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文丨巨潮商業評論,作者丨楊旭然,編輯丨王方玉

過去兩年時間裡,立訊精密(SZ:002475)股價累計漲幅超過了530%,截至2021年1月初市值接近4000億元,是中國資本市場表現最優異的上市公司之一。

但外界對於立訊精密的大部分認知,還停留在“廠妹變成董事長”這樣的噱頭裡。

一項系統、科學、複雜的創業與企業管理工程,被輿論渲染成“野史”式的財富爆發傳奇。

對於王來春本人,對於立訊精密這家公司的價值體現來說,都有失公允。

“廠妹”只是立訊精密故事裡開篇的開篇:王來春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就坐到了鴻海精密在大陸員工中最高的職位上。

由於她本人的低調,其中的絕大多數細節並不為外人所知,但我們可以從鴻海企業本身的特點,和電子代工業的特點中,窺得她在這段經歷中的幾個要點:

1.

王來春極有可能是因為對生產細節的掌控力,而獲得了郭臺銘的認可

,這就像一個小兵要成長為將軍,首先應該體現出來的並非是戰略能力,而是足夠勇猛,才能被賞識;

2。1988年之後的十年,是大陸第一波電子產品大爆發的年代,也是鴻海精密在大陸大規模擴張的年代,這一時期企業發展的核心是組織的擴張。

王來春登頂大陸員工權力頂端的前提,必然需要一整套招人、搭建新廠、設目標、系統性管理生產的能力

3。管技術+管人之外,王來春作為大陸員工第一人,需要與大量來自臺灣的管理層對接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會積累到豐富的代工業管理經驗。不同於第二點,

這是一種更科學、更適合大企業的管理經驗

依託於這些能力,王來春選擇在32歲時自立門戶,下車伊始就丟擲了大手筆:收購香港立訊獲得外商資質,表現出了不一般的眼界和前瞻性。

併購女王

從早期收購香港立訊,到最近收購緯創在中國的iPhone代工廠,立訊精密每次擴張、切入新市場、新產品,大多從收購業內成熟產能開始。

2010年上市之初,立訊精密(SZ:002475)營業收入剛過10億元,但從上市的第一年開始,其營業收入就處在高速增長的狀態中,同比2009年增加了72。83%。

除了承接富士康、正崴集團(郭臺銘弟弟郭臺強的企業)部分業務外包之外,當時立訊精密的主要客戶為聯想、同方、方正等電腦廠商,影響立訊業績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國際PC產業的變化。

2010年是PC大年。機構Gartner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PC出貨量達到3。678億臺,較2009年的3。083億臺增長了19。2%。

同一年的6月8日,喬布斯釋出了蘋果第四代手機iPhone 4。

如果說前幾部iPhone更像是智慧手機的濫觴,2010年,一二線城市大街小巷的iPhone 4成為街機,智慧手機時代正式到來。到2013年4G牌照發放,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始了。

王來春對此早有判斷。在上市當年,立訊內部就已經看到,世界電子資訊產業正在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新產品的帶動下高速發展,並且“蘋果公司正是其中傑出的企業代表”(語出2010年立訊精密年報)。

2010-2013年,立訊精密業務繼續快速增長,並在這期間將擴充套件的重點,轉向智慧移動終端市場——也就是平板與智慧手機相關的業務。

2011年,立訊收購了崑山聯滔,成功切入了蘋果供應鏈,最初獲得的是一部分ipad平板電腦的連線線業務。

2012年,透過對珠海雙贏公司的收購,立訊滲透進了手機FPC(柔性電路板)方面的業務,當時正趕上山寨機的爆發期,立訊憑此深度參與到了早期的手機產業鏈中。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資本市場對立訊精密的態度相對冷淡。雖然立訊在2010-2012年的營業收入增長了72。83%、152。89%,但

上市之後的累計85.71%的漲幅,並沒有完全反映出企業的高增長。

這與PC市場在當時被廣泛看衰不無關係。剛剛開始進入平板電腦與手機市場的立訊精密,相比其他競對也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2013年9月份,立訊精密負責的iPhone和iPad資料線業務開始量產,產能為10萬根/天。雖然只是蘋果產業鏈中很小的一部分,但

透過這次量產,立訊正式參與到了蘋果最重要產品——iPhone的生產之中,這是其此後多年市值快速提升的起點。

上市初期的幾次外延式擴張之後,公司一度因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的增加導致毛利、淨利潤雙雙下降。但一段時間之後,不僅新業務開始推進,傳統的非電腦聯結器業務,也開始大幅度增加,收入佔比從21%提升至33%。

