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從勝利走向勝利。

文| 華商韜略 劉震

經過近二十年的長跑,明月鏡片於今天正式上市。

一個有著7億近視人口的大國,終於跑出了一家能和外資正面對撞的上市公司。

掛牌首日,明月鏡片喜迎開門紅,全天高開高走,最終大幅收漲149。31%。

資本的青睞並非無緣無故,這背後,有著太多未被髮掘的價值。

【巨大的市場 弱小的企業】

近視,困擾著整個世界,中國尤甚。

全球有26億近視人口,其中7億在中國。

巨大的使用者基本盤、低齡化的趨勢,催生了一個龐大而快速增長的市場。

根據歐睿國際的預測資料,2021年,中國鏡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13。4億元,到2025年,這一資料預計將增長至448。7億元。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來源:歐睿國際

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

僅江蘇省丹陽市一地,就有1000多家鏡片企業,全球一半以上的鏡片生產企業聚集於此。

有巨大的市場和巨大的產能,唯獨沒有能打的企業。

按銷售額計,外資品牌吃掉了中國鏡片市場近六成的份額。

更令人唏噓的是,外資經常透過簡單粗暴的併購來擴大地盤,最積極的就是依視路,其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就一路攻城略地、瘋狂掃貨。以至於到今天,

本土頭部品牌中幾乎只剩下明月鏡片一家還在挺著。

根據歐睿國際的資料,按銷售量計,2020年明月鏡片在國內的市佔率達到10.7%,在中國鏡片品牌中排名第一。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來源:歐睿國際

外資外拓,內資內卷。

中國產業界最熟悉的戲碼同樣在鏡片行業重複著,2014年,價格戰開打。

人們總以為眼鏡業暴利,並將矛頭指向鏡片企業,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以博士眼鏡為例,去年公司的營收是6。56億,但房屋租賃費和員工薪酬加起來高達2。52億,佔收入比重的38。4%。換句話說,消費者支付的錢有近四成給了房東和員工,反觀博士眼鏡,利潤非常微薄,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淨利潤率僅為9。52%。最“冤”的是鏡片生產商,作為眼鏡的核心環節,鏡片並未得到應有的價值回饋。

更憋屈的一點在於,價格戰一開打,零售終端的房租、人工等剛性成本總是不自覺地向上遊鏡片生產商傳導,利潤空間本就有限的生產商自然無力承接這巨大的成本轉嫁,苦不堪言。

價格被壓低,很多鏡片生產商就會選擇透過偷工減料來減負,如此一來,不僅讓消費者白白蒙受損失,也直接傷害了中國鏡片企業的聲譽,從此陷入囚徒困境式的惡性迴圈。

繼續下去,路只會越走越窄。

第一個站出來說“不”的是明月鏡片,2019年,公司率先宣佈永久性退出價格戰。

多年以前,還是這家企業,在大多國內同行選擇背靠大樹乘涼的時候,多次婉拒外資丟擲的橄欖枝,創始人謝公晚給出的理由是:“中國鏡片企業還沒找到出路,賣掉太可惜了。”

下定決心,堅持下去,一切就成了。

2016年-2020年,明月鏡片銷量連續五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無可爭議的自主龍頭,而公司還在朝著更高的方向進擊。

登珠峰、潛深海、上太空,最近幾年,地理空間上的極限突破為明月鏡片的品質做了最有力的背書,也為公司擺脫價格戰、進行高階化突圍鋪平了道路。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謝公晚心嚮往之的出路終於找到了,看似容易,實則無比艱辛。

別看一枚小小的鏡片不起眼,技術壁壘卻出乎意料的高。從產業的內耗中抽身,意味著要奔向高附加值領域覓食,如果沒有長期的技術積累,根本做不到。

換句話說,

不是誰都有拒絕價格戰的資本。

【啃最硬的骨頭 贏關鍵的勝利】

你的來路決定了你的出路。

2002年,明月鏡片成立。當年國內眼鏡工業總產值為126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20%。

