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沒有漲薪,為啥我一點都不焦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黃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黃有璨,題圖來自:《賭俠》

近幾天,在我們的使用者社群裡跟大家聊起“作為普通打工人,有什麼你自己經歷過的普通但又特別有力量的事”這麼個話題,我提到了我曾經的一段經歷——

2009-2014年的5-6年裡,我長期處在月收入不足15k的狀態下,且多年薪資一點沒漲,但卻一點都不焦慮。

單這麼說,你可能對這個事還沒啥感覺。我加幾個背景——

1。 我2009年在北京買房,開始揹著房貸。一個月小几千塊的還貸壓力是有的。

2。 在2012年,我為了追求一個喜歡的創業機會,接受大幅降薪,拿著每月5500塊的工資,一直幹到了2014年初。

3。 我在這期間,2011年結婚,2014年家裡還生了老大。

4。 我也沒啥積蓄家底,純屬典型普通草根北漂一族,一切靠自己。

這麼一代入,設身處地想下,就能感受到我當時要面臨的壓力了。

有了上面這麼個背景,很多使用者都開始對於我揹負著這麼大的壓力還能感到“不焦慮”的原因覺得特別好奇。

於是決定單獨來說說這事兒。

首先,有必要真實分享下我從2009年到2014年間的薪資收入情況。

2009年以前,我在日企做銷售,銷售這個崗位基本就看業績拿提成。我連著幹了3年多後,年度能拿的獎金其實還不錯,幾年裡外裡下來,也攢下了一筆在北京買房夠首付的錢

(大概20-30萬吧)

,所以才能2009年在北京買房。

2008年底,我從傳統行業銷售轉行網際網路做運營,當時從之前月均收入肯定奔著1萬往上的狀態,接受了每月不到7k的薪資。

2009-2011年,連著幹了幾年後,我的薪資又逐步提升到了13k/月上下的樣子。

然後,像上面說的,2012年,我為了追求一個喜歡的創業機會,接受大幅降薪,以5500塊/月的薪資決定加入一個創業團隊。

這段工作我一直幹到2014年初,到最後我揹著個COO的Title,每月固定的薪資也就不到1萬塊。

再後來,我2014年結束第一段創業加入某大廠,但起初時,薪資也就不到2萬。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我從2008年底到2014年的5年時間裡,基本薪資、收入等,基本沒怎麼漲過,而且中間還2次選擇接受了大幅降薪,整體的收入情況可以看作有減無增。

接下來,再聊聊我那幾年裡的一些心態、認知,以及腦子裡是怎麼想的,為啥都這樣了還能不焦慮。

其實,從2009-2015年的那幾年裡,我自己的思考有點極致進入到一種狀態裡去——

我要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我如何能透過學習看清、搞清更多事,解決更難的問題,創造更大價值”這一件事上,然後其他容易干擾我精力注意力的事,能少佔精力就少佔精力。

比如說,如果有個工作給我更高薪水,或者有個賺錢機會擺在眼前,但會影響我學習+創造價值能力提升,那我直接快速Pass。

甚至在結婚、家庭關係、職場關係、專案利益分配等所有事上,我也都追求要把它們全部都變得極度簡單,不讓我太費神太損耗,這樣我才能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學習+創造價值能力提升上去。

所以

那幾年裡,我做了很多“放棄短期收入換機會”“減少其他一切不必要的損耗以讓自己可以專心學習+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等類似的選擇,而且做得非常極致

——上面提到的薪資收入腰斬是一方面,還有我決定從第一家公司離開時,幾乎主動放棄了所有潛在可能存在的賠償和潛在收益,為的就是減少時間損耗讓我可以更快投入到新的思考和學習中去;再有我在那幾年裡,也免費或以很低的成本在幫很多朋友做一些事,核心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學習。

有人一定會問:你為啥能在這些事上做得這麼極致,或者說是看起來這麼傻?

