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擁抱“養成”到頂流翻車:選秀變了,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胡琛

編者按:7月22日,時代財經迎來了5週年。從“呱呱墜地”到躋身主流財經媒體陣營,時代財經用5年的時間詮釋了“向上的力量”。過去5年,經濟領域新動能加快成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品牌集中湧現。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我們見證著變化,也主導著變化,正是這一股股“向上的力量”成就了更多的美好。值此5週年之際,時代財經推出“向上的力量”專題策劃,從微觀視角呈現各行各業的發展之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6年7月,吳亦凡主演的電影《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上映,片中對愛情真誠執著的他,正享受著歸國發展以來最好的時光。

在當時的一檔談話節目中,留著寸頭的吳亦凡,一邊回顧在國外打工的辛酸史,一邊透過鏡頭向外表示:我不是偶像,我是吳亦凡。

5年後,吳亦凡的偶像人設意外崩塌,曾經那些將他捧上“頂流”的商業品牌,也迅速將他拋棄。一夜“塌房”,偶像吳亦凡終於被撕掉偶像標籤,重回吳亦凡,回到他曾經想要的那個普通人身份。

但短短5年,吳亦凡以偶像之名,已經在影視歌、綜藝、時尚等領域賺得盆滿缽滿。他與鹿晗、黃子韜、張藝興等“歸國四子”一起,更是一舉將國內娛樂產業帶入了“流量偶像”的時代。

特別是2018年,參照韓國“PRODUCE 101”選秀模式,騰訊影片與愛奇藝分別上線的《創造營101》和《偶像練習生》風靡“出圈“,國內的偶像產業也開始形成一條從造星、粉絲打投,到商業變現的成熟鏈條。

來自文化產業諮詢機構藝恩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產業總規模或超1300億元,其中影視、綜藝、廣告代言、明星周邊衍生品等外衍產業規模達到855億元。

而伴隨著蔡徐坤、孟美岐、範丞丞、楊超越等新一代流量偶像在選秀綜藝中湧現,各家粉絲組成的“飯圈”也逐漸走向癲狂。直到近期,由中央網信辦啟動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才讓各種飯圈的野性亂像,有了重歸理性的曙光。

7月下旬,時代財經與狂熱選秀愛好者聊了聊國內選秀經濟,並覆盤了選秀經濟從興起,到癲狂,並最終觸碰監管紅線的5年。

選秀節目:拋棄“草根”,擁抱“養成”

1984年,央視創辦了《第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這是首個電視聲樂權威賽事,也是一場國家級的選秀比賽。韋唯、毛阿敏、蔡國慶、滿文軍,都曾是這一舞臺上的選手。

但最被國人認可的選秀明星,似乎並不是從北京央視演播廳走出來的實力唱將,而是在湖南長沙發跡、從成千上萬名女生中選拔而出、當年只有21歲的本科大三學生——李宇春。

根據收視率調查機構央視索福瑞的資料,2005年《超級女聲》總決賽三強對決的巔峰時刻,節目收視份額一度高達49%,全國觀看人數超過2。8億。也就是說,在那一晚,每5箇中國人,就有1個在看《超級女聲》決賽。

90後的丸子(化名)是廣東佛山一位普通財務從業者,也是一位資深選秀迷。“我從2005年開始看選秀追星,大眾對選秀的啟蒙是之前的超女、快男,那時選秀還可以看到很多草根,對年齡,專業等要求不高,可以說是真正的全民選秀。”

可以說,當年的《超級女聲》用草根選拔的模式,詮釋了最初的中國選秀。李宇春也以中國選秀明星的身份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

草根選拔出國民偶像,這一理念影響了中國選秀節目10多年。這期間,《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中國好聲音》等選秀節目層出不窮,但再沒有一檔節目誕生出如李宇春一樣的現象級選手。選秀節目的國民熱度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直到2018年,由“歸國四子”開啟的流量偶像時代開始爆發。其標誌性事件為:當年吳亦凡新專輯在粉絲集資“打榜”的助力下,不僅登頂iTunes上多榜單,甚至還壓過美國當紅女歌手Lady Gaga一頭,此事更一度在國際上引發關於吳亦凡粉絲“刷資料”的爭論。