在一個高速發展的賣方市場,只要有量,就有錢賺,而且是快錢,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但謝公晚卻“不合群”地堅持追求質的提升。

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既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堅毅,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決心。通訊產業的任正非,面板產業的王東昇,醫藥領域的孫飄揚,還有鏡片產業的謝公晚,皆是如此。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覺醒的企業家,在外資商品橫行中國、“造不如買”的“拿來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他們主動放棄了賺快錢的機會,硬生生地趟出了一條獨立自主之路。

起步註定是艱難的。

製造高折射率鏡片的樹脂單體等原材料技術主要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為擺脫產業鏈殖民,明月鏡片於2006年和日本三井、韓國KOC合作,共同建立全球領先的鏡片原料研發生產中心。

解決對方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對方以為你做不到的事情,明月鏡片一次次用實力贏得外資企業的尊重。

到現在,雙方已經成為一個緊密聯合的共同體。日本三井的很多原材料必須放在明月鏡片的產線上測試,二者合作研發的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三井本部甚至都沒有。

地位是實力的象徵。

明月鏡片能得到如此待遇,究其本質還是自身實力已足夠硬。

過去多年,公司在技術沉澱上積累了厚厚的家底,不僅自主研發出1。71系列、PMC超亮、KR超韌、KR樹脂等鏡片材料,還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世界性難題——“折射率與阿貝數之困”。

折射率和阿貝數是鏡片的兩大核心引數,前者決定了鏡片的薄厚,後者左右了鏡片成像效果。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薄,阿貝數越高視物越清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折射率和阿貝數呈現出“蹺蹺板效應”,此起彼伏,不可兼得,直到明月鏡片1。71系列專利產品問世。

同為1。71高折射率鏡片,其他產品的阿貝數只有32或33,而明月鏡片可以做到37,直接秒掉對手。

明月鏡片不只和同行較勁,也愛和自己較勁。

對於品質要求,國家標準是不出現有害視覺的疵病即可,但明月必須零瑕疵;在度數準確性上,對於300度以下的鏡片,國家標準度數允差為12度,明月的要求是8度。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雄厚的技術、苛刻的要求,明月鏡片的產品力有了躍變式的進階,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作為後發工業化國家,中國消費者在過去幾十年建立了一個刻板的認知偏見:洋貨總比國貨強。

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即便國內產品的質量已經和進口產品拉到同一水平,依然難以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可,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國內生產者也賺不到更高的利潤,雙輸。

鏡片也沒能擺脫這一魔咒。

網易科技曾做過一個測評,將明月的1。71PMC超亮鏡片和德國進口鏡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種產品在透光性上平分秋色,而在其他各項指標上,明月鏡片均更優異。但很遺憾,進口產品的價格比明月鏡片高出了整整一千元。革除歷史遺留的弊病,必須對消費者再教育。

2019年,官宣退出價格戰的明月鏡片舉辦了一場題為“重構行業新動能”的戰略釋出會。以此為標誌,明月鏡片按下了品牌建設的加速鍵。

最具突破性和創新性的舉措當屬“萬店計劃”,此舉讓生產與消費直接見面,掃除了資訊壁壘。明月鏡片從幕後走到臺前,憑硬實力擴大品牌影響力,消費者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認知重塑,並且最終能買到更有價效比的產品,雙贏。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一個良性互動的正反饋機制讓明月鏡片的輻射範圍不斷向外發散,

到目前為止,中國大約有10萬家眼鏡店,其中每三家就有一家用的是明月鏡片。

在巨頭的夾縫中向外反攻,明月鏡片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已實屬不易,但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或許這只是個開始。

【乘上市之東風 再破發展之瓶頸】

12月16日上午,明月鏡片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獲得更強的公信力、更規範的治理結構、更高的公眾關注度,登陸資本市場,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轉折。不僅可以夯實產業地位、增強上下游話語權,對於品牌的建設與提升也有極大的正向拉動作用。

