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大宗交易增多 機構搶籌藏玄機

臨近年末,

大宗交易

市場活躍度顯著提高。11月以來有超過8000筆大宗交易成交,且多為折價交易。材料化工、

有色金屬

、電氣裝置、軟體與服務、醫藥等行業股票被機構買入較多。業內人士認為,機構專用席位頻繁現身買方的大宗交易,或意味著機構正在“搶籌”。若同時具備“大額”“溢價”等條件,則可能意味著機構投資者看好相關行業或公司的投資價值。

大宗交易明顯增多

資料顯示,截至12月24日,12月以來A股市場有3822筆大宗交易,合計成交58。08億股,合計成交金額達到859。56億元。

大宗交易的顯著放量從11月就已開始,11月共有4237筆大宗交易成交,合計成交54。27億股,合計成交金額為942。39億元。

對比來看,10月大宗交易成交金額僅396。76億元。今年前10月,僅9月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突破700億元。

11月以來,單次成交達到1000萬股或以上的大宗交易共有201筆。其中,有12筆大宗交易單次成交達到5000萬股,12月7日

金地集團

的一筆大宗交易成交數量高達13553。39萬股;從成交額來看,單次成交額達到1億元的有230筆,其中5筆大宗交易單次成交額超過10億元。

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逾3。2萬筆大宗交易,合計成交473。46億股,合計成交金額已達到7823。99億元,成交金額已超過2020年全年的6986。24億元。

機構搶籌方向清晰

資料顯示,11月以來,機構專用席位共計出現在1421筆大宗交易的買方席位,合計成交15。97億股,合計成交金額為437。49億元,上述1421筆大宗交易的平均折價率為5。62%;與此同時,11月以來,機構專用席位共計出現在616筆大宗交易的賣方席位,合計成交16。05億股,合計成交金額為232。81億元,平均折價率為2。06%。

業內人士認為,機構專用席位頻繁現身買方的大宗交易,顯示機構正在“搶籌”的跡象明顯。投資者可密切關注,若相關大宗交易同時具備“大額”“溢價”等條件,機構投資者對相關行業或

公司投資

價值看好的機率較高。

從上述1421筆機構現身買方席位的大宗交易所屬行業來看,材料化工、

有色金屬

、電氣裝置、軟體與服務、醫藥等是機構買入較多的行業。其中,材料化工、

有色金屬

、建築材料等方向多次出現高溢價率的大宗交易,

遠興能源

贛鋒鋰業

榮盛石化

恩捷股份

北新建材

東方雨虹

等股票成為機構溢價買入的物件。

從單筆成交額較大的交易來看,

食品飲料

銀行

等板塊的股票獲機構大舉買入。例如,

洋河股份

11月22日發生一筆大宗交易,成交價格為172元,成交680萬股,成交金額11。70億元,買方為機構專用席位,賣方營業部為

華泰證券

南京清涼門大街

證券

營業部。除了11月22日外,

洋河股份

11月也多次出現機構買入的大額大宗交易。

興業銀行

牧原股份

等,近期也均出現了機構大額買入的多筆大宗交易,不過折價交易顯著。

折價交易吸引力強

大宗交易定價靈活、對場內交易價格影響小,交易成本低,適合大規模股份集中轉讓。對於“搶籌”的機構來說,折價買入更是可以提供安全墊,不失為一種建倉的優質模式。對於資金量較大的機構,從二級市場直接買入,可能會存在抬高股價的情況,並增加成本,大宗交易更為“隱蔽”。

從當前交易的情況來看,對於享受質地優良的個股折價大宗交易的機會,機構整體參與熱情較高。11月以來的8059筆大宗交易中,1367筆大宗交易為溢價或者平價成交,其餘均為折價交易。整體來看,平均折價率(相對於當日收盤價)為6。63%,較2021年年初徘徊在5%左右的平均折價率有明顯擴大趨勢。

不過,業內人士提示,大宗交易並不能被完全視為市場的風向標。大宗交易背後門道較多,可能涉及到“

大小非

”借道減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情況,需要格外謹慎。該業內人士介紹,當有大

股東

出現了強烈的減持需求,但又不希望股價短期暴跌,就會尋找一些機構作為交易對手方,透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大股東將減持對股價的壓力轉移到了機構身上。

(文章來源:中國

證券

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