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並不是重建一套體系,而是另一個版本的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劉言飛語 (ID:liufeinotes)

,作者:劉言飛語,編輯:言盡海、耳朵山,原標題《跟“也談錢”聊聊錢、財富和自由》,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也談錢從 2019 年開始在公眾號連載自己的財務自由公開實證,以實際行動踐行他的財富理念,試圖探索出一條比較適合普通人的財務自由之路。

我從他過去分享的內容得到了不少對於錢和生活認知的啟發:比起財富自由,更重要的是你想解決的問題;財務自由和工作並不衝突,反而能讓你反過來更愛自己的主業;財務自由並不會徹底改變你的生活,而只是現在生活的一個更理想或更簡單的版本……

哪怕你對財務自由沒有興趣,也可能會有對於錢和財富的不同視角的收穫。

嘉賓:也談錢——財務自由踐行者,公眾號“也談錢”主理人

1。 比起怎樣財富自由,更重要的是到底想要什麼

2。 “有錢就都好了”是一種逃避和懶惰

3。 財務自由和工作不是對立開的

4。 快樂是透過目標的不斷實現得到的

5。 你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還是想讓愛你的人更愛你

6。 財務自由並不是重建一套體系,而是另一個版本的生活

1。 比起怎樣財富自由,更重要的是到底想要什麼

也談錢:

大約2016—2017年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財務自由計劃,以此為契機,在網上經常以“也談錢”的 ID 分享對於財務自由的各種看法,中間也是遇到了很多關於財務自由的討論和問題。後來在2019年開始公開自己的財務自由進度,看看能不能探索出一條比較適合普通人的財務自由之路。

劉飛:

關於財務自由,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它的標準是什麼?因為在網際網路行業,之前大家討論的非常多,很多隻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趕上了網際網路大潮,就財務自由了,這是肉眼可見的。

但非常具體的問題是,到底財務自由的這個數字是什麼?

也談錢:

我在 Tony Robinson 的書裡讀過一個很喜歡的故事,他本身是一位億萬富豪,喜歡搞一些講座,給大家講財富方面的故事,有一次他就請參加的人講出自己的財富目標,當時有一個年輕人說我要10億美金, Robinson 就不斷追問說你想解決什麼問題,最後算來算去,算了一筆賬後發現年輕人的目標越來越小,從10億美金降到了1000萬。

很多時候我們拍腦袋想了一個特別大的財務自由的數字,說我要幾千萬、幾個億,但據我觀察會這麼說數的人,其實根本就沒有想清楚我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解決這個問題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或者有沒有比錢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劉飛

:我有另一個視角,之前在“有知有行”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大家對財務自由的定義不一樣。

你剛才舉的例子,那個年輕人想的是我有錢了,我要做所有想做的事兒;對於很多人來說,TA 有錢其實是想買一個不上班的自由,這其實是另一種自由;還有的自由可能就會更弱一點,比如我不想上這個班了,上另一個班也可以。這背後代表的東西,意味著你去看這個數字的時候,最後得出來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也談錢

:對,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我最開始想財務自由的時候,是屬於你剛剛說的第二類,我當時寫論文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題目,然後學院就一直拒絕我,反正遇到了很多困難,當時我就想是不是財務自由了,我就不用去糾結這些問題了,而且不但不用糾結論文了,以後找工作什麼的也都不糾結了。

後來我正好讀到德國的一份財富統計

(因為當時在德國讀研究生,工作也是計劃在德國)

,就發現其實德國中位數的人,一個月的淨收入大概是2000歐,一年的話大概是20多萬人民幣,如果收入能到4000歐,你的生活水平就已經可以在社會里排到前10%了。折算一下,其實一年不到50萬人民幣,就可以達到不需要工作,也能生活得很不錯的條件。

所以我當時是根據這個數字推算的,雖然中間有很多誤差,但最後我發現500萬還挺適合我現在這個狀況的,最後500萬這個數字就留下來了。就是

有一個很清楚的問題,然後發現解決這個問題,這麼多錢其實也就夠了。

2。 “有錢就都好了”是一種逃避和懶惰

劉飛

:上次你在“知行小酒館”裡提到一個例子,我至今還非常印象深刻,講一個人是有錢了,已經實現了大部分人理解的財務自由,但實際上

TA 沒有找到很好的生活狀態

,就是現在不工作了,到底該幹啥?TA 的家庭、個人生活遇到各種問題,其實是屬於比較糟糕的一個狀態,TA 用錢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也談錢