這並非虛言,資本的洞察力向來銳利且具有先見性,能得到資本認可的公司一般差不了,而外界也往往會給予先入為主的好感。

比如“A股常青樹”貴州茅臺。

憑藉過去十幾年在資本市場持續的超高光表現和如今驚人的市值體量,貴州茅臺徹底征服了1。9億A股投資者,而這一群體幾乎包含了中國所有的高淨值客戶。資本的力量讓貴州茅臺的高階白酒形象深入人心並不斷強化,對其打造中國白酒第一品牌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雖是無聲的曝光和宣傳,卻極具穿透力。

同樣的道理,亮相資本市場也將直接助攻明月鏡片的品牌力建設,但這還在其次,更大、更實際的好處在於擴大資本實力、破除發展瓶頸。

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後,不管是擴大再生產,還是新技術的研發,起點都是資本的投放,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普適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過去幾百年,時代主導權的變遷背後也都閃爍著資本的魅影。

17世紀,股票在荷蘭率先萌芽,這才有了後來的“海上馬車伕”。

18世紀,全球資本湧入英國,“日不落帝國”拔地而起。

1792年,梧桐樹下的一場聚會拉開了華爾街的序曲,隨後美國在資本的助力下興建了鐵路和運河,結束了內戰,工業全面騰飛。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道理是相通的。

於企業而言,如果僅依靠自我造血進行內生性增長,增速難免有限,甚至可能開倒車,而一旦有了外部資本的助力,滾動速度往往會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A股最典型的公司就是京東方。

早年其在日韓企業的打壓下一度連生存都成問題,上市後,先後在資本市場拿了上千億的資金。正是有了這些錢,京東方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持續進行產線的迭代升級,最終硬生生把領先幾個世代的三星、LG等韓企逼退,登頂世界龍頭,現在全球每四塊顯示屏就有一塊出自京東方之手。

明月鏡片也一樣,

此次IPO,資本實力的增強使得公司整體實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抬升。

總共募集資金5。68億元,毫無保留,全部用於專案建設,生產、研發、品牌均有佈局,其中重點傾向於生產力開拓。

新專案投產後,明月鏡片每年將新增1,650萬片的高階樹脂鏡片產能和850萬片的常規樹脂鏡片產能,產業規模在現有基礎上實現跳躍式上升。如果公司需要,今後還可以繼續從資本市場再融資,擴大產線,升級技術,但這依然不是最重要的。

更具想象空間的其實是資本所推動的外延式擴張。

外資鏡片企業之所以能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離不開資本運作的輔助,透過收購中國企業擴大盈利來源,然後再用新增的盈利繼續對外收購,由此形成一個自洽性的擴張機制和閉環。

反過來看,國內鏡片行業之所以長期困在低端製造的陷阱,本質上也是國內缺乏足夠的資本進行資源整合。

中國曾經是一個資本極度短缺的國度,二十多年前,阿里、騰訊這些企業起步的時候都還要引進國外原始資本,網易、新浪、搜狐等網際網路公司也不得不赴美上市。像這些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都得不到資本的澆灌,更別提鏡片產業了。

而現在,情況已截然不同,內地資本市場愈發國際化、市場化,融資手段豐富便捷,給想幹事、並且能成事的企業家提供了充分的支援。

作為明月鏡片的半個同行,愛爾眼科就是深度受益者。

2009年上市之初,愛爾眼科旗下只有20家醫院,而截止到2020年底,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645家,醫療機構遍佈全球。

透過併購基金和資本運作不斷對外擴張,在上市後的十一年時間裡,愛爾眼科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了約19倍和18倍,長時間保持高速增長,爆發力和耐力都有了。

愛爾眼科的成長路徑對於也想開拓終端的明月鏡片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同時也給後者的投資人帶來了極大的信心。

