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棄購潮洶湧,誰的狂歡?誰的噩夢?

科創板棄購潮洶湧,誰的狂歡?誰的噩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偲睿洞察,作者 | 沈松霖

近半年來,陰雨綿綿的科創板,上演著持續的棄購大潮:

據Wind資料統計,從2021年10月至12月底,科創板新股平均棄購數量為16。75萬隻,較當年前9個月激增492%

2022年來,棄購現象愈演愈烈。開年來上市的臻鐳科技(688270)棄購率0。66%、邁威生物(688062)棄購率0。78%、翱捷科技(688220)棄購率2。55%,均超過A股市場新股平均棄購率0。56%。

在打新股吧中,討論氛圍發生了大轉變。股民一改以往樂觀吃肉、關切詢價漲幅的情緒,轉而散佈著悲觀棄購的言論。例如,臻鐳科技被戲稱為“真雷科技”,暗指是顆大雷,許多新股在上市之前,也都被“果斷棄購”、“中籤的一定要棄購”、”棄購等於賺錢“的觀點充斥。

棄購潮洶湧襲來,其原因是什麼?未來又將如何演變?

01 流水的散戶,鐵打的機構

科創板棄購率被一次次重新整理,直接的導火索需要追溯到去年10月,一次前所未有的新股破發浪潮。

科創板棄購潮洶湧,誰的狂歡?誰的噩夢?

(圖片來源:偲睿諮詢 )

從10月25至29日,滬深兩市破天荒地出現了連續一周天天都有新股破發的現象,這讓原本想著打新“吃肉“的投資者被迫“割肉”,甚至對新股產生了恐慌心理。

原本投資者心中 “中籤躺著賺錢“的想法開始動搖。面對動輒百倍以上高市盈率的擬上市公司,許多投資者開始謹慎起來。“棄購”,這個在中籤者腦海中鮮少出現過的選項,終於慢慢被投資者記起。

只要權衡一下棄購的懲罰,就知道這個選擇有多“低成本”:投資者連續12個月內累計出現3次中籤但未足額繳納認購資金情形的,將會被列入限制申購名單,自其一次放棄認購次日起的180日(含次日)內不得參與網上新股申購。

這意味著,在零申購成本的前置條件下,選擇棄購,懲罰條件不僅苛刻不易被觸發,而且力度不大,所以棄購成本幾乎為零。

由此,中籤者中的主動棄購者愈來愈多。在經歷了10月新股連續破發的恐懼後,科創板在後續11-12月中就出現了幾起知名的棄購案例:

首先是同在11月18日上市的安旭生物(688075)與盛美上海(688082),安旭生物被棄購19。589萬股,棄購率達到1。33%。而盛美上海被棄購60。32萬股,棄購率達到5。74%,成為A股歷史棄購率最高的新股,要知道在過去10年僅有4只新股棄購率超過1%。

僅僅一個月後, A股IPO史上最貴新股禾邁股份(688032)橫空出世,發行價高達557。8元/股,卻慘遭棄購65。1387萬股,以6。51%的棄購率打破新高。

然而諷刺的是,這些新股在上市後的表現卻逆流而上: 安旭生物在上市首日開盤便上漲12。42%,在1月6日至1月11日期間甚至連續四個交易日20釐米漲停;

科創板棄購潮洶湧,誰的狂歡?誰的噩夢?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

而曾經打破A股歷史棄購率的盛美上海開盤便有43。53%的漲幅,首日中一簽收益超過2萬元;

禾邁股份更是逆襲的代表,在上市前大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開盤便大漲13。6%,盤中一度漲至觸發臨停機制,若按臨停價格結算,禾邁股份單籤盈利高達13。31萬元,每籤獲利過8萬元。

被棄購股票帶來的高額收益,讓棄購者後悔不已,卻讓包銷棄購股份的承銷商樂開了花。以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安旭生物承銷商民生證券盈利206萬元、盛美上海承銷商海通證券盈利2699萬元、禾邁股份承銷商中信證券盈利1。09億元。

新股連續破發造成的虧錢效應,讓受到恐慌的散戶投資者們把中籤的“餡餅”還給了承銷商與機構。而破發、棄購的多米諾骨牌,究竟是如何被推翻的?

02 棄購背後的新規與博弈

科創板棄購潮背後,其實是一系列制度的博弈。

眾所周知,科創板成立於2019年7月,採用了註冊制。註冊制的實施放開了擬上市公司股票定價23倍市盈率的限制,讓發行價格跟隨市場大眾的聲音,由承銷商和參與詢價的專業機構協商確定。

然而

當證券監管機構把

定價權力在註冊制下交給機構決定後,機構卻出現了“組團報價“的行為。

讓人跌破眼鏡的案例有許多,如2021年7月30日上市的正元地信,在初步詢價中,在剔除無效極端報價後,報價區間為1。97-28。12元/股,其中1。97元的價位共有57,193,350萬股申報,佔總申購數量比例高達93。58%。而僅有2家機構報出了28。12元的“高價“,佔總申購數量比例的0。02%。

正元地信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公司擬籌集資金5。99億元用於後續專案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而1。97元/股的低發行價只讓正元地信募集到淨額資金2。88億元,相比原計劃少了足足3。11億元,損害了擬上市公司的利益,上市後的專案進展也會受到影響可能不達預期,進而影響公司未來的業績。