:對,這樣的例子我看到的還蠻多,有的人一直攢錢,攢了特別多的錢,但 TA 對生活依然沒有安全感,連退休都不敢;還有的是有一個很清晰的計劃,計劃執行得也很好,但 TA 最後留下的一句話是 I always build my wealth, but forget to build my life。 就是我把我的財富建立得很好,但我忘了把我的生活建立起來了。

這會讓我去思考一個問題:很多時候你想要那個財富,其實要的並不是那個數字,而是

你想要透過這筆財富交換到的資源、想要解決的問題

。但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扔到一邊不去解決它,反而想我就要更多錢,其實是本末倒置的。

《每週工作4小時》作者 Timothy Ferriss 說過一句話,我覺得挺觸動的,就是如果你遇到什麼問題,都想說我要有更多錢就好了,

這實際上是一種懶惰

,就是因為你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改變自己,而直接把所有問題都一概甩到“我沒有太多錢”這個問題上。

財務自由並不是重建一套體系,而是另一個版本的生活

劉飛

:對,讓我想到有一句老話,就是其實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反而很多問題是沒法用錢解決的。

我之前創業也心存過這種幻想,那時沒事就天天在晚上回家之後算自己的身價。到後面稍微往深想,很容易就想到這個問題:你真有這筆錢了,你會幹嗎?比如對我來說,當時就想做非常好的產品,想讓更多人用上,這就不是單純只要花錢就行,還得要繼續在這個行業裡深耕、去學習更多東西、認識更多的人。

也談錢

:對,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我想的是我學業上會有很多問題、工作上會有很多問題,那麼我有了錢我就不工作了,這些問題就找不著我了,其實更多是這種逃避問題的思路。

但後來發現其實財務自由更好的一個辦法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了這麼多問題,我需要解決它,那麼我怎麼樣透過擁有這筆錢,能夠讓我更從容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感覺自己的心態的轉變——從“我只要有錢了,我就不需要管這個問題”,到“我有錢了我才可以好好地去解決這個問題”。

3。 財務自由和工作不是對立開的

也談錢

:我很好奇一個問題,當時我那期播客後面你也寫下了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你不想過我這樣的財務自由生活,但很多事情是比較有啟發的,更希望把時間花在主業上。你在裡面說的我這樣的財富自由生活,你當時是大概怎麼理解的?

劉飛

:有可能是誤讀,但是我的理解是基本上完全退休的狀態,主要的收入是靠理財,是靠被動收入。包括很多人在聊財務自由,提到的一個公式是被動收入大於你的支出,這樣去衡量的。對我來說倒不是想要完全的被動收入大於支出,還是不能特別享受退休或者不幹活的狀態,所以對我來說,被動收入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一些,因為我可能還有自己的主業,這是我自己的思考。

也談錢

:對,但其實我想要的也不是這樣的退休生活。我經常讀到有一種看法是財務自由和工作是對立的,就是我想要財務自由,是因為我以後再也不工作了;而如果我想好好地專注工作,那麼財務自由相對來說就沒那麼重要。

我最近遇到一件小事,也許能夠把這兩件事更好地放在一塊看。我和我太太生活在德國,這邊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的活動一般在戶外,田野特別多,所以我們就特別喜歡散步,基本上每天天氣好都會出去散步,散步對我們來說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當時走在路上就會看見很多人遛狗,我們就很羨慕,覺得說好好,像我們這種天生就喜歡散步的人,遛起狗來豈不是很爽,我們又有了狗,我們又可以散步。後來今年我們真養了一條狗,然後就發現原來我們想象的喜歡散步和遛狗是兩碼事,養了狗以後,不管外面颳風下雨都要出去遛狗,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本來我們很喜歡散步這件事情,但因為以前是想散步的時候可以散步,後來就變成了必須去散步,最後對散步這件事情的熱情就越來越小,因為我變成被逼著去做這件事情了。但這件事後來有一個轉機,就是我們家狗學會定點上廁所了,所以外面天氣特別差的時候,就可以不出去遛它了,可以先待在家裡,等天氣好的時候再選擇出去,從這以後我們散步的體驗就又重新變好了。

我們經常會說,當我們有一個愛好的時候,會想說這個愛好真好,要是能當成主業該多好,但你之所以會喜歡這件事情,可能恰恰就是因為你不需要天天做這件事。其實這句話反過來想,

如果你很討厭一件事情,給你一個權利讓你可以不去做這件事情,那麼這件事情會變得開心

我觀察到的一點是,有很多人財務自由以後,依然會做本來的工作,其實生活還是原來那樣,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 TA 在工作中的態度會變得更積極,比方說我太太以前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被派去出差,後來因為我們不再完全依靠這份工作的收入了,再有出差這個任務的時候,她就直接找老闆說我可不可以不去出差,我真的不喜歡,然後老闆就同意了,從那以後就不再出差了,再後來她不斷地去爭取居家辦公,最後他們也接受了。