而從韓國“偶像養成”節目中走出的吳亦凡,也讓國內選秀節目認識到,“草根選拔”已經不能圈住粉絲,“偶像養成”才是王道。

偶像養成,是以打造偶像團體為目標,選手在節目前已經過篩選,節目中則重點聚焦於選手的成長過程,追求“讓粉絲從小看著自己所喜愛的偶像慢慢長大”的效果。

偶像養成的選秀模式,藉助網際網路的傳播與資料沉澱,迅速成為被資本盯上的“肥肉”。在“偶像養成”的選秀江湖中,國內三大線上影片網站“愛優騰”、以杜華、龍丹妮為代表的頭部娛樂經紀人都紛紛加入,一場喧鬧狂躁、亂象叢生的新選秀大戰也拉開帷幕。

偶像成團:平臺與經紀公司暗戰,忙壞了資料女工

2017年夏天,蔡徐坤在美國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愛奇藝正在籌備一個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希望他能來參加。而這個節目,就是後來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

在經歷了4個多月的比賽後,蔡徐坤C位出道,與陳立農、朱正廷、範丞丞等9人,組成男團NINE PERCENT。當未滿20歲的蔡徐坤站在舞臺的中央,面對鏡頭說出“全民製作人,請多關照時”,中國選秀正式進入偶像成團的階段。

幾個月後,買下韓國選秀綜藝“PRODUCE 101”版權的騰訊上線《創造101》,更是將團體選秀推上了第一個巔峰,女團“火箭少女”吸粉無數,其中楊超越、王菊等選手開始被大眾熟知。

一年後,優酷也加入偶像養成類選秀綜藝的戰局,但推出的《以團之名》效果遠不如之前兩檔節目。

隨著國內三大線上影片網站“愛優騰”的加入,中國選秀市場重新被攪熱。在“愛優騰”與頭部經紀公司的共同打造下,近3年選秀節目出現井噴。《明日之子》《青春有你》《創造營》相繼播出,男團女團的出道選手更是前赴後繼,以每年平均3檔選秀節目為標準,每年在選秀中露臉的參賽選手就有300人之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本來同一年裡兩檔選秀是一男一女,但因為愛奇藝嚐到甜頭後連續辦了兩年男團選秀,導致從第二年起,愛奇藝和騰訊兩個平臺開始出現同類型、同性別選秀的對打。”丸子說。

頻繁的選秀節目,連丸子近年來也覺得有些疲勞。“選秀市場明顯飽和了,加上後期沒有足夠的舞臺展示,很多選秀選手僅僅是曇花一現,後續就沒反響了。”

其實,市場飽和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各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爭奪。其中,爭奪選秀選手的經紀合約,成為其原生經紀公司與選秀節目平臺之間博弈的關鍵籌碼。

以樂華娛樂與騰訊為例。2018年,“火箭少女”成團釋出會前夕,因合約糾紛,樂華娛樂直接帶走旗下藝人孟美岐與吳宣儀,而騰訊則以起訴藝人來威脅樂華娛樂。雙方博弈的最終結果是,樂華娛樂將藝人帶回,但騰訊未讓孟美岐、吳宣儀等參加成團釋出會,孟美岐的C位也被撤掉。

樂華娛樂與騰訊的矛盾即在於選秀選手的經紀合約。樂華娛樂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為“並行合同”,即雙方都享有選秀藝人的經紀合約;但是騰訊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為“割裂合同”,即在一定時間內騰訊獨家享有選秀藝人的經紀合約。

即便在成團夜前夕、選手已經準備好出道之時,雙方還在因利益分配拉扯不清,甚至不惜犧牲藝人的前程,這在當時引發眾多粉絲熱議。

然而,選秀偶像成團之後,經紀公司與選秀節目平臺之間的利益較量也沒有停息,這表現在對出道藝人進行壓榨這一短視行為上。

2018年5月至8月,短短三個月時間,男團NINE PERCENT在全國接連舉辦了17場巡演見面會。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使得男團成員在巡演期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過勞病症。

成團期間,經紀公司與選秀平臺除了連軸舉辦粉絲見面會之外,還會替出道團成員承接各種商業代言。NINE PERCENT出道兩個月之時,已經接下8個團體代言,這還不包括成員每人8個以上的個人代言。選秀團員不得不為各種代言、通告,奔波於商場之間。

