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第二石油消費大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如果戰爭時期石油運輸航線被切斷,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尋找石油的替代能源,比如乙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核能等,但是這些替代能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侷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到煤制油技術的出現,才尋找到最終答案。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為解決能源供應問題,我們做了很多嘗試,但都不完美

我國石油儲存長期供不應求,但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因此如果能夠將煤炭變成石油,將會是重大突破,徹底改變我國能源供應的局面。而最近,這項技術取得了成功。據媒體報道,近日,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首批調和柴油經化驗確認符合0號車用柴油國家標準,開始銷售出廠。這也標誌著國家能源集團煤直接液化柴油工藝最佳化專案取得階段性成功。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制油首批成品出廠銷售

長期以來,煤制油技術在部分人看來是“騙人的把戲”,就像“水變油”和“點石成金”一樣。但實際上,它確實是可行的,這是因為煤炭和石油之間存在“基因聯絡”,都是由碳、氫、氧等原子組成,只不過成分和比例不同,才出現固態和液態的區別。然而正是這種不同,才導致煤制油非常困難,比如氫元素,在煤炭中含量一般在5?右,而在石油中含量為11?14?而氧含量,無煙煤為3?褐煤為20?石油則為0。08?1。82?再比如氫碳比,典型煙煤的氫碳比為0。8左右,而原油的氫碳比為1。76左右,汽柴油的氫碳比為2左右。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炭和石油之間存在“基因聯絡”,但區別巨大

要將煤變成油,需要大量使用水進行置換,即先把煤的大分子裂解為較小的分子,然後在適當的溫度、壓力、溶劑和催化劑條件下,透過增加氫原子或減少碳原子的方法,來提高氫碳比,使其達到石油的水平,從而把固態的煤轉化為液態的油。就目前的技術手段來講,要實現煤變油主要有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技術路徑,直接液化是將煤在氫氣和催化劑作用下透過加氫裂化轉變為液體燃料的過程。而間接液化是將煤先氣化生產合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再經過費-託合成生產合成油的過程。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變油原理

而我國無論是直接液化,還是間接液化都取得了成功。比如國家能源集團是全球唯一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核心技術的公司,建設運營世界首套、全球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制油專案和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級煤間接制油專案,而且所產柴油質量優良,部分指標優於現行國家柴油標準要求。不過由於原料和工藝的不同,部分指標與以石油基油品為基礎制定的現行柴油國家標準存在差異,而這一次透過調和柴油的方式,徹底突破了其走向市場的最後障礙。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變成了油還不行,還必須十分接近柴油,才能銷售

當然,從技術角度來看,無論是直接液化,還是間接液化,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它們在轉化過程中都要大量使用到水,而我國煤炭資源和水資源的分佈剛好是錯位的,無論是南水北運,還是北煤南運,都會導致其製造成本大幅攀升。按照生產1噸油來算,煤制油需要消耗3到3。3噸煤和14到14。3噸水,而煉油廠只用消耗1。5噸原油和7。5噸水,所以這是煤制油麵臨的一大技術難題。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變油過程中要大量用水

另外,煤制油過程排放出大量煤渣等固體廢物和廢氣、廢水,都需要進行處理,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迴圈利用途徑,面臨的環保壓力很大。這也導致煤制油跟煉油廠相比,投資更高,比如青島煉化1000萬噸/年總投資為103億元,每年出成品油766萬噸,而神華一期320萬噸/年煤制油專案總投資為245億元。這一切都會提高煤制油的成本,導致成品油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會超過國際原油的價格,只有當原油價格不低於70美元/桶時,煤制油在價格上才有優勢。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變油成本較高,汙染也較大

不過,這一切都是相對和平時期而言的,如果在戰爭時期,就都不重要了,我們就是花上再高的成本,也要保證遼寧艦山東艦的運轉,也要保證坦克有油可以用,同時煤制油也可以保證社會基本的運轉不中斷,所以說煤制油技術的成功,保障了我國在戰爭時期的能源供應不被卡脖子,這才是它出現的最大意義。

煤變油成功了,首批成品出廠銷售,戰爭時期能源供應不怕卡脖子

煤變油至少保證了戰爭時期我們的航母不用燒豆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