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農業科創"大比武" 百萬獨獎得主背後的種業故事

粵農業科創"大比武" 百萬獨獎得主背後的種業故事

新快報訊 記者 高鏞舒 通訊員 唐詩潮 潘廣 報道 5月26日上午,在位於廣州市天河區柯木塱的“國字號”平臺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大院內,舉辦了首屆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大比武——“溫氏杯”廣東種業科技創新大比武總決賽,拉開了100萬大獎的總角逐。

為了促進科技與產業的融通發展,廣東省專門設計了“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大比武”長期競技融智平臺,本次大比武的勝出團隊不但能夠直接獲取由“溫氏股份”提供的“百萬獨獎”,而且還能夠作為廣東省種業科技創新的“軸心團隊”,予以“抗旗”引領全省種業科創大陣營。

百萬大獎落誰家?

本次大比武的比賽方向定為種業“卡脖子”前沿創新基礎研究,不設專業、不分種類、不限領域,只要與“大種業”有關的創新機構、團體均可報名。

主辦方透露,通知發出後1個月內就吸引了360多個專案報名參賽,經過兩輪嚴密甄選,最終10個專案進入本屆總決賽,涵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大種業”全鏈條。本次大賽從全國11個省(區、市)海選了專業、行業、大眾三大類共50名裁判,這在全國農業各類競賽中都是罕見陣容。

據組委會負責人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主任劉玉濤博士介紹,本次“比武規則”專門設計每個專案的演說時間8分鐘,提問時間長達15分鐘,目的就是讓“競”、“辨”之功做實,真正遴選出種業科創的“真經”。

經過一天緊張有序角逐,華南農業大學《高效的作物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臺的開發與應用》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斬獲“溫氏杯”廣東種業科技創新大比武總決賽冠軍,獲得百萬大獎。

粵農業科創"大比武" 百萬獨獎得主背後的種業故事

100萬大獎得主背後的科創故事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領銜的水稻育性發育與基因工程團隊,近30年來深耕水稻育性發育、雜種優勢利用分子機理及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針對種業發展中傳統育種方法週期長、效率低,難以實現多基因性狀的快速聚合及精準靶向育種等技術瓶頸,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作物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臺,解決了分子育種中複雜性狀的多基因聚合和多基因編輯與結果分析等“卡脖子”技術問題。

團隊應用該平臺創制了多個功能營養型水稻新種質和一批重要農藝性狀改良系以及水稻遠緣雜種親和系,其中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角黃素與蝦青素的“赤晶米”屬世界首創。

據介紹,該生物技術精準育種平臺已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利用,在多種作物和植物中培育出大量新型遺傳材料和新種質,為生物技術精準育種提供了高效的通用技術,為保障我國種源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