此外,經紀公司與選秀平臺還會引導粉絲打榜,致使誘發臭名昭著的資料Battle行為。

資料Battle是指“因粉絲認為誰資料高誰的商業價值就高,從而出現的組團刷資料、比資料高低的行為”。資料Battle可以延伸到代言Battle、雜誌Battle、電子專輯Battle等等。粉絲為了自家偶像能在資料排名上好看一點,紛紛淪為“資料女工”,甚至為了刷資料,不惜野性消費、衝擊榜單公信力。

即便如此,作為“資料女工”的粉絲也屢屢表達不滿。比如在“I Do品牌香水代言事件”上,品牌方以銷量為偶像排名做等級劃分,意欲引導粉絲Battle提升銷量,明顯帶著割“韭菜”的心態。之後在粉絲的壓力下,品牌下架了銷量排行榜並予以致歉。

選秀“大亂”後是“大治”

與“I Do品牌香水代言事件”不同,粉絲“倒奶”事件則直接觸發輿論的敏感神經,把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推到監管的眼皮底下。

今年5月,一段“倒奶”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開來。影片中,近20人正向汙水槽傾倒蒙牛牌牛奶飲品,而蒙牛正是《青春有你3》的贊助商。“倒奶”是因為粉絲為了掃描飲品瓶蓋內的二維碼以支援選手,大量購買牛奶,但實際又無法真實消化,只能倒掉。

“倒奶”事件持續發酵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隨即釋出公告,責令愛奇藝暫停《青春有你3》錄製,並出臺綜藝節目新規,明令禁止選秀型別節目花錢投票;之後,愛奇藝釋出道歉宣告,《青春有你3》最終20名選手也與“成團出道”無緣。

“倒奶”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監管持續加碼,綜藝節目和粉絲行為的糾偏政策接連落地。樂華娛樂、哇唧唧哇、時代峰峻等頭部娛樂經紀公司紛紛釋出倡議書,呼籲粉絲理智追星。

值得一提的是,打投(粉絲為偶像刷資料)再次被禁。數十年前,《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等選秀節目曾號召觀眾以簡訊為選手投票。特別是2005年,超女冠軍李宇春在全國收到手機簡訊投票353萬張。但此後,選秀節目受到多輪強監管,簡訊投票等模式被全面禁止。

2007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釋出《關於進一步規範群眾參與的選拔類廣播電視活動和節目的管理通知》,要求選秀綜藝設立科學的評選標準和賽事規則,“不得采用手機投票、電話投票、網路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場內投票方式要公開、公平、公正,不得以各種方式誤導、誘導觀眾投票”。

“但不得不說,粉絲錢是真得好賺,從早期節目的打投、影視劇的應援,到後面追自己偶像的見面會、演唱會、生日會,這些都要自己出錢。”丸子說,這還不包括一些時尚雜誌、單曲專輯、代言產品的購買,因為要衝銷量,所有粉絲都會再花一大筆錢出去。

“這樣瘋狂的追星不免讓人疲憊,還是過回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還是希望理性追星。”丸子感嘆。

但伴隨“愛優騰”的崛起以及偶像流量時代的到來,粉絲們已經很難理性追星。他們再次聚集在為偶像花錢投票的路上,其間還夾雜著網路水軍、商業利益,這使得互撕、互黑的“飯圈”文化愈演愈烈起來。

“飯圈”是新興網路用語,主要指娛樂明星粉絲(Fans)組成的圈子。不同於過去單純的崇拜,“飯圈”更多是基於社群網路的半職業化組織,一些娛樂明星的粉絲已經職業化,深度參與明星日常活動,包括刷榜、控評、商務代言“氪金”等,目的是為明星造熱度,維持形象和商業價值。

今年6月,中央網信辦宣佈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聚焦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互動評論等環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官方檔案首次直接點名“飯圈”。

在此次監管重點打擊的“飯圈”五大亂象中,“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居首,還包括“打擊粉絲互撕謾罵、粉絲攀比炫富、刷量控評”,以及透過“蹭熱點”等形式干擾輿論,影響傳播秩序等行為。

“選秀就是資本間的博弈。比如飯圈經常出現選秀皇族,投票長期在出道位外,但最後還能成功出道,這背後是經紀公司干預了排名,目的是讓自家選手成團;就算出道團之後解散了,選手也可以回來帶自家其他練習生;有些經紀公司還會選擇把自家人氣選手統統帶回家,另外組團出道。”丸子覺得,不管是哪種方式,經紀公司都只是想靠選秀紅利賺一把粉絲的錢。

這5年過去,選秀變了,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