立訊在此前期待的,包括進入到手機、平板電腦等智慧硬體業務、與蘋果公司展開更直接的合作,都已經達成。

"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功,一方面源於長期與郭臺銘、郭臺強兄弟的合作,立訊精密積累了足夠豐富的代工經驗;

另一方面,如文章開篇所說,王來春在富士康工作多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與管理經驗,這些能力讓她從一個廠妹蛻變為企業家。在上市前後,立訊精密的多次收購中,她都能將這些能力輸出到被收購的企業之中。

甚至可以說,

立訊精密是所有代工企業中,將收購整合策略運用最為良好的,從最早收購香港立訊開始,其每次擴張、切入新市場、新產品,大多是收購開始。

良品率帶來利潤率

很多人的印象裡,代工廠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但王來春卻最捨得在技術上做投入,立訊精密的研發投入每年都在大幅提高。

良品率一直是電子產品製造方面的老大難問題,

即便是行業內最成功的企業富士康,在這方面也很難省心。

2013年,蘋果就曾因為iPhone 5的良品率不足問題,出現了傳說中的“500萬臺手機返工”問題,據稱每臺返工僅人工費用就需要200元。

整體上看,在2013年之前,富士康的iPhone代工良品率也只有70%。很多人也都記得,當年iPhone5鬧得很厲害的手機掉漆問題。

如果客戶送來的是一些設計理念比較新銳、需要更多溝通、磨合才能做好的機型,適配良品率的問題就會更加嚴峻。

行業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與羅永浩在錘子科技第一款手機Smartisan T1上的合作。這款手機設計特殊,工序複雜,富士康需要在焊接環節為其適配3臺專屬機器,這個環節讓整個製造過程的良品率大大減少。

而良

品率一旦下降,對於原本利潤就像“刀鋒一樣薄”的代工企業來說,就是雪上加霜的打擊,

每個問題產品的廢料成本、返工費用之高,可能會超過幾十上百件代工品的利潤。

整個企業的層面來看,

良品率低,會直接導致企業各類盈利資料的低下,進而影響到企業業績和股價表現。

從生產線中走出來的王來春,對於良品率之於企業的重要程度,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一直在尋求用自動化、半自動化製程,來減少對人員操作的依賴,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產的良品率。

與自動化生產同樣重要的是,企業想要獲得更好產出效果,就必須

在日積月累的生產環節中,不斷積累經驗,對產線上的各個環節,做各種細緻入微的調整與最佳化,這些動作很多甚至都無法透過文字向外界去傳達。

各類報告中,這些精細化的細節,往往會被表述為諸如“透過多年的摸索和沉澱,具備了較強的精細生產工藝能力,有力地提升了公司在行業中的製造競爭力和領先地位”(語出立訊精密2013年年報)。看似簡單平淡,實則需要數十年的積累,屬於代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方面,相比其他沒有在生產線工作過的企業家,王來春要敏銳得多。

她更能憑藉經驗與直覺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這最終給立訊帶來了超越對手的精細化生產能力和利潤水平。

2011-2015年之間,立訊精密的毛利率一直在20%以上,淨利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20年三季報毛利率也有19.80%,屬行業內頂尖水平。

相比之下,鴻海精密2020年半年報毛利率僅5。91%,另一家iPhone代工廠和碩,2020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僅為3。65%。

除了代工品類的不同,立訊精密的高毛利也來源於高研發投入。僅在2014年一年,王來春就投入了超過4億元的研發投入,這些錢被用來對產品線進行設計驗證,工藝、自動化的研究。

很多人的印象裡,代工廠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但王來春卻最捨得在技術上做投入。不僅是2014年,在此前、此後的多年,立訊精密的研發投入一直非常高。

"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隨著智慧手機的興起,蓬勃了多年的PC市場陷入衰落,立訊精密傳統的電腦聯結器業務佔總收入的比重迅速下滑,手機、平板電腦、各類消費電子產品的營收佔比快速上量,2014年實現反超。

這一年,如願進入蘋果產業鏈的立訊精密,成為了iPhone/iPad的Lightning介面的核心供應商。隨之而來的,就是收入利潤的快速上漲。其2014年年度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109。64%,達到6。02億元。

2015年,立訊的通訊互聯和精密元件產品營收同比增長67。31%、消費電子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6。56%,仍在快速上漲。

同年,立訊精密成為了蘋果手錶iWatch無線充電模組的獨家供應商,在蘋果供應商體系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PC向移動網際網路、消費電子轉型的過程中,很多代工企業都衰落了。但立訊精密抓住了幾次收購所帶來的機會,業績快速提升,股價也隨之大漲。2013-2015年三年的時間裡,其市值累計翻了三倍。

"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立訊精密股價表現(2013年-2015年)

大客戶風險還是大客戶機遇?