初上市時,愛爾眼科和如今的明月鏡片差不多,只有幾十億市值,而現在,已經成為一家市值超2,300億的巨頭。

鑑往知來,明月鏡片的前途同樣差不了,這是大環境使然。

【機遇和責任並肩 重新定義中國第一】

各方資訊均表明,明月鏡片已進入發展史上的“甜點時間”。

首先是政策高度重視。

據國家衛健委最新資料,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

青少年的健康狀況不僅牽動著每一個家庭的心,也關乎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國家最高領導人明確指示,視力問題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必須高度重視,不能任其發展。

而要解決視力問題,眼鏡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選擇。

作為實現眼鏡視光功能的核心部分,鏡片市場的盤子正在有序擴大,包括量和價兩個層面。

先看量。

隨著國人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消費觀念也在轉變,“一人多鏡”已逐漸成為普遍現象。另一方面,多樣性的視力矯正需求讓鏡片種類更加豐富,這些都給鏡片生產商帶來了新的產品增長點。

再看價。

認知度的提升不僅使消費者加大了對質量穩定性的要求,也讓消費關注度逐步從剛需性功能切換到增益性功能。歐睿國際在報告中指出,從搜尋指數和購買搜尋來看,近幾年國內消費者對防藍光的關注度明顯上升。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於消費者而言,功能性鏡片的增加意味著能得到更細緻、更全面的服務和幫助。而從供給端來看,進入“產品為王”的時代,像明月這種有著深厚的技術儲備,並在品質上打磨多年的企業,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鏡片市場的時代,然後站穩腳跟、穩紮穩打,時至今日,明月已經成為中國鏡片第一品牌,但這並非奮鬥之終點。接下來,明月鏡片將作為民族品牌的代表,繼續向上生長。

對此,

明月鏡片理應有足夠的信心,這份自信不只是對自己,也是對這個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經濟全面崛起,促使中國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投射到商業上即表現為國貨熱。

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華為能打硬仗,但卻並沒有注意到,

華為背後,各個領域的一眾中國品牌已經組團式出擊,並完成建制化突破。

鞋服行業不再是耐克、阿迪的“二人轉”,安踏、李寧等本土品牌已相繼進入舞臺中央;汽車產業也不再是德系、日系和美系的“三國殺”,長城、吉利等傳統燃油車勢力,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從前後兩面對向夾擊,外資品牌日漸式微;就連曾經“飽受歧視”的國產奶粉也完成了自我救贖,重新拿回中國市場的大半壁江山,領頭羊中國飛鶴也於去年完成對惠氏的反超。

國貨勢起,產品為王,時代的天平已經嚮明月鏡片傾斜。

內迴圈背景下,相信總有一天,明月鏡片會徹底比肩、甚至超過外資,那屆時公司的任務和使命就完成了嗎?

當然沒有。

商業價值之上還有社會價值,經濟活動之餘還有社會責任。

以鏡片行業為例,生產者要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主動研發切實有利於消費者視覺健康的產品,而不是為了商業而商業,為了生產而生產。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要做中國第一,這個“第一”,不僅僅是財務報表或者統計數字上的第一,最懂中國消費者並且願意為消費者服務的企業,才是真正的中國第一,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民族品牌。

令人欣慰的是,明月鏡片的管理層也有這樣的站位。

為幫助消費者認識和挑選好的產品,明月積極推動渠道夥伴一起參與鏡片科普活動,並在2018年公佈了首個鏡片白皮書,明確以“材料、膜層、實用功能、視覺效果”作為好鏡片4大標準。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為研發生產更符合國人眼球結構和用眼習慣的產品,明月與全球知名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合作建立行業首個院士工作站、眼鏡光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終結外資寡佔中國眼鏡的時代後,它再次衝鋒了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前進的道路從來沒有終點,只有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立二十週年前夕,明月鏡片完成上市這一壯舉,這是對過去最好的總結和回饋。跨入資本市場意味著新創業的開始,惟願公司還能給國人帶來更多的驚喜,期待一輪明月照大江。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