識別這些週期模式一再發生的特徵,因此週期是不可避免的。

投資人可以做哪些事情來提高投資的表現?霍華德認為,歸根結底就是兩件事:一是資產的選擇,二是週期中的定位。

02 週期

馬克斯在《週期》一書中大篇幅探討了心理學在投資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的感情和心理學因素就是衡量市場在週期中所處的位置的一個重要維度。特別是當市場走向極端,比起定量研究、估值等,投資中的心理因素更值得研究。

如前文所述,證券的價值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圍繞公允價值上下波動的一條曲線,並且是大幅波動。內在價值反映的是經濟基本面和公司表現的實際情況。

馬克斯提出,為什麼證券的價值會圍繞公允的水平而波動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情和心理學的因素,也就是投資人如何對具體的事件做出反映,實際股價=心理因素 x基本面。

雖然投資者都希望能夠賤買貴賣,但是在現實當中,投資群體卻經常貴買賤賣。

通常的情況是,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公司財報亮眼、股價不斷攀升,投資群體心態樂觀、自信、敢於“搏一把”,此時股價通常高於基本面,積極的心裡因素會不斷推高股價,直到難以為繼。

當經濟進入下行週期,上市公司業績慘淡、市值下跌,投資群體心態轉入悲觀,喪失了承擔風險的意願,迫不及待地割肉離場。

歷史上,1999~2000年間的美股科技股大牛市就是典型的例證。在納指瘋狂上漲的階段,貪婪成為市場的主旋律,樂觀情緒下,投資者們幾乎無視風險。

受微軟被判違反反壟斷法這一核心事件影響,疊加業績普遍不及預期,恐慌情緒開始蔓延,市場由此進入暴跌階段,在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間,納指下跌了68%。

再比如08年的金融危機,金融機構之所以過度放貸,還是因為預期過於樂觀,而忽視了風險。所以,過激情緒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會造成不明智的投資決策。

正如馬克斯所言,就心理學角度,中庸之道並不符合人性,因此多數投資者傾向追漲而非逢低買入。

上述群體特徵導致市場形成了一個圍繞公允價值的鐘擺運動,這意味著投資者必須足夠聰明,既要確定公允價值,又要判斷每一次情緒波動的幅度。

羊群效應無處不在,在投資領域也不例外,獨立思考更顯得彌足珍貴。馬斯克給出了抵禦不良心理因素影響的幾個建議:

1)堅信內在價值;

2)當價格偏離價值時,堅持做應該做的事;

3)足夠了解過去的週期,從而明白市場的過度行為都包含著大量風險;

4)在市場走向極端的過程中,要深刻理解心態的逐步變化;

5)切記當事物看起來“完美到難以置信”時,它們通常都不是真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