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南北“分化”現象需足夠時間尺度更客觀多維多層次角度看待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3期)線上舉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中心主任史育龍認為,南北分化在多層次不同尺度上是存在的,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地區與地區間多層次不同方面的輪動,或許這種輪動是有規律性的。糾其原因,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同地區選擇發展路徑或者是應變和求變的進取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全國的相對位置。

史育龍表示,在宏觀尺度上,現階段在全國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從2013年一季度開始,我國南方省份的總體增長速度開始超過了北方,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呈現出增長速度上南方省份快,北方省份慢,相應在全國經濟總量格局中南方份額上升,北方份額下降的“分化”格局。

直觀上看,從2012年北方佔42。8%,2018年下降到38。5%,到去年進一步下降到35。5%的比例,大體上八年時間北方份額下降了7。3個百分點,每年接近一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宏觀尺度上的差別如果是以省份為單元或者以省內為單元進一步做分析,會看到也有一些例外,這種分化是多層次的,在大的區域板塊中,比如以前的東中西和東北板塊之間有分化,板塊內部也有分化,同樣一個省份中不同的城市和地區之間同樣是有分化的。因此,不是所有發展的速度,南方省份都充滿活力,也不是北方地區在過去都面臨著活力不足或者速度下來了,所以對這個問題在不同尺度上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如何看待南北出現“分化”這種現象。史育龍分析稱,在過去四十年中,以南北方來劃分或者以東中西劃分,或者東中西東北來劃分,分化快與慢發生了多輪輪動,不是說南方一直快,北方一直慢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互相間像馬拉松賽跑過程中,開始、中間段和最後段會有一些不同的領跑的差距。比如,北方內蒙古曾經在新世紀初連續多年在全國領跑一些過程。因此,現在慢了的部分是由於在這個轉型關鍵節點上沒有很好的抓住機遇,以至於出現了後進的局面,未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以後可能會重新趕上,用“分化”能夠更準確地體現在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所選擇的不同發展路徑的一些差異性表現。

史育龍表示,看待南北分化現象,一是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尺度,二是要有更加客觀、多維、多層次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關於南北分化現象的成因,基本上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四十年的發展變化帶來的。此前歷史上積累的一些東西,除了受到自然地理條件影響比較大的農業,“一產”在南北方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一產”之外,在改革開放之前,比如當年的“156項工程”“三線建設”等這些經濟建設成就,對於現在的區域格局的影響已經比較有限。因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目前所關注到的區域發展差距,無論是之前強調比較多的東中西差距,還是今天所關注的南北之間差距或者分化,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在整個經濟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持續增強過程中出現的,所以從改革的力度和開放的程度上來探尋成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得出解釋。

從區位條件到人居環境,從資源稟賦到產業結構,從營商環境到思想的各方面差異,這些都體現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擴大程序中,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個背景下,不同地區適變、應變和求變能力的一種差異性反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