與此同時,承銷商也由於發行股票總金額不達預期,只能獲得較少的提成。

散戶投資者則由於喜歡追漲殺跌,在看到新股第一天暴漲後會一窩蜂買入,但往往第一天即是股價“高光時刻”。例如,正元地信首日最高價12。78元/股,在短短半年時間便只剩下5。83元/股,腰斬都不止。

在這個上市公司、承銷商、散戶多方皆輸的局面中,唯有機構投資者能夠獲

益。

他們由於以1。97元/股的低發行價獲配了大量股份,即便以如今腰斬有餘的股價來算,也賺得盆滿缽滿。

正元地信的案例,正是科創板上市中各方利益博弈的典型縮影。這其中,機構可以光明正大地薅其他各方的“羊毛“,機構組團報低價的案例愈演愈烈,由於這是一種”默契“,並沒有串通的因素,所以沒有違反證券法。據”7X24快訊“統計,2021年1-5月,171家擬上市公司中超過4成公司募集資金不達預期,讓許多擬上市公司”敢怒不敢言“。

所以,詢價新規於2021年9月18日出現,

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機構抱團報價,惡意壓低發行價的行為

。具體做法是,將剔除極端高報價的比例,由“不低於10%”調整為“不低於1%且不超過3%”,大幅放寬了對高報價的限制。

同時在剔除高價後的定價區間中,詢價新規還取消了“四值孰低”的規定,即如果發行價高於“四值”(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平均數及機構投資者報價中位數、平均數)中的最低值,不再需要延遲發行並說明超過的原因,而僅設定了超過幅度不高於“四值”最低值30%的限制。

兩處細節改變,降低了報高價不入圍的風險。相反,當高報價機構數多了後,低報價反而更容易被剔除。例如,1月14日在科創板上市的翱捷科技,其詢價時被高剔的配售物件僅為134個,而以低價被淘汰的配售物件卻有3464個。

考慮到機構為了增加獲配機率,採取了“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報價策略,報價方差拉大,突破“四值”的愈來愈多,故最終有效價格往上增長的可能性還在進一步攀升。

如易方達基金在翱捷科技的報價中,便採用了旗下“138個配售物件報156。81元/股,229個配售物件報168元/股”的分散報價策略,最終168元/股的229個配售物件成功成為有效報價。

所以,整體提升的新股發行價,提前透支了上漲空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股破發的可能,造成了投資者恐慌,從而做出棄購的行為決策。

那麼,棄購潮下,會有共贏的局面嗎?

03 日益公平的打新市場

儘管棄購令許多散戶無法再“吃肉喝湯”,但站在全市場的角度,各方博弈達到了更均衡的效果:

擬上市公司受益於報價中樞上移,募資得到了充分保障。根據證券市場紅週刊資料,詢價新規實施後的138家新股公司中,有63家出現超募情況,佔比45。65%。其中,僅2021年12月發行上市的45家新股公司中,出現超募的公司就多達31家,佔比68。89%。

投行承銷商們收入亦水漲船高。據資本邦資料,詢價新規僅實施一個月後,科創板、創業板公司平均承銷保薦費用是8939萬元,較之前年內平均費用4730萬元增長近一倍,這其中,過億承銷費的企業數量佔總體數量30%,遠超之前5%的水平。

機構投資者們儘管被抑制了組團保底價的行為,但作為專業機構,他們本身就有強大的風控系統,有能力判斷上市公司價值,在詢價時將定價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且其上市後拋售行為並不受限,故選擇空間依舊很大。

唯有散戶,在接連不斷的破發環境下,正面臨著更艱難的生存環境。

但對比美國,破發其實早已常態化

根據bloomberg資料顯示,在2010年至2021年9月紐交所上市的新股中,首日破發率平均在32%左右,港股新股上市的首日破發率也維持在30%以上。

反觀A股市場,就算詢價新規後破發棄購現象成倍提升,2021年全年共162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中,僅只有10只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破發率僅6。2%,離10%都相距甚遠。

從制度根源上看,科創板借鑑了美股與港股累計投標詢價制度,也即:

先由主承銷商對擬上市公司估值,而後會同擬上市公司向機構投資者進行初步詢價,確定發行價格區間,最後根據大多數投資者能接受的價格水平,確定新股發行價格。

但細節上有差異。一大重要的區別在於,美股在申購前必須全額認繳新股金,等待申購結果,過程完全市場化。而國內自2015年之後,為了維護市場穩定,防止投資者蜂擁變賣所持有股票用以認繳新股,造成市場波動,便在證監會新規中取消了申購預繳款。

這一“有形之手”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散戶投資者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與利息成本。

對比美國,不難看出,在成熟完善的市場中,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大體上接軌,申購新股與購買老股比,並沒有顯著的超額收益,故破發現象很常見。

而國內,制度已經為散戶投資者提供了一層額外保護,當前破發與高棄購頻發,則正是資本市場逐漸走向市場化、透明化的體現。

在破發、棄購還有可能繼續攀升的將來,判別公司優劣、謹慎考慮“棄購”這一選項,成為了廣大散戶不再被割韭菜的重要救命稻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