我覺得財務自由和主業其實就是這麼一種關係,它並不是說我有了財務自由會影響主業,或者說我有了財務自由就不幹主業了,就去弄別的了。恰恰就是有了財務自由,當你在主業上遇到困難或者不想做的事情,給了你一個說不的權利,你才能反過來更愛自己的主業。我是這樣一種感覺,

越有自由,其實是越愛自己的主業了,這兩件事其實是不衝突的

4。 快樂是透過目標的不斷實現得到的

劉飛

:我自己對財富的認知迭代,經歷了幾個階段。最開始是覺得錢越多越好,這也可能是大部分人剛工作時會保有的思想,肯定是錢越多越好,接下來就發現了財務自由這個概念,網際網路從業者都在聊,這時就出現了一條線,那時就覺得我要追這條線。到這兩年我再去思考,我會覺得錢可能最後變成了一條跟生活平衡的線,可能從數值上比剛才那條線還要低。

也談錢

:其實我的經歷跟你是相反的,但我覺得背後的思考應該是很接近的,我最開始想的是錢不需要很多,我可以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可以了,反而是後來越來越接受自己想要各種財富的一些想法。財富就像進化心理學裡面講的,真正給你帶來幸福的,其實是你目標不斷改善的過程,而不是說我實現了一個目標,就永遠快樂下去了,而是不斷地實現目標,才能維持住這種快樂。

我可能有一點點比方說個人主義,我對生活的嚮往,是希望說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不需要受任何人的影響,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是有這樣一種預期的。我覺得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本身是沒錯的,但重點是不能忘了自己本來的那個問題,比如我想要的是自由,我希望有更多的錢實現更多的自由,如果說我要賺一筆錢,但是需要犧牲現在的自由,那這筆錢我可能就不賺了;但如果我知道還有另外一筆財富,我去賺了我的自由反而更大了,那麼這筆錢就是值得去努力的。

劉飛

:錢越多越好,這是大家都有的一個認知,我覺得這個認知本身沒錯,而且對每個人基本上都是適用的,但是這裡面要加一個前提條件:你要付出怎樣的成本?如果說你要犧牲非常多的健康、跟家人的時間,這裡面就需要有取捨,需要你權衡成本,這個成本就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也談錢

:對,可能換一個問問題的方式會更清晰,就是

財富增長的過程中,我現在的生活離我的目標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劉飛

:這裡面還是有一個大前提,比較難解決的是想清楚到底想要什麼。我覺得大家並不是沒有意識到賺錢背後是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很多人可能也沒有這個問題,既然還沒想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賺得越多越好。

也談錢

:可能是這樣,你在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解決什麼問題、真正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的過程中,其實對財富的需求和感覺是越來越少的,因為你越清楚自己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那些不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會越少,當我們真正明確了生活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資源,確實能讓我們這件事情做得更從容。

德國有一句說法特別有意思,講你多久給狗洗一次澡,他們說的是“如果需要你就洗,但是要洗得越少越好”,狗狗如果髒了,真的需要洗澡,你就要給它洗,但你真的需要天天給狗洗澡嗎?其實你不需要,你要儘可能地少給它洗。我覺得財富也是這樣一種感覺,你要不斷地去削減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但當你真的需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也不能說我不要了、我躺平了,還是需要去追求這個東西,因為我要解決問題。

5。 你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還是想讓愛你的人更愛你

劉飛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這些年大家對消費主義的討論也非常多,《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裡面提到現在的社會,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大家會覺得你不去賺錢,天然你就是一個落後的階級,一個應該被社會淘汰的群體,大家就應該透過賺錢,去買更多東西,陷入這麼一個消費品的社會里。

這本書當然是批判它的,包括現在有很多人去批判消費主義,會覺得我要有不做什麼的自由,或者我要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要陷入消費主義。我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的,但這中間可能有一個平衡,你是怎麼判定的?

也談錢

:該消費,還是不該消費是嗎?我有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從另外一個作者那裡學來的,TA 會假設我做一件事情,或者說我買一個東西,除了我以外,身邊任何的人都不會知道、不會看到,那麼這件事還會給我帶來愉悅、給我帶來幸福嗎?