這又要回歸到兩件事上來——

第一,我發自內心的覺得我自己其實是個笨小孩,天然琢磨不了那麼複雜的事。

凡事都有兩面性,因為笨,我錯過了很多機會和收益,也做不到面對複雜的利益博弈關係還能讓自己長袖善舞、左右逢源。

有時候這種“笨”也挺讓我收益的,反而能把很多事想得簡單。

比如,我很少會有複雜的糾結和困擾,也從來沒有為“錢”所困,反而覺得自己就應該放棄那些短期的收益和糾結,就只適合“認準了一件事就扎進去踏踏實實幹透幹好”的邏輯。

現在事後看,這可能無意間是一種“守拙”,讓我能夠在身邊人都為各種機會、收益大小而煩惱的時候,自己可以傻傻的願意放棄一切,就是為了“成長”,或者更想要讓自己的價值創造能力足夠強。

只有聰明人才能追求長袖善舞,笨小孩其實就適合這樣“守拙”的邏輯。要是一個笨小孩還成天這也想要那也想要,那可能就真毀了。

所以,那幾年裡,我真實的狀態是這樣的——

我開始深刻意識到自己比較笨,搞不定各種複雜關係+複雜利益博弈吧,也完全沒有透過它們來獲利爭取收益的想法。

第二,我對掙到很多錢沒有強烈慾望,也興趣不足

。但我會特別關注,絕對不能讓“錢”這個事幹擾我學習+深度思考,或者打破我的內心平靜,所以我要找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讓我免除掉金錢焦慮。

最後我給自己找的一種出路解法,就是得透過不斷學習“讓自己擁有隨時想賺錢都能賺到”的能力,把自己變成個優質資產,就能長期免除金錢焦慮了。

這才有了那幾年裡我可以放棄一切收益,只追求“透過學習看清、搞清更多事,解決更難的問題,創造更大價值”——

只要我能感覺到自己又能解決更復雜更難的問題,或者價值創造能力在持續提升,我就可以不焦慮。

在因果關係上,我當時特別純真地相信,當自己的價值創造能力變得足夠強,那我肯定可以賺到錢,這樣才能讓我不焦慮。而不是“因為我一下子賺到了很多錢”就能不焦慮,這算是某種屬於笨小孩的價值排序吧。

此外,認真說的話,現在看起來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當時的我,起點足夠低+物質慾望足夠低,這件事無形中幫了我特別大的忙。

你想下,我一個高中肄業了的小孩,2005年在中關村從月收入1000塊的藍領搬運工幹起,住在城鄉結合部的破爛平房裡,每天吃飯要花的錢都按照1塊錢為單位算計得清清楚楚,長期為了省錢只在公司旁邊的一個蒼蠅小館裡每天吃碗牛肉米線,這種日子我都試過了。

其實到了要選擇的時候,你就覺得沒啥包袱,再怎麼樣也不會比之前更差。

或者說,因為之前的起點足夠低,所以你能擁有這麼種心態——無論你往後折騰成啥樣,到最後都是賺。

這一點再加上我自己確實物質慾望比較低

(2006-2009年工作的那幾年即便做了銷售能賺到點小錢,也長期還是每個月只花個不到2000塊)

,這也反而能讓我有點“混不吝”的放鬆心態,一切都當作玩兒就好。

包括2012年第一次創業,2014年開始我自己做副業線上下講“人際關係與溝通課”之類的,心態都是“給自己找點好玩的事玩玩”,不會那麼患得患失。

所以,那幾年裡,心態還真是有點傻傻的、簡單樸素的追求,同時也在物質慾望上讓自己降到了最低——你很難想象,那幾年我的衣服啥的都是去淘最便宜的尾貨,很長時間裡我買衣服的標準就是“單件不能超過200塊”。

但實話實說,如果你要是讓現在的我,再回過頭去做出這樣的決策,那我多半做不到。

最後再說下我在2009-2014年裡的家庭生活開支情況——

我老婆2011年研究生畢業,那之後的幾年裡,她的月均收入大概1萬上下。

我自己基本就來回在6~10k之間打轉,平均估計大概在8~9k差不多,我們倆的月收入加上把公積金提出來等,到手的數字大概有個16k/月吧。

然後,單月房貸3000多元,我倆各自每人每月基本生活、通勤等開支各自有個2500元,每月其他購物、學習等有個2000元。

當時沒車,出行都是公共交通為主,所以其他基本也沒什麼支出大頭。

所以總體下來,每月還能小儲蓄下來個3000-5000元。

然後,2014年下半年,我們家老大出生了,但我這幾年折騰下來,其實自己也確實變得更值錢了,也能做到雖然家裡沒啥太多儲蓄,自己卻並不焦慮——那時候,我每月靠自己副業線下講課,單月都能收入1萬+了。

以上,是一些比較真實的分享。我的經歷不一定具備可複製性,但中間的思考和心路歷程,希望能對大家多少有點參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黃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黃有璨

頂部