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泛地談論內卷沒有意義

空泛地談論內卷沒有意義

劉波/文 一年多以來,“內卷”成為中國網路輿論場中最熱的詞彙之一。這個原本隱藏於學術界的詞語,被賦予了諸多新的意義,用來形容焦慮、惡性競爭、“雞娃”、996、人被物化等諸多現象。

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因傳統穩定社會中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世界觀被打破,人們被拋入無處不在的競爭關係,焦慮感的湧起是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西方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時代,該現象並不侷限於中國或東亞,與其說它是地域性的,不如說是時代性的。而且是否能用內卷這個詞來描述和定義這種現象,恐怕也值得商榷。

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最早用內卷(involution)來形容印尼農業發展中的現象,即農業的精密化和人力投入的增加並未帶來人均產出的增加,生活水平長期停滯。這固然是一個重要的發現,但這符合經濟學裡邊際收益遞減的普遍規律,並不是專屬於東亞農業社會的特徵。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也存在著人口增長導致貧困化加劇的情況,故此馬爾薩斯才提出了其陰沉的人口論。這種困境後來是隨著生產率的提升、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而得到解決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則經歷了一個類似的過程。也許正是因為內卷概念可以用邊際收益遞減來取代,而且不宜將其擴大化,用於解釋經濟之外的現象,所以提出該概念的格爾茨,並未將其深化為某種普遍性的理論。

而在中國網路輿論中,內卷被用於解釋林林總總的現象,這種空泛化的使用,其實混淆了不同性質的現象與問題,也導致一些屬於經濟生產、政治、社會主導意識方面的問題,被簡化為個體或組織的心態問題。這種模糊的使用方式,不僅無助於理解和改變現實,反而混淆了不同現象,容易演變為一種本質論和宿命論,除了加劇社會焦慮感即所謂的內卷之外,並無其他益處。

因此我們應當區分被貼上內卷標籤的不同現象,其實質是什麼。具體而言,有的內卷其實是邊際收益遞減效應的顯現。改革開放之處,當傳統的人為割裂市場、壓抑創造力的桎梏被打破之後,中國出現了一輪飛速增長,這其實是原有增長潛力的釋放。但在這一程序的能量逐漸耗盡後,靠發現新市場而賺快錢的模式已難以為繼,需要進入精耕細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階段。這時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就開始下降,但這其實是普遍的邊際收益遞減現象,不值得為此而哀嘆彷徨。

解決方案一是透過鼓勵創新來挖掘新的增長潛力,二是在社會意識上鼓勵人們放棄追求一炮而富的心態,透過謹慎細緻的努力來追求質的提升。企業在新常態下采取的一些不重短期績效而重長期發展潛力培育的努力,如企業文化建設等,不宜稱之為內卷而汙名化。

而另一種所謂的內卷現象,即人們爭奪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的現象,則主要是供給不足、體制內外資源分配不均、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原因導致的。主要解決方案是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增加社會服務供給;進一步改革政府職能,精兵簡政,打破體制身份與福利、待遇的掛鉤,代以普遍性的公平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提高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質量,實現普遍繁榮,以改變人們拼命擠進大城市爭搶優質資源的動力。

還有一種生活加給人們的重擔,是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導致的。亦即,在政府機關、國企等組織裡,過度奉行上下級之間指揮命令的行政邏輯,由上級拍腦袋決策,強調領導對組織的控制而非真實效率的發揮,上下級之間形成人身依附關係,這種現象也有向民營企業、大學等組織內蔓延的趨勢,造成這些組織內的弱勢群體的繁忙和彷徨。這主要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的遺毒,應當透過組織文化的改革來改變,應當賦予組織內的弱勢群體更大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形成上下級之間平等相待、互相監督的民主合作機制。

996等內卷現象的起因則是勞動者權益保護的不足,解決方法主要是落實勞動法並提升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還有一種所謂的內卷是一種只強調權力、物質收益和績效的成功觀籠罩在從學生到成年人的頭上,導致長期抑鬱焦慮等。其解決主要是依靠社會觀念的更新和文化演進,如讓官本位文化退出歷史舞臺等,當然更均衡的社會發展、貧富差距的縮小、各種行業的繁榮能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現實條件。

總之,所謂的內卷其實是由形形色色的情況組成的,其肇因不同、機理不同、解決方式也不同。用一個籠統的內卷概念來統攝這一切,既不符合清楚理解現實的智識要求,也會令人更加困惑和迷茫,形成越說內卷越在情緒上和行為上陷入無效內卷的惡性迴圈。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有時也是因為人們為避免觸及某些“敏感”話題而以內卷作為遁詞。因此暢所欲言的輿論環境、對現實的清晰認識和高質量的公共討論,才是這一問題的最終解藥。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