扶持多個有能力的代工企業,對庫克來說是供應鏈管理的剛需。

2016年,熟稔收購與整合的王來春,收購了臺灣美律的子公司蘇州美特51%的股權,進入到聲學領域,在此之前,國內這塊市場主要由歌爾股份(SZ:002241)、瑞聲科技(HK:02018)等企業所把持。

透過對這家企業的收購與改造,立訊抓住了TWS耳機市場爆發的機遇。

為蘋果公司代工AirPods,讓王來春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關於這次TWS耳機的代工,網路上已經有非常多的內容流傳,在此就不再贅述。這款產品給立訊帶來了扣非淨利潤連續三年34。06%、77。67%、73。69%的大幅增長,

立訊精密憑此市值大漲,超過3000億,正式進入兩市科技企業的第一梯隊。

"廠妹"故事,遠不是立訊精密的全部

立訊精密股價表現(2016年1月-2021年1月)

立訊精密在財務上體現出了對蘋果的依賴。2015年開始,其第一大客戶(雖然年報中沒有寫明是誰)所佔營收的比重不斷增加,2018年中報達到44。85%,2019年年報提升至55。43%。

看到這樣的數字,很多投資者都在擔心,第一大客戶已經佔到立訊精密營業收入太高的比重,是否會出現單一大客戶的風險?

第一大客戶依賴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如果是像蘋果這樣的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企業作為大客戶,就不僅是“與蘋果做生意”這麼簡單了:與蘋果的深度合作

意味著立訊有能力滿足行業內最苛刻、規模最大的代工需求。

如果蘋果出現了所謂“大客戶風險”,市場上必然會有大量企業瓜分蘋果在立訊這裡空出來的產能。

高技術含量、高良品率的代工能力,絕不是某一家企業的附庸,而是所有消費電子企業都需要的稀缺資源。

另外,蘋果這個第一大客戶的潛力仍然有待挖掘,值得密切關注。

富士康一直是蘋果最大的代工廠。財報資料顯示,富士康2019年的營收達到1。24萬億元,其中為蘋果代工的收入佔比按照大約40%計算,

富士康一年要從蘋果公司獲得5000億元左右的營業收入。

這些才是蘋果這個大客戶的“基本盤”,其中包括了規模最大的iPhone手機組裝業務。相比之下,立訊正在操作的包括連線線、iWatch、AirPods在內的一些代工業務,都是手機主體之外的配件。

立訊精密2019年的總收入625。2億元,其中55。43%為蘋果業務,

蘋果業務貢獻的年收入是346.55億元,相比富士康5000億元級的收入,只能說還是“邊角料”。

如今的立訊已經是大陸第一大代工企業,並且透過AirPods的代工,已經與蘋果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

站在蘋果的角度,將所有iPhone手機絕大部分都交給富士康來代工,顯然不利於對生產端的“制衡”。

扶持多個有能力的代工企業,對庫克來說是供應鏈管理的剛需。

因此在立訊達到蘋果工藝要求的基礎上,iPhone訂單的傾斜將是大機率事件。

王來春已經在行動。2020年7月,立訊以3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緯創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和瑋新資通(崑山)有限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了iPhone的生產資質。有業內人士爆料,蘋果對於此次時候給予了大力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

上市公司立訊精密在這次收購中的出資為6億元,對目標公司不構成控股。

而被收購方緯創拿到33億之後,

直接拿出30億元,以53.2元/股的成本,在二級市場直接買入了立訊精密的股票。

同時,另外一傢俱備iPhone代工資質的企業臺灣和碩也以同樣的價格,買入了價值6億元立訊精密的股票。

同行的肯定與入股,讓立訊成功切入iPhone生產的確定性,看起來更大了一些。

寫在最後

從電腦聯結器的代工生產,到蘋果電腦、手機的聯結器、充電線,對於立訊精密來說是第一次突破,立訊成功從PC時代突破到了消費電子時代,站穩腳跟;

從充電線到AirPods耳機,是立訊精密的第二次突破。立訊不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工匠”,更像是一家成熟的技術型代工企業,能夠幫蘋果公司解決新品研發、良品率的大問題;

從AirPods到iPhone,將是立訊精密所面臨的第三次突破,這也將是整個公司歷史上、王立春創業歷程中最大的一次飛躍。

而未來切入iPhone代工的頭等大事一旦確定,千億級的訂單將讓企業發生質變,立訊精密的價值必然將會被市場所重估。

注:文中K線、上市公司財務資料均來自於東方財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