TA 衡量的標準,是你做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了讓自己更開心,還是你在取悅他人的過程中讓自己得到開心。比方說我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在外人看來這就是個假貨,我知道它是真的,我無所謂,我特別開心,那麼我覺得你願意買,自己也滿足、開心,那就是 OK 的;但如果說我買了奢侈品包,是為了讓周圍人高看我一眼,覺得我很有錢,那這時就不適合去做這件事情。

劉飛

:但如果我抬下槓的話,可能會有人說,我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定位,就是要獲得他人的認可。

也談錢

: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但你想獲得哪些人的認可?因為這個世界上既有那些特別喜歡奢侈品的人,又有那些不喜歡奢侈品的人,你想取悅的到底是哪些人呢?其實歸來歸去還是歸到自己身上,你到底是什麼樣的型別,因為你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開心的,讓所有人都開心的過程中,你自己必然不開心。

如果以外部評價標準來講,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做事方式。但我個人更傾向的是從內部標準來評價:如果做一件事,我不能讓自己真正地感覺開心,我做的這件事情反而會更焦慮,那我可能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其實很多事情沒有對錯,更重要的是你做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覺得更幸福更平和,還是為了取悅他人,反而會讓自己覺得更焦慮。

劉飛

:其實有一個標準,是

這件事有沒有讓你變得更好?或者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也談錢

:對,我覺得這個角度也很棒,就是你做了這件事情之後,你身邊的人和你自己的焦慮程度,到底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

劉飛

:這裡我挺想補充一點,就是社會認可一定能帶來正向的反饋,但是這個正向反饋消失得非常快,而且你的戒斷反應會特別明顯,會反覆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樣的話會非常可怕。

也談錢

:之前孟巖錄播客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你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還是想讓愛你的人更愛你,比方說你在錄播客、我在寫文章,我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還是為了讓和我們價值觀想法近似的人,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跟我們的聯絡更緊密。我覺得其實外部認同也是這樣,一種是謀求更多的人,認識你、知道你、認同你的想法,另一種就是謀求那些你們本身已經有深度聯絡的人,互相之間更加理解。

畢竟人是社會動物,沒有社會認同的話其實也會焦慮,比方說我自己的話,我會渴望去和別人建立聯絡,能聽見別人說話,能去和 TA 溝通,交流各自的想法,還是會給人感覺很幸福的。

6。 財務自由並不是重建一套體系,而是另一個版本的生活

劉飛

:因為現在你已經在休息階段,後面可能長期不會再去打工或者上班,我關心的一個問題是,你會不會有社會身份的焦慮?該怎麼跟別人解釋你現在的生活狀態。

也談錢

:其實財務自由的生活,可以像正常有主業的生活一樣,並沒有存在一個什麼明確的財務自由的生活,可能退休和上班之間是有一個明顯的界限。你說社會認同的問題,財務自由肯定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很開心,但如果我財務自由了,我不工作了,我去哪都要跟人解釋一遍我現在為什麼要這樣,這個過程中我真的感到更快樂了嗎?其實沒有,這項自由因為巨大的溝通成本,反而會給我更多的焦慮。

我的生活在外人看來,當然在網上可能會不一樣,因為經常跟大家聊財務自由這些理念,但其實我的線下生活在外人看來和正常人是不會有任何區別的,我有一份工作,雖然我是在寫公眾號,但其實對我來說就是一份工作,我在給自己工作,所以我覺得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社會認同問題。

財務自由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外在的形式,而更多是你考慮清楚自己應該怎麼用財富,去尋求內心的快樂和平衡。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狀態,並不是我有了自由我就不工作了,我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沒有見過的方式。

劉飛

:這也是之前聽你的部落格,我覺得很有啟發的一個點——

重新認識財務自

由。財務自由它並不是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你這個人,有很多人會覺得財務自由就讓我變成另一個人了,變成一個天天在海島沙灘上躺著曬太陽的一個人,我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要發生變化,它其實不是這樣,它可能就是你現在生活的一個更理想或者更簡單的版本。

我覺得有一個挺有意思的點是,在你的表述當中能感覺到,想解決我前面提到的社會身份的認同問題,這些看起來都是一些很大的問題,但它並沒有那麼大,你把它當成問題解決掉就好了。

也談錢

:對,其實換一個角度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這件事情想成一個前提,但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前提,它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已。比如你說家人不支援你財務自由怎麼辦?你不用這麼想,你想的是說我要怎麼說服家人,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不是一個前提。

就有點像你之前談到的浙商思維,

考慮一個問題,不要總去糾結這件事是能做的還是不能做的,而是想做這一件事我就先去做,然後把遇到的問題解決掉就可以了,而不是把這些問題當成一個前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劉言飛語 (ID:liufeinotes)

,作者:劉言飛語,

編輯:言盡海